專題 | 前進瑞士

【前進瑞士】「芭蕾之神-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特輯。除了了解芭蕾之神的偉大,也要前進大師的家鄉-「瑞士」,感受「世界公園」的人文、藝術、音樂之美。

Showing 1 to 8 of 8 (1 Pages)

關於瑞士

Corena

瑞士簡史

● 西元前500年:凱爾特人來到了瑞士西部,接著開始有各地部落移民到此的蹤跡,這也是瑞士成為多民族
● 西元1499年:瑞士在Swabian戰役中獲勝,爭取到了實際上的獨立。
● 西元1525年:蘇文利在蘇黎世提倡宗教改革運動。
● 西元1531年:喀爾文在日內瓦發動宗教改革。
● 西元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時期,其中立國政策在此時萌芽。
● 西元1798年:拿破崙領軍占領瑞士,取得了統治權,並成立了Helvetic Republic共和國。
● 西元1847年:第一條鐵路建立。
● 西元1848年:「新憲政時期」,由25個州組成聯邦政府(現今為26個),製定了新的憲法,每州有獨立的法規和立法機關,並統一瑞士的貨幣制度。瑞士的男人也從這年起獲得了選舉和投票權。
● 西元1864年:國際紅十字會在瑞士成立。
● 西元1882年:貫穿阿爾卑斯山的聖哥達(St. Gotthard)隧道通車,瑞士成為聯絡北歐和南歐之間的重要橋梁。
● 西元1914~1918年: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但是德語區和法語區的民眾卻分別支持不同的國家,掀起一股緊張的氣氛。
● 西元1971年:瑞士婦女開始享有聯邦選舉的投票權。
● 西元2002年:舉行公民投票,決定是否加入聯合國。

 

多元文化
瑞士的地理位置,居於法國、德國、奧地利、義大利之間,並困而形成了它多元的文化,包括多語言、多種族。


語言
瑞士主要的官方語言共有4種:德語使用者,佔約60%;法語約25%;義大利語約10%,其餘的另一小部份居民,則使用羅曼語;若加上境內約有10%的移民使用其他的語言,瑞士覺對堪稱世界上使用語言最多的國家。這樣的環境,造就了瑞士人天生的多國語言能力,基本上大多數的人都會說兩、三種語言。


人民
所謂的瑞士人,其實是融合了許多不同種族的人種。北部德語區的人民,身材比較高壯,偏日爾曼人種;而南部義區則較為矮小,膚色較黝黑,看起來就像是義大利人。加上各語區之間互相通婚,因此瑞士人可說是混血民族;想知道他們的原籍是哪裡,通常由姓氏就能判斷出來。瑞士的三個主要語區,依照人口的多寡分別是:德語區、法語區和義大利區。


生活
瑞士位居阿爾卑斯山區,鄉村式的山麓生活環境,是很多人相當嚮往的地方;尤其瑞士向來以湖光山色聞名,更可說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人間仙境。即使是在大都市中,平時映入眼簾的仍是層層相疊的山巒和零星散落的房舍。瑞士物價水準之高,相信很多人早有所聞;但瑞士人在消費和收入之間,大都能找到平衡點。

 

♪ 關於瑞士
♪ 瑞士的「四個語言區」
♪ 瑞士重要節慶活動
♪ 瑞士必吃必買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瑞士的「四個語言區」

EMMA

德語區

位於歐洲中心的瑞士,從歷史文化、民族習性,一直到房舍建築等各方面,都深受德國、法國、義大利這幾個鄰近國家的影響,因此形成一個國家擁有不同語區的特殊情況,也造就了瑞士人能夠講多種語言的能力。德語區的人口占了將近全國的70%,向來也是瑞士文化的主要表徵。這一區的民眾操著腔調濃厚的瑞士德語(Swiss German),和一般正統的文有相當大的差異。
 
法語區
位於瑞法邊境半月形的雷夢湖(Lac Leman),深度達310公尺,是瑞士境內第一大湖。宜人的氣候加上秀麗的風景,營造出恍若濱海城鎮一般的度假氣氛,所以雷夢湖畔素有「瑞士的蔚藍海岸」之稱;不論是人文或自然環境,都散發著如法國般的浪漫風情。雖然同樣是講著法文,瑞士法語區的法文和正統法國的法文,還是略有一點差異。
 
義大利語區
瑞士義大利語主要分布於拉契諾州(Ticino),以及鄰近義大利的交界一帶。長久以來,這裡一直屬於義大利管轄的範圍,因此不論人種或生活習慣,都保存著濃厚的義大利風格。雖然是義大利語區,不過在羅卡諾(Locarno)和阿斯科那(Ascona),說德語也是可以通行無阻的,因為居民習於應付講德文得觀光客。除此之外,洋溢著溫暖陽光和棕櫚樹遍布的小鎮環境,也讓許多德國人都選擇此處做為退休後的養老之地。
 
羅曼什語區
在西元前2000年,羅馬帝國率軍佔領了瑞士東部山區,他門的語言和當地方言融合後衍生出來的語言,就是今日的羅曼語;因此和法語及義大利語一樣,羅曼語也是屬於拉丁語系的一員,但卻保留了更多古老的用法。講羅曼語的居民只佔全國的1%,又有被德文取代的趨勢,所以目前瑞士政府極力保護這日漸式微的古老語言。
 

♪ 關於瑞士
♪ 瑞士的「四個語言區」
♪ 瑞士重要節慶活動
♪ 瑞士必吃必買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瑞士重要節慶活動

葉欣

瑞士山笛。山笛,又稱為阿爾卑斯號角(Alphorn),是瑞士阿爾卑斯山一帶使用的一種樂器,以松木製作,有三到四米長,看起來像是一隻巨大的煙斗。

史上第一支瑞士山笛出現於十六世紀中期,山笛的主要作用是用於溝通,與動物溝通以及與人類溝通。阿爾卑斯牧民當時使用山笛呼喚牛群,牛群聽到號角聲響會慢步前往聲音來源。1595年,有一位藝術家畫了一幅畫,畫面是一位牧民一邊聽著山笛聲一邊為奶牛擠奶,因此有學者相信,山笛聲能讓奶牛放鬆,產生更多奶量。牧民還使用山笛與山下的人們以及山上鄰居們溝通交流。

為推廣山笛文化,瑞士政府近年開始舉辦山笛節。一年一度的山笛節,於每年的七月舉辦。今年剛結束的第六屆山笛節,讓遊客體驗到濃厚的瑞士文化,並且號召來了120位山笛演奏家在瑞士滑雪聖地南達鎮參加山笛演奏大賽,共襄盛舉。

 

♪ 瑞士重要節慶活動
♪ 瑞士必吃必買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瑞士必吃必買

張堯

瑞士美食

起士鍋
瑞士盛產起司,當地的起司火鍋可以用多達五至六種的起司來做,種類十分多。起士火鍋是瑞士各類火鍋中,最具傳統性也是最受歡迎的。正統的起士鍋湯底要用白酒熬煮,再放入特定的起士,加熱至濃稠狀,有的地方會添加佐味的香料,包括櫻桃酒、大蒜、洋蔥,甚至是磨菇。

涮肉鍋
源自鄰居法國的涮肉鍋,湯底則以油來取代起士,主要先把整鍋的油加熱,然後再將肉塊放入鍋中,烹炸至熟即可。

巧克力鍋
巧克力火鍋基本上是由起士鍋改良而來:將粒狀的巧克力放入鍋中加熱融化,依喜好可另加入萊姆酒,搭配麵包和水果等沾食享用。

中國火鍋
中國式火鍋主要在瑞士南部的義大利語區比較盛行;做法是將湯和調味料(現在很多家庭都用雞湯塊代替)一起煮沸,然後將切薄的肉片纏繞在叉子上,放進熱湯裡燙熟。值得注意的是瑞士人煮飯的方式:他們是把白米放進水中煮熟,然後才撈起來,並會加點鹽巴或奶油調味。

烤起士 
Raclette是將切片的起士放在烤盤上加熱融化,再把它淋在麵包上或馬鈴薯上食用。

阿爾卑斯山通心粉 
阿爾卑斯山通心粉是道地的瑞士菜,由通心粉、馬鈴薯丁、鮮奶油、煎焦的洋蔥等焗烤而成,再附上一小碗蘋果泥。瑞士人的吃法是把蘋果泥直接加入通心粉混著吃

煎馬鈴薯 
這道馬鈴薯餅是瑞士最普遍的家常菜之一;它是先把馬鈴薯煮熟之後,削成片狀再油煎來食用。通常要煎到有點焦焦的咖啡色,咬起來才會有脆硬的誘人口感,在瑞士的餐廳裡,還有多種口味的煎馬鈴薯可供選擇

玉米糕
Polenta中文翻成玉米糕,在南部的義大利語區是很家常的一道菜餚。做法是把玉米磨成粉末狀,在加上水、鹽巴、牛奶調煮而成。最普遍的吃法是切成塊煎來吃,通常會搭配燉肉等菜餚,或是淋上醬汁一起食用。

 

瑞士精品設計

Strellson
從正式西裝到休閒款式的男裝,應有盡有,其精緻流型的設計獲得許多人青睞。他們的設計中也加入很多瑞士本身的元素,例如手臂上的十字繡花、軍毯設計的保暖內襯等;現在有款最新的外套,甚至附送一隻瑞士刀。雖然他們的衣服價格頗為昂貴,但是相對換來的質感及設計感,也絕對會令消費者大感值得。

Bally
創立將近160年的瑞士本土品牌Bally,是從製造皮鞋起家。當時創始人卡爾法蘭茲‧巴利至巴黎出差,對當地的高級訂製皮鞋愛不釋手,他回到瑞士後,便在自己的工廠開始生產皮鞋。Bally皮鞋向來以舒適的柔軟度著稱,而且相當耐穿。今日的Bally不但保有傳統的造型風格,還添加了流行的元素,因此在精品界廣受青睞。除了皮鞋之外,它的皮包、皮件、衣服也都深受大眾喜愛。

瑞士刀Victorinox
19世紀時,瑞士陸軍向刀具製造工人卡爾‧艾斯那訂製方便軍人攜帶的多功能隨身小刀,沒想到成品推出之後廣受歡迎,於是艾斯那在西元1897年正式註冊,取得瑞士刀的專利,並將公司以他的母親維多利亞之名來命名。在不鏽鋼發明之後,這個家族企業將瑞士刀取名為Victorinox,是維多利亞Victoria和不鏽鋼Inox兩字的結合。目前瑞士刀的款式千奇百怪,除了傳統的基本款外,也有許多卡片式、隨身碟等造形,而且顏色多樣化,是瑞士最受歡迎的紀念品之一。

星期五包Freitag
用貨車的帆布所製成的星期五包,是時下瑞士年輕人最流行的包包。這是西元1993年馬克和丹尼爾兩兄弟所想到的點子;起初設計的理念單純只是為了防水,因此採用大卡車的帆布當材料,用安全帶和輪胎內胎當做背包的佩帶。這種資源回收的獨特設計款式,再加上五花八門的色系,以及不規則的花樣圖案,讓你不用擔心會跟別人撞包,所以星期五包的售價並不便宜。

♪ 瑞士重要節慶活動
♪ 瑞士必吃必買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01.從數學老師到指揮家

Corena

恩奈斯特·亞歷山大·安塞美
(Ernest Alexandre Ansermet,1883年11月11日-1969年2月20日)

生於1883年11月11日,瑞士,Vevey
死於1969年2月20日,瑞士,日內瓦

 

說到瑞士的音樂家,不得不提到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這位重要人物,出生於1883年的安塞美,家鄉就在日內瓦湖畔的一個風光明媚小鎮Vevey,從小就跟在身為數學老師的父親學習,而母親則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

當時在瑞士的環境,若想要以音樂事業工作維生是不太可能的事,基於對現實生活的考量,安塞美在大學時代很務實地選擇了數學,1903年他從洛桑大學畢業,兩年後就回到母校擔任數學系的教授,不過,安塞美對音樂的喜愛終究是強過數學,他私下跟隨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學習作曲,並向當時擔任蒙投賭場樂團(Kursaal Orchestra of Montreux)指揮的Lacerda學指揮。1910~1911年他前往德國向兩位大指揮 Nikisch與Weingartner請益指揮之道,後來在1912年接替Lacerda擔任賭場樂團的總監,在音樂會中登台指揮,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樂團解散為,這段期間安塞美只不過是一個小樂隊的指揮,還談不上任何成就,不過,他的音樂事業在1913年出現了轉變的契機。

1913年安塞美結識了當時落腳在洛桑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經由史特拉汶斯基介紹,會見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的經理─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投賭場樂團解散,安塞美暫時沒了工作,不過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樂隊指揮-蒙都(Piere Monteux)也被法國軍隊徵召,安塞美隨即在1915年接替蒙都擔任指揮一職,從此與芭蕾結下不解之緣。

擔任俄羅斯芭蕾的樂團指揮,讓安塞美首演了許多芭蕾音樂,例如:史特拉汶斯基的[士兵的故事]、[普欽奈拉]、[狐狸]、[夜鶯之歌],法雅的[三角帽],普羅高菲夫的[小丑],薩替的[遊行]等等。安塞美也極力推廣瑞士的作曲家,奧乃格(Arthur Honegger)與馬丁(Frank Martin)的音樂就經常出現在他的音樂會裡,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將英國的布列頓(Britten)與匈牙利的巴爾托克(Bartok)也納入演奏的曲目中,這些輝煌的經歷使安塞美成為推廣現代音樂的功臣之一。

 

♪ 從數學老師到指揮家
♪ 與史特拉文斯基的相遇
♪ 創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 錄音超級講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02.與史特拉汶斯基的相遇

EMMA

1913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結識了當時落腳在蒙投附近的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並經由史特拉汶斯基介紹,會見了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的經理─狄亞吉列夫(Serge Diaghilev),隨後在1915~1923年擔任舞團的樂隊指揮,這三個人加上舞團中的芭蕾巨星尼金斯基(Nijinsky)、帕芙洛娃(Pavlova)、卡薩維娜(Karsavina)等舞者,開創了芭蕾史上最強的黃金陣容;而畫家畢卡索、馬諦斯、米羅等人的參與更令佈景製作生色不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成為藝術界最受矚目的文化現象。

俄羅斯芭蕾舞團是芭蕾舞在20世紀復興的重要推手,芭蕾舞本來是起源於十五世紀義大利的民間舞蹈,在文藝復興時期傳入宮庭,並且大為風行。到了十七世紀,芭蕾舞的發展更上一層樓,熱愛芭蕾舞的路易十四,在1661年下令成立皇家舞蹈學院,這是全世界第一所舞蹈學校,在此確立了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十二個手位和一些舞步,並以法文命名,使芭蕾舞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體系。

此後,芭蕾舞在19世紀初的法國發展到顛峰,卻也因為沒有創新而迅速衰退,芭蕾舞的風潮走向了義大利、丹麥與俄羅斯,其中又以俄羅斯的發展最為成功。因為有俄國沙皇的支持,許多舞蹈家紛紛投效俄羅斯,因為一批義大利舞者的到來,讓俄羅斯的芭蕾技巧在19世紀後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讓芭蕾音樂從舞蹈的陪襯提升為主導地位,他以高度交響化的音樂強化了芭蕾舞的戲劇結構,徹底改變了芭蕾音樂的創作原則,從此,芭蕾音樂才得以跟歌劇、交響樂並駕齊驅。

 

♪ 從數學老師到指揮家
♪ 與史特拉文斯基的相遇
♪ 創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 錄音超級講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03.創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葉欣

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在1915~1923年間擔任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指揮,這段時間的安塞美是異常忙碌的,他除了跟隨舞團到歐洲、北美與南美巡迴演出之外,他還在日內瓦指揮定期音樂會這個中立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當時有許多歐洲音樂家為了躲避戰亂而避居瑞士,安塞美在1918年將這些音樂家組織起來,在日內瓦成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意思是瑞士法語區管弦樂團),並擔任樂團總監直到1967年為止。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南美洲,由於看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的成功案例,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也邀請安塞美為他們組訓國家交響樂團,從1923年到1930年,每年夏天他都會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指揮樂團演出。由於安塞美對組訓樂團有傑出的表現,當巴黎管絃樂團(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Paris)創建時,便由鋼琴家柯爾托(Alfred Cortot)與佛瑞斯提耶(Louis Fourestier)出面邀請安塞美來擔當組團的重任,巴黎管絃樂團的第一場音樂會便是由安塞美指揮,於1928年10月19日在香榭麗舍劇院演出。

為了提供瑞士羅曼德團員的夏季生計,安塞美在1937年籌畫了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這個夏季音樂節因為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1867-1957)華爾特 (Bruno Walter, 1876-1962)兩大指揮的相繼光臨,很快地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活動。

安塞美終生最大的成就,就是1918年一手創立的瑞士羅曼管弦樂團,他帶領該團前後長達50年,除了積極培養本國人才,更定期舉辦音樂會,在兩次大戰期間已蜚聲國際。

 

♪ 從數學老師到指揮家
♪ 與史特拉文斯基的相遇
♪ 創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 錄音超級講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04.錄音超級講究

張堯

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的錄音活動早從1916年開始,持續了半個世紀,他在1946年與英國的DECCA唱片公司簽訂專屬錄音合約,留下大量而精采的有聲紀錄。他對音樂的再製有極高的興趣,是DECCA旗下最早參與立體聲錄音實驗的藝人,1954年錄製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 (Nikolai Rimsky-Korsakov,1844-1908)「Antar交響曲」是他的第一個實驗成果。

安塞美是指揮家之中,少數幾個了解現場演奏與錄音演奏的差異者之一,他了解麥克風與人耳的差別,他會在錄音時對各個聲部的動態作調整,以便錄音師在後期製作時能減少壓縮。安塞美會在一般的起居室以一般的音量聆聽錄音的成果,據以作為日後調整的依據,這也是為何當我們播放安塞美的唱片時,會有親臨現場的感覺,加上DECCA錄音師捕捉到的絕佳質感,使得安塞美的唱片具有高度的收藏價值。

 

♪ 從數學老師到指揮家
♪ 與史特拉文斯基的相遇
♪ 創立瑞士羅曼德管絃樂團
♪ 錄音超級講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他來自日內瓦湖畔,一座風光明媚的小鎮
這裡被稱為「永久中立國」
除了有豐滿又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觀
還擁有鐘錶等各式精密產業
連音樂的陶冶、講究,都如詩如畫般精緻
這就是「芭蕾之神-安塞美」的家鄉-瑞士

2月12到22號,2月節目特輯
與古典音樂台,【前進瑞士】
在「日出印象、梵谷向日葵、
莫內的午後、舞蹈馬諦斯」聽見

「芭蕾之神-安塞美」逝世50週年紀念特輯
一同感受大師的家鄉-「瑞士」
一座「世界公園」的人文、藝術、音樂之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