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曲導聆 - 管弦樂

管弦樂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Showing 1 to 45 of 45 (1 Pages)

Debussy 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EMMA

此曲不但是確立了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音樂表現的形態,也鞏固他在樂壇上的地位,同時也是音樂史上劃時代的作品。

這首是德布西根據法國詩人馬拉梅一首美麗的象徵詩"牧神的午後",裡頭幻想神祕的意境所引發的靈感,譜成這首"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他不以描寫目的,而是將詩中奇幻的氣氛,表現出細膩的感官世界。

樂曲先由長笛吹奏出牧歌風優美的柔情主題,巧妙地描繪出沈靜的夏日森林,象徵著牧神夢幻似的憧憬。這個主題反覆後,引伸出一段稍微激昂的雙簧管旋律,更有著神祕色彩。中段先由木管奏出優美主題,再由弦樂甜美愉悅的歡樂,不久樂曲又回到開頭的夢幻主題,然後漸漸減弱消失。

Delius 戴流士管弦組曲-佛羅里達-1.破曉

EMMA

戴流士 (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最受世人熟悉的音樂作品是他創作一系列帶有豐富田園色彩的管弦樂作品。

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就讀階段,認識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受到他的影響很深。不久又被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所吸引,所以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學習華格納的曲風, 一直到了1900年之後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首《佛羅里達組曲》是在西元1887年,最早完成的管弦樂作品,曲子裡就是回憶當年在佛羅里達生活的點點滴滴。不過這首作品在隔年於德國萊比錫排演之後就不再公開演奏,直到大約50年後才由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再次公開演出。

《佛羅里達組曲》由四首曲子所組成,第一首為[破曉];第二首為[在河邊],曲子裡使用了豎琴,有種清新如大自然中河水流動般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第三首為[日落];第四首為[在夜晚]。

 

破曉
▶ 在河邊
▶ 日落
▶ 在夜晚

Delius 戴流士管弦組曲-佛羅里達-2.在河邊

EMMA

戴流士 (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最受世人熟悉的音樂作品是他創作一系列帶有豐富田園色彩的管弦樂作品。

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就讀階段,認識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受到他的影響很深。不久又被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所吸引,所以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學習華格納的曲風, 一直到了1900年之後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首《佛羅里達組曲》是在西元1887年,最早完成的管弦樂作品,曲子裡就是回憶當年在佛羅里達生活的點點滴滴。不過這首作品在隔年於德國萊比錫排演之後就不再公開演奏,直到大約50年後才由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再次公開演出。

《佛羅里達組曲》由四首曲子所組成,第一首為[破曉];第二首為[在河邊],曲子裡使用了豎琴,有種清新如大自然中河水流動般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第三首為[日落];第四首為[在夜晚]。

 

▶ 破曉
在河邊

▶ 日落
▶ 在夜晚

Delius 戴流士管弦組曲-佛羅里達-3.日落

EMMA

戴流士 (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最受世人熟悉的音樂作品是他創作一系列帶有豐富田園色彩的管弦樂作品。

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就讀階段,認識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受到他的影響很深。不久又被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所吸引,所以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學習華格納的曲風, 一直到了1900年之後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首《佛羅里達組曲》是在西元1887年,最早完成的管弦樂作品,曲子裡就是回憶當年在佛羅里達生活的點點滴滴。不過這首作品在隔年於德國萊比錫排演之後就不再公開演奏,直到大約50年後才由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再次公開演出。

《佛羅里達組曲》由四首曲子所組成,第一首為[破曉];第二首為[在河邊],曲子裡使用了豎琴,有種清新如大自然中河水流動般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第三首為[日落];第四首為[在夜晚]。

 

▶ 破曉
▶ 在河邊
日落

▶ 在夜晚

Delius 戴流士管弦組曲-佛羅里達-4.在夜晚

EMMA

戴流士 (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最受世人熟悉的音樂作品是他創作一系列帶有豐富田園色彩的管弦樂作品。

在德國萊比錫音樂院就讀階段,認識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受到他的影響很深。不久又被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音樂所吸引,所以他早期的作品都是學習華格納的曲風, 一直到了1900年之後才有了自己的風格。

這首《佛羅里達組曲》是在西元1887年,最早完成的管弦樂作品,曲子裡就是回憶當年在佛羅里達生活的點點滴滴。不過這首作品在隔年於德國萊比錫排演之後就不再公開演奏,直到大約50年後才由英國指揮家畢勤爵士再次公開演出。

《佛羅里達組曲》由四首曲子所組成,第一首為[破曉];第二首為[在河邊],曲子裡使用了豎琴,有種清新如大自然中河水流動般的感覺,令人心曠神怡;第三首為[日落];第四首為[在夜晚]。

 

▶ 破曉
▶ 在河邊
▶ 日落
在夜晚

Dvořák 德弗札克奇想風詼諧曲

EMMA

Capriccio在義大利文中是"變化無常"的意思,在音樂中則指感情自由奔放的樂曲;Scherzo一般譯為"詼諧曲",但當做樂曲的形式使用時,未必是指"調戲"的內容,這點從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等人的許多詼諧曲就可看出。

此曲可說是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在純粹可以轉移音樂語言的詼諧曲形式上,最自由表現情感的作品。

曲子是燦爛的快板,稍微自由的輪旋曲形式,開始是由2支法國號以同音呈現主題,不久後才由全管弦樂強而有力的展開,活潑清新的氣氛與民謠風的舒暢旋律形成巧妙的對比,而且也充份展現出精緻的配器法效果。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1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1號 急板,C大調,3/4拍子。根據捷克的弗利安舞曲寫成,強烈的切分音,彷彿讓人不自覺手舞足蹈起來似的。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2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2號 詼諧的稍快板,e小調,2/4拍子。這首與烏克蘭的民謠形式並無直接關係,完全是德弗札克獨特的悲歌,採用輪旋曲風格的形式。

 

▶ 第1號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3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3號 稍快板,降A大調,2/2拍子。乍看之下像是波卡舞曲,但實際上是類似第2號的輪旋曲風樂曲,有人覺得是與波希米亞南部的馬特尼克舞曲類似。

 

▶ 第1號
▶ 第2號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4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4號 小步舞曲速度,F大調,3/4拍子。根據素有波西米亞圓舞曲之稱的捷克民族舞曲-索塞德斯卡舞曲寫成。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5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5號 活潑的快板,A大調,2/4拍子。以史科其納舞曲和烏爾塔克舞曲形成的輪旋曲形式。清晰明朗而生動活潑的樂曲。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6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6號 詼諧的稍快板,D大調,3/4拍子。根據素有波西米亞圓舞曲之稱的捷克民族舞曲-索塞德斯卡舞曲寫成。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7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7號 很快的快板,C小調,2/4拍子。以摩拉維亞的特托卡舞曲及類似波卡舞曲的捷克-克瓦匹克舞曲為主。加入史科其納舞曲與烏爾塔克舞曲要素的舞曲,可以看成是一種自由的輪旋曲形式。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一集 第8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第1集是德弗札克在36歲時所寫的作品,這不但是他揚名全世界的成名作,更是以捷克舞曲的代表名作受到喜愛的作品。這個曲集使用了弗利安、蘇塞茲卡與史科其納等波西米亞的代表性舞曲,充份發揮了輕快活潑又激烈狂熱的民族舞曲特性。

第8號 急板,g小調,3/4拍子。根據胡里安舞曲寫成,是時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1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1號 十分活潑地,B大調,2/4拍子。根據斯洛伐克的奧德塞莫克舞曲寫成,。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2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2號 溫雅的稍快板,e小調,3/8拍子。克萊斯勒曾經把這首曲子編成小提琴獨奏曲,而為人所熟悉。

 

▶ 第1號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3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3號 快板,F大調,2/4拍子。雖然明顯看出是捷克的舞曲,但卻是由若干歌曲與舞蹈的混合型態。裡頭有著史科其納舞曲風的躍動感及詼諧曲風。

 

 

▶ 第1號
▶ 第2號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4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4號 溫雅的稍快板,降D大調,3/8拍子。這是德弗札克最接近烏克蘭悲歌特徵的樂曲,具有地方色彩。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5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5號 稍慢板,降b小調,4/8拍子。根據捷克的舒帕茲爾卡舞曲寫成。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6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6號 近似小步舞曲的中板,降B大調,3/4拍子。這是受到與波蘭的波羅奈斯舞曲具有近親關係的史塔羅達烏尼舞曲的影響,是從波蘭傳入捷克.摩拉維亞的一種步態舞曲。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第6號

▶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7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7號 活潑的快板,C大調,2/4拍子。根據南斯拉夫的柯洛舞曲寫成。活潑明朗而充滿朝氣的樂曲。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第7號

▶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8首斯拉夫舞曲 第二集 第8號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2組共16首斯拉夫舞曲,原本採用在家庭演奏的鋼琴聯彈曲,出版後又再編成管弦樂曲,受到更大的歡迎。 

由於第一集的大獲成功,出版社很快又懇請德弗札克以同樣的形式創作新的"第二集斯拉夫舞曲",那時的德弗札克已經有許多傑作誕生,作曲技巧也已達到圓熟境界,所以第二集的斯拉夫舞曲無論在旋律與和聲的處理上,都比第一集更加優美豐富,且更廣泛採用其他斯拉夫地方的舞曲,除熱情活潑的樂曲之外,也有感傷而浪漫的甜美樂曲,成為一組色彩鮮艷並具有魅力的舞曲集。 

第8號 不太慢的溫雅緩板,近似圓舞曲的速度,降A大調,3/4拍子。雖然是捷克的蘇塞茲卡舞曲,但也注入了波蘭的馬厝卡舞曲要素。音樂裡有柔和流動的幻想性優雅旋律,以及自由的結構,不但充分展現第二集的特徵,也是總結本曲集的最佳樂曲。

 

▶ 第1號
▶ 第2號
▶ 第3號
▶ 第4號
▶ 第5號
▶ 第6號
▶ 第7號
第8號

 

Dvořák 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第1樂章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共創作2首小夜曲,一首是33歲時為弦樂合奏而寫的,另一首是36歲時以管樂為主體寫成的小夜曲。

創作此首弦樂小夜曲時的德弗札克,當時並不用為金錢煩惱,可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曲的時期,就在這種幸福的氣氛中著手寫作此一小夜曲,所以此曲是以弦樂的沉著穩定而柔和的音響,歌詠出戀愛中的人,思念對方的豐富情懷。 此曲有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不以奏鳴曲形式開始,這手法這可看出德弗札克不拘形式的作曲態度。且特徵是每個樂章都巧妙使用了卡農的模仿手法來製作效果。

第一樂章,中板,是一首寧靜而洋溢十足浪漫氣氛的音樂。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 第五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第2樂章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共創作2首小夜曲,一首是33歲時為弦樂合奏而寫的,另一首是36歲時以管樂為主體寫成的小夜曲。

創作此首弦樂小夜曲時的德弗札克,當時並不用為金錢煩惱,可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曲的時期,就在這種幸福的氣氛中著手寫作此一小夜曲,所以此曲是以弦樂的沉著穩定而柔和的音響,歌詠出戀愛中的人,思念對方的豐富情懷。 此曲有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不以奏鳴曲形式開始,這手法這可看出德弗札克不拘形式的作曲態度。且特徵是每個樂章都巧妙使用了卡農的模仿手法來製作效果。

第二樂章,圓舞曲速度,是一首洋溢纖細詩情的三段曲圓舞曲,用卡農風反復製造出巧妙的效果,充份展現德弗札克個性的部份。

 

▶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 第五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第3樂章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共創作2首小夜曲,一首是33歲時為弦樂合奏而寫的,另一首是36歲時以管樂為主體寫成的小夜曲。

創作此首弦樂小夜曲時的德弗札克,當時並不用為金錢煩惱,可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曲的時期,就在這種幸福的氣氛中著手寫作此一小夜曲,所以此曲是以弦樂的沉著穩定而柔和的音響,歌詠出戀愛中的人,思念對方的豐富情懷。 此曲有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不以奏鳴曲形式開始,這手法這可看出德弗札克不拘形式的作曲態度。且特徵是每個樂章都巧妙使用了卡農的模仿手法來製作效果。

第三樂章,詼諧曲,甚快板,以卡農的方式開始,在歌謠曲式的輕快詼諧曲上,加入了穩重的中段,在德弗札克的形式結構中,給人一種變化無常的印象。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 第五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第4樂章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共創作2首小夜曲,一首是33歲時為弦樂合奏而寫的,另一首是36歲時以管樂為主體寫成的小夜曲。

創作此首弦樂小夜曲時的德弗札克,當時並不用為金錢煩惱,可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曲的時期,就在這種幸福的氣氛中著手寫作此一小夜曲,所以此曲是以弦樂的沉著穩定而柔和的音響,歌詠出戀愛中的人,思念對方的豐富情懷。 此曲有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不以奏鳴曲形式開始,這手法這可看出德弗札克不拘形式的作曲態度。且特徵是每個樂章都巧妙使用了卡農的模仿手法來製作效果。

第四樂章,甚緩板,同樣以卡農的風格來製作氣氛,開頭由小提琴在他弦樂器的對位旋律的伴奏下演奏出憂鬱的主題,到了中段變成輕快的速度,就像是滿天星空的情景。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 第五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弦樂小夜曲-第5樂章

EMMA

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共創作2首小夜曲,一首是33歲時為弦樂合奏而寫的,另一首是36歲時以管樂為主體寫成的小夜曲。

創作此首弦樂小夜曲時的德弗札克,當時並不用為金錢煩惱,可無後顧之憂專心作曲的時期,就在這種幸福的氣氛中著手寫作此一小夜曲,所以此曲是以弦樂的沉著穩定而柔和的音響,歌詠出戀愛中的人,思念對方的豐富情懷。 此曲有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不以奏鳴曲形式開始,這手法這可看出德弗札克不拘形式的作曲態度。且特徵是每個樂章都巧妙使用了卡農的模仿手法來製作效果。

第五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小提琴與其他弦樂器分成兩組,圍繞著以卡農方式奏出的奔放主題,形成一種不規則的輪旋.奏鳴曲形式。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第五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管樂小夜曲-第1樂章

EMMA

這是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完[弦樂小夜曲]的三年後誕生的作品,2首相比,無論在樂器編制或曲式結構上,管樂小夜曲都比較接近18世紀在戶外演奏的小夜曲原貌,這年他也接著創作[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成為他首度獲得國際聲譽,邁向光榮之路的作品,同時也是表明他作曲技術已有相當歷練,配器法已達大師級領域的作品之一。

本曲與[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一樣,具有[弦樂小夜曲]中所缺乏的捷克人的民族情感,可以聽到民族要素與古老的實用音樂形式的融合。

第一樂章,進行曲風格的中板,讓人聯想起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時代中實用性質的小夜曲,這裡的旋律形式,似乎也是以井然有序的古典音樂風格寫成。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管樂小夜曲-第2樂章

EMMA

這是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完[弦樂小夜曲]的三年後誕生的作品,2首相比,無論在樂器編制或曲式結構上,管樂小夜曲都比較接近18世紀在戶外演奏的小夜曲原貌,這年他也接著創作[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成為他首度獲得國際聲譽,邁向光榮之路的作品,同時也是表明他作曲技術已有相當歷練,配器法已達大師級領域的作品之一。

本曲與[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一樣,具有[弦樂小夜曲]中所缺乏的捷克人的民族情感,可以聽到民族要素與古老的實用音樂形式的融合。

第二樂章,小步舞曲,雖然名為小步舞曲,但實際上是由兩種捷克民俗舞曲—蘇塞茲卡舞曲與弗利安舞曲形成對比的三段樂曲。蘇塞茲卡舞曲是與德、奧的蘭特勒舞曲同一系統而帶有鄉土風味的緩慢舞曲。在中段導入的弗利安舞曲,則是在史麥塔納 (Bedrich Smetana,1824-1884)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為人熟悉的舞曲。

 

▶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管樂小夜曲-第3樂章

EMMA

這是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完[弦樂小夜曲]的三年後誕生的作品,2首相比,無論在樂器編制或曲式結構上,管樂小夜曲都比較接近18世紀在戶外演奏的小夜曲原貌,這年他也接著創作[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成為他首度獲得國際聲譽,邁向光榮之路的作品,同時也是表明他作曲技術已有相當歷練,配器法已達大師級領域的作品之一。

本曲與[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一樣,具有[弦樂小夜曲]中所缺乏的捷克人的民族情感,可以聽到民族要素與古老的實用音樂形式的融合。

第三樂章,流暢的行板,夜曲風的樂章,無論從旋律的魅力或迷人的配器法來看,本樂章可說是全曲最出色的音樂。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 第四樂章

Dvořák 德弗札克管樂小夜曲-第4樂章

EMMA

這是德弗札克 (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創作完[弦樂小夜曲]的三年後誕生的作品,2首相比,無論在樂器編制或曲式結構上,管樂小夜曲都比較接近18世紀在戶外演奏的小夜曲原貌,這年他也接著創作[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成為他首度獲得國際聲譽,邁向光榮之路的作品,同時也是表明他作曲技術已有相當歷練,配器法已達大師級領域的作品之一。

本曲與[斯拉夫舞曲集]第一集一樣,具有[弦樂小夜曲]中所缺乏的捷克人的民族情感,可以聽到民族要素與古老的實用音樂形式的融合。

第四樂章,終曲,很快的快板,屬於一種自由的輪旋曲形式。開頭由全樂器齊奏的輪旋曲主題,以快速跳躍的捷克民俗舞蹈的史科其納舞曲風格進行節奏的變奏,最後以興高采烈的氣氛結束樂曲。

 

▶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Glazunov 葛拉祖諾夫四季-冬

心睿

這是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的舞劇音樂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他所有的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代表作。

用擬人化的自然現象之舞象徵在俄國大地展開的四季感知,沒有一貫的情節。這是葛拉祖諾夫站在國民樂派的傳統上,用獨特而厚重的管弦樂法,表現俄國風土的傑作,有冬、春、夏、秋四個場景。

 

四季-冬
▶ 四季-春
▶ 四季-夏
▶ 四季-秋

 

Glazunov 葛拉祖諾夫四季-春

心睿

這是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的舞劇音樂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他所有的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代表作。

用擬人化的自然現象之舞象徵在俄國大地展開的四季感知,沒有一貫的情節。這是葛拉祖諾夫站在國民樂派的傳統上,用獨特而厚重的管弦樂法,表現俄國風土的傑作,有冬、春、夏、秋四個場景。

 

▶ 四季-冬
四季-春

▶ 四季-夏
▶ 四季-秋

 

Glazunov 葛拉祖諾夫四季-秋

心睿

這是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的舞劇音樂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他所有的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代表作。

用擬人化的自然現象之舞象徵在俄國大地展開的四季感知,沒有一貫的情節。這是葛拉祖諾夫站在國民樂派的傳統上,用獨特而厚重的管弦樂法,表現俄國風土的傑作,有冬、春、夏、秋四個場景。

 

▶ 四季-冬
▶ 四季-春
▶ 四季-夏
四季-秋

 

Glazunov 葛拉祖諾夫四季-夏

心睿

這是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的舞劇音樂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他所有的作品中屈指可數的代表作。

用擬人化的自然現象之舞象徵在俄國大地展開的四季感知,沒有一貫的情節。這是葛拉祖諾夫站在國民樂派的傳統上,用獨特而厚重的管弦樂法,表現俄國風土的傑作,有冬、春、夏、秋四個場景。

 

▶ 四季-冬
▶ 四季-春
四季-夏

▶ 四季-秋

Ivanovici 伊凡諾維奇-多瑙河之波Donauwellen (Waves of the Danube)

心睿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是在1878年獨立,在1881年成立王國。作曲家-伊凡諾維奇 (Iosib Ivanovici, 1845-1902)就是擔任這個新生國家早期成立的軍樂團總監兼軍樂團團長。除了上述這些資料,以及他在1920年九月十六日病逝於布卡雷斯特之外,其他資料不詳。

這首作品據說創作於1880年,反映了當時羅馬尼亞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樂曲的構成與瓦德都菲爾 (Emile Waldteufel, 1837-1915)非常相似。全曲包括四首小圓舞曲 而各小圓舞曲都由二分音符或四分音符為中心的旋律部份,以及富於節奏感的八分音符為主體,對照成兩個部份構成。

伊凡諾維奇這位作曲家的特徵是他經常以小調與大調組合成一個小圓舞曲,特別是他帶有哀愁感的小調旋律,更廣受人們喜愛。

Mozart 莫札特嬉遊曲 降E大調 K. 113

EMMA

這首嬉遊曲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最初使用單簧管而聞名的作品。

留有兩個親筆譜,其中第一稿是全部使用管弦樂的總譜,第二稿則是僅有管樂的分譜。

第一樂章,快板,降E大調,4/4拍子。單純的奏鳴曲形式
第二樂章,行板,降B大調,3/4拍子,管樂器群十分活躍的樂章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降E大調 (中段是g小調),3/4拍子,嚴守八小節為一單位的小步舞曲。第八小節插入休止符的構造,充分顯示本曲不僅是欣賞用的小步舞曲,也是實用的舞蹈音樂。中段轉為舒暢的g小調。
第四樂章,快板,降E大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

Mozart 莫札特嬉遊曲-薩爾茲堡交響曲 D大調 K. 136 (K. 125a)

EMMA

這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在15~18歲期間,第二次到義大利旅行歸來,暫居住在薩爾茲堡潛心作曲時期所誕生的3首嬉遊曲之一。

這3首樂曲的樂器編制是小提琴二、中提琴一與低音樂器(大提琴一或在一支大提琴上再加入一支低音提琴)的弦樂四重奏及至五重奏的編制,其中不使用管樂器以及三樂章的樂章數目,都和當時的嬉遊曲不同。

第一樂章,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第二樂章,行板,G大調,3/4拍子,義大利風格的樂章。
第三樂章,急板,D大調,2/4拍子,由急板的輪旋曲風節奏連貫

Mozart 莫札特嬉遊曲 降B大調 K. 137 (K. 125b)

EMMA

這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在15~18歲期間,第二次到義大利旅行歸來,暫居住在薩爾茲堡潛心作曲時期所誕生的3首嬉遊曲之一。

這首是沒有小步舞曲的三樂章構成。慢-快-快的三樂章,雖然不是很有創新的手法,但全部採用同一調性,仍是一首可愛而生動的嬉遊曲。於1772年在薩爾茲堡作曲。

第一樂章,行板,降B大調,3/4拍子,開頭主題以轉調的風格開始,隨即轉 入F大調,反復之後的部份轉入小調。
第二樂章,很快的快板,降B大調,4/4拍子,擁有兩個主題的單純奏鳴曲形式,生動活潑的開頭主題屬於音階風格,含有半音階的變化。發展部出現舒暢的旋律,以及具有強弱對比而充滿幽默情趣的樂句,音樂十分悅耳。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降B大調,3/8拍子,以快活的主題展開舞曲風的終樂章。

Mozart 莫札特嬉遊曲 降B大調 K. 138 (K. 125c)

EMMA

這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在15~18歲期間,第二次到義大利旅行歸來,暫居住在薩爾茲堡潛心作曲時期所誕生的3首嬉遊曲的最後一首。

這首雖然是義大利式序曲的結構,但欠缺管樂器。所有樂章頻繁出現附點音符與震音,這點可讓人感覺到義大利式洛可可風的輕妙趣味。也由於這首簡潔而富有變化,比前兩首各為出色。

第一樂章,快板,F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3/4拍子,以反復記號區分成二段曲式的舒暢徐緩樂章。第二段開頭具有前奏的性格,並有莫札特喜歡在此風格作品裡使用的切分音弦樂伴奏,藉此提高樂曲情緒。
第三樂章,急板,F大調,2/4拍子,A-B-A-C-A的輪旋曲形式。

Rosas 羅薩斯-在水波上Sobre las olas (Over the waves)

心睿

羅薩斯 (Juventino Rosas, 1868-1894)是出生在墨西哥聖庫魯斯的印地安人。他從小就開始拉小提琴,因為家境清寒,所以加入了由家人所組成的四重奏團,在街頭流浪演奏。

十五歲時,成為歌劇院的第一小提琴手,之後進入陸軍軍樂隊,不過不久之後,他開始專心作曲。但可惜他英年早逝,年僅26歲就離開人世。

這首創作於墨西哥的維也納圓舞曲,作曲年份是1891年。象徵著男性、雄壯的海洋,寄託在三拍子節奏寫成的這首樂曲裡的勁道,是與海洋無緣,處於都市中生活的維也納作曲家作品中,所無法找到的。

Schönberg 荀白克昇華之夜

EMMA

這是荀白克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25歲的作品,也是進入無調書法以前極早期的代表作。

這首是根據德國詩人理查.戴美爾的詩集"女人與世界"中的長篇[昇華之夜]寫成的音樂,因此內容也接近交響詩。

荀白克在早期的歌曲中,很喜歡一首戴美爾的詩。內容是以一男一女的對話與兩人的漫步連接而成。 旋律與書法雖屬後期浪漫派的風格,但在對位法與調性的處理上,則可見其獨特語法,此外,弦樂合奏版中,是以主聲部和副聲部,以及獨奏和合奏的明顯區分等豐富的素材所構成。

Strauss 小約翰史特勞斯-皇帝圓舞曲

心睿

史特勞斯一家的作品,特別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的圓舞曲大部份都有題獻者。然而這一首題名為『皇帝』,由氣勢堂皇的前奏、四首華麗的圓舞曲,以及強大有力的尾奏構成的樂曲,卻沒有呈獻給任何人的跡象。不過像這樣的樂曲,由被呈獻者要求作曲家譜曲的情形較多,所以有人猜測,這首曲子可能是小約翰‧史特勞斯暗中寫給自己的作品。

這首曲子創於1889年,當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已經年過60,過著王公貴族般優渥的生活。單單在維也納,他就有好幾座宅邸,其中一個居所是由大石所砌成的三樓富麗堂皇建築,書齋不大,卻也有一部管風琴。除了優裕的物質生活,還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妻子雅德蕾陪伴,生活幸福美滿。在這段愉快的生活期間,小約翰‧史特勞斯完成了『吉普賽男爵』以及這首『皇帝圓舞曲』,將他的生活環境與心境,直接反映在作品中,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境遇十分滿意。

Strauss 小約翰史特勞斯一千零一夜圓舞曲

心睿

1780年,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 Baptist Strauss,1825-1899)的母親與弟弟約瑟夫‧史特勞斯 (Josef Strauss, 1827-1870)相繼去世,這段時間,他停止了演奏,甚至停止作曲。大約過了一年,一直到1871年的二月,才又開始他的第四期創作期,創作並初演了一套『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輕歌劇。這首『一千零一夜圓舞曲』,就是選用這齣輕歌劇中的旋律作成。就像所有的主題歌曲集一樣,演出之後,成績斐然,與今天的電影主題曲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約翰‧史特勞斯從1844年第一次以音樂家姿態活躍於樂壇以來,除了因病休息多月之外,25年間始終創作不斷,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這次經過長時間休養後所寫成的這首『一千零一夜圓舞曲』,最值得矚目的,是小圓舞曲數減到3首。而且因為小約翰‧史特勞斯一開始並不打算將它寫成舞曲,所以旋律本身的圓舞曲節奏感,自然也比較不那麼濃厚。

Waldteufel 瓦德都菲爾-溜冰圓舞曲

心睿

19世紀後半,巴黎除了圓舞曲外,還流行一種溜冰運動。

在當時的民俗畫上,經常出現身穿大蓬裙,手戴毛皮手套在冰池上溜冰的淑女畫像。尤其在布羅紐森林的池上,更是上流人士的社交場所。據說有人甚至等不及結凍,在冰還很薄的時候就迫不及待上去溜冰,結果竟掉入冰池裡而淹死呢!

瓦德都菲爾 (Emile Waldteufel, 1837-1915)在1880年前後完成的這首圓舞曲,就是為這些上流社會人士的這項冬季娛樂活動而作。這首圓舞曲也成為瓦德都菲爾最著名的代表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