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幸福進行曲

從復育絕跡的淡水魚、延續沒落的傳統戲曲到推動閱讀教育的種子兵……等等,凡是努力實踐夢想的台灣小人物,都是台灣幸福進行曲的對象,2007年更集結出版有聲書。迄今已製作十年超過700則以上的訪問,讓在台灣生活的人都覺得「幸福,就在身邊,隨時在進行著。 * 本單元感謝「美律實業」贊助播出。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企製團隊
彰化二水手工箍桶--吳文郎刨木篇
3:01
0

【台灣幸福進行曲】沒上過學的箍桶博士-吳文郎

6歲開始學刨木頭,13歲完成人生第一個箍桶,78歲的吳文郎,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就是箍桶。

吳文郎:我們在學的時候去內山學師,和我爸爸一起去內山找上等的檜木、拿著鋸子去鋸成一截一截的,回來再用剖的,再用刀把它裁切成適當大小、做圓,再用刨刀刨,以前是這樣的。

吳文郎阿伯把兩塊木頭緊貼在一起,中間能透出一絲絲光線,就是組箍桶的「眉角」所在。

吳文郎:你看它這樣,每一個縫隙,一塊與一塊如果要合在一起,中間都會有縫隙,越高的,縫隙就要越大。 留縫隙才不會漏水(這是為什麼?),熱漲冷縮。 (這是靠經驗的嗎?)這有尺寸也要靠經驗,有這縫隙、熱漲冷縮的縫隙,我們箍起來,這樣按下去就緊了。 

阿伯拿著槌子,把箍桶外圍的鐵線敲緊,太用力,會壓壞木頭,太鬆,則不夠牢固,每一次力量的拿捏,都是箍桶成敗的關鍵。

吳文郎:木頭如果是不好的、壞的、點不了火的,放棄;和小孩一樣,小孩子學東西如果都不學,要放棄、趕出去,不要讓他學。 (好木頭呢?)好木頭,我們就撿起來做;壞掉的木頭就不要做,因為一定會失敗的。一個桶子這麼大一個,如果做出來,壞了一塊是不會有人會修理的,整個桶子就沒有用了。

箍桶是這樣子的,如果我們人有一個職業,頭腦就不會退化、身體也就不會跑出毛病來。因為,我們每天就是靠這項技藝在吃飯,自然這個毛病就不會跑出來。

採訪結束,吳文郎阿伯依舊刨著木頭,那刨下的木屑灑落一地,就像吳文郎阿伯的人生一樣,付出的歲月,只為成就最完美的作品。

傳統,為歷史寫下新頁  美律實業與您共譜台灣幸福進行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