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禮讚

從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20世紀重要作曲家,到電影配樂大師、輕音樂大師,一同聽見法國音樂裡的理性、浪漫,完美、均衡,3/10-3/27,每週一到四,法蘭西之月「法式‧禮讚」特別節目,敬請準時收聽!

Showing 1 to 12 of 12 (1 Pages)

德國輕音樂大師-詹姆斯‧拉斯特

EMMA

德國輕音樂大師

詹姆斯·拉斯特是德國著名的輕音樂大師,以其獨特的「歡樂音樂」風格聞名於世。他的音樂融合流行、爵士、古典及民謠元素,節奏輕快、旋律優美,深受全球樂迷喜愛。 

拉斯特出生於德國不來梅,自幼展現音樂天賦,曾在不來梅音樂學院學習低音提琴。二戰後,他加入廣播樂團擔任編曲師,並於1960年代初開始發展個人音樂事業。他的音樂標誌性特色是將經典名曲、流行樂及傳統旋律重新編曲,賦予它們嶄新的生命力。他的專輯銷量超過2億張,累積超過200張專輯,成為史上最成功的輕音樂藝術家之一。 

除了錄製專輯外,拉斯特亦擅長現場演出,巡迴演出遍及全球,尤其在英國、美國和亞洲地區擁有大量粉絲。他的音樂風格輕鬆愉悅,廣泛應用於電視節目、廣播與公共場合,成為背景音樂的代表之一。 

拉斯特的貢獻不僅在於音樂的普及化,也讓輕音樂成為跨世代共鳴的藝術。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影響著全球樂壇,是輕音樂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傳奇人物。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莫里斯賈爾

珏如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

莫里斯賈爾

從生死與永恆的愛戀交織;到跟著齊瓦哥醫生,看見烽火下的生命、詩歌與愛;春風化雨下,人們擁抱一份信念,跨越恐懼及悲傷,開創人生的新可能!就像「莫里斯‧賈爾」的音符,在現代與古典的衝擊、融合下,流露出華麗多彩的異國風情。

1924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莫里斯‧賈爾」,從小沒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直到16歲,聽到工程師父親帶回的李斯特音樂唱片,才開啟他對音樂的嚮往,並考進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學習打擊樂及作曲。學生時代的他,選修俄羅斯、印度、阿拉伯、南美、日本等五種區域的民族音樂,而這也深深啟發他,日後在配樂上的方向。

將民族音樂與傳統交響樂結合,加上對電子合成器的鑽研,「莫里斯‧賈爾」開創出獨特的傳世經典,在近130部的電影配樂,留下讓人如身歷其境般,永難忘懷的動人旋律。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米堯

張堯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

米堯

西元1892年,法國作曲家米堯出生於南法普羅旺斯省。以薰衣草聞名的普羅旺斯毗鄰地中海,與義大利接壤,一年四季陽光充足,景色氣候舒適怡人。這樣的環境也培養了米堯清新明亮的音樂特質。

米堯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7歲進入巴黎音樂院主修作曲,從小即展現卓越的音樂才華。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他人生的藍圖。

大戰期間,米堯在他的好友,法國駐巴西大使「克勞迪爾」的邀約下,前往巴西擔任他的私人秘書。在巴西生活兩年期間,米堯有機會接觸到南美洲的森巴和探戈音樂,他並將這些舞蹈節奏,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芭蕾舞劇「屋頂上的牛」。

大戰結束後,米堯返回法國,與普朗克、杜瑞等作曲家組成「法國六人組」。他的作品經常使用「複調」的作曲手法,讓音樂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調性,試圖在不和諧的衝擊下,找到和諧的平衡點。

二戰期間,米堯則移居美國加州,在奧克蘭的邁爾斯音樂院任教。旅美7年,使他有充足的時間了解美國的爵士樂。他著名的芭蕾舞劇「創世紀」,便是融合爵士樂的最佳代表作。

儘管米堯是一位法國作曲家,但他並不在本土文化的藩籬中自我設限,他旅行各地,以達觀的態度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結緣,是一位心胸開闊、氣度不凡的音樂家。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杜卡斯

葉欣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

杜卡斯

杜卡斯為法國近代作曲家、教育家和音樂評論家,1866年10月1號出生於巴黎,早期在巴黎音樂院學習鋼琴和作曲。

1882年,年僅16歲的杜卡斯便獲得羅馬大獎二等獎,他的創作風格深受華格納影響,以豐富的管弦樂配器著稱,他的芭蕾舞劇「仙女」和歌劇「阿里安娜與藍鬍子」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杜卡斯最知名的作品,是他在1897年創作的管絃樂曲「魔法師的學徒」。

魔法師的學徒是一部以歌德的敘事詩為題材而創作的管弦樂曲,其音樂結構嚴謹、配器複雜,完美的結合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戲劇張力。除此之外,這部作品日後由於成為迪士尼經典動畫片「幻想曲」的配樂而變得十分著名。

杜卡斯除了專注在音樂創作外,他在音樂評論和教育的推廣上也不遺餘力。1902年起,杜卡斯不斷的為報刊撰稿,發表他對當代音樂和作曲家的深刻見解。

而在音樂教育方面,杜卡斯從1910到20年間在巴黎音樂院教授作曲,並從1926年開始兼任巴黎音樂師範學院的教學工作。在他所培育的學生中,後來有不少人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其中包括中國音樂家冼星海、西班牙盲人作曲家華金羅德里戈,還有20世紀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梅湘。

杜卡斯1935年5月17號在巴黎辭世,他大膽革新的配器法與精緻的音樂美學,都為20世紀法國當代音樂的發展,注入一股時尚優雅的清泉。

英國輕音樂大師-阿農齊奧‧保羅‧曼托瓦尼

EMMA

英國輕音樂大師

阿農齊奧‧保羅‧曼托瓦尼

阿農齊奧·保羅·曼托瓦尼是英國輕音樂大師,義大利裔指揮家與作曲家。他的曼托瓦尼樂團與詹姆斯·拉斯特樂團,以及波爾·瑪利亞樂團並稱為世界三大輕音樂樂團,它以獨特的「奔流弦樂」風格聞名,影響深遠。 

曼托瓦尼出生於義大利威尼斯,父親是斯卡拉大劇院的首席小提琴手,1912年全家移居英國。他自小展現音樂才華,在倫敦聖三一音樂學院接受正規訓練,後來在伯明翰一帶指揮樂團演出。二戰前,他的樂團已在英國聲名鵲起,戰後則轉向錄音製作,並迅速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輕音樂藝術家之一。他的專輯《電影安可曲》和單曲《紅磨坊之歌》均在排行榜上取得佳績,確立了他在輕音樂界的領導地位。 

曼托瓦尼的音樂融合古典與流行元素,編曲優雅流暢,並在立體聲錄音技術上取得突破,使他的作品成為高保真音響測試的標準。他是首位銷量突破百萬的立體聲專輯藝術家,在美國與英國市場均大獲成功,並在全球累積超過6000萬張的銷售紀錄。 

1973年,曼托瓦尼宣布退休,1980年於英國肯特逝世。儘管他離世,他的樂團仍持續演出,其音樂至今仍受黑膠收藏家與輕音樂愛好者珍視,被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輕音樂指揮家之一。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法蘭西斯賴

珏如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

法蘭西斯‧賴

走在朦朧的巴黎街頭,感受法式小酒館裡的輕快,情人間彼此的細語呢喃,唱誦著—愛、新生,以及生命力的《男歡女愛》。透過香頌、爵士,還有Bossa Nova,法國最浪漫的電影配樂大師「法蘭西斯‧賴」為大銀幕添上了令人難忘入心的經典,與愛的旋律。

1932年,出生於法國尼斯,義大利籍的「法蘭西斯‧賴」父母都是園丁,但從小就對音樂相當著迷的他,以自學鋼琴和手風琴開啟音樂之路。20多歲加入交響樂團,之後來到巴黎發展,為法國香頌女王—伊迪絲‧琵雅芙等歌星伴奏、寫歌。直到1965年遇見了電影導演—克勞德‧雷路許,才真正讓他從法國走向世界。

愛是永不後悔的!就像「法蘭西斯‧賴」對音樂的執著!他的優雅、浪漫,為法國電影譜出跨世代的記億,承載美麗與哀愁的動人旋律,傳誦的雋永樂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深刻的愛與回憶。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梅湘

張堯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

梅湘

如果德布西打開了法國現代音樂的大門,那梅湘則是20世紀最具個人特色與影響力的法國作曲家。

梅湘西元1908年出生於法國南部亞維農,十歲的時候,他獲得一本德布西歌劇「佩利亞與梅莉桑」的總譜,裡頭前衛的和聲運用使他大開眼界,日後發展出極具個人色彩的音樂種子也在此時萌芽。

梅湘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193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巴黎音樂院後,便在巴黎天主「聖三一」教堂擔任管風琴師長達四十多年。他的音樂風格相當複雜,除了宗教的影響,東方的印度音樂、南歐的希臘音樂,都是他的創作題材。

梅湘不只專精於音樂,對鳥兒也別有一番研究。他能分辨上千種鳥類的外型與聲音。1956到1958年間,梅湘陸續推出五冊名為「鳥類圖鑑」的鋼琴曲集,藉由敏銳的觀察力與音樂的直覺,將鳥兒的各種姿態與鳴叫聲記錄在他的作品當中。

二次大戰期間,梅湘曾被德軍俘虜。在集中營他結識了一位小提琴家、單簧管演奏者和大提琴手,並以現有的編制,完成了著名的「末日四重奏」,不僅是對聖經啟示錄的暗喻,同時也安撫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

宗教、自然與人是梅湘創作的核心,而當他聽見和聲,便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色彩,進而將這些豐富斑斕的色彩揮灑於旋律之中,在流動的時間畫布上,留下永恆的音樂佳作。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德布西

葉欣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

德布西

當十九世紀中葉,歐洲藝術興起「印象派」畫風之際,音樂家德布西也受到此一風潮的影響與啟發,開創了音樂上的「印象派」。

西元1862年8月22號出生於巴黎近郊的德布西,雖然從小就顯露其音樂天份,但並未引起家人的注意。直到西元1871年,德布西認識了曾經是蕭邦學生的莫泰夫人,不僅教導他彈琴,並幫助他進入巴黎音樂院求學。而在音樂院求學的過程中,德布西也曾向馬蒙泰、埃米爾.杜蘭、法朗克等人學習鋼琴、和聲與管風琴等。

西元1880年,德布西開始為柴可夫斯基的贊助者梅克夫人服務,擔任家庭鋼琴教師,在旅居俄國的這兩年間,他接觸到音樂家穆梭斯基,並深受其影響。

西元1882年開始,德布西連續參加羅馬大獎,直到第三年,終於以一首清唱劇〈浪子〉獲得首獎。之後,他結識了詩人馬拉梅,並遇見了許多具領導地位的象徵主義文學家與印象派畫家,給了德布西相當深遠的影響,使得他日後的創作風格一反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與樂曲架構,改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

西元1902年,德布西的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首演,這部作品可說是德布西藝術生涯的轉捩點。之後,他陸續完成了幾部重要的作品,包含〈牧神的午後〉、〈版畫〉、〈映象〉、〈海〉、〈兒童天地〉、〈前奏曲〉、〈十二首練習曲〉……等。西元1916年,受癌症所苦的德布西,完成他最後一部作品-〈小提琴奏鳴曲〉,於兩年後的3月25號,因直腸癌病逝,享年56歲。

法國輕音樂大師-波爾‧瑪麗亞(100歲冥誕)

EMMA

法國輕音樂大師

波爾‧瑪麗亞100歲冥誕

波爾‧瑪麗亞是法國著名輕音樂指揮家與編曲大師,瑪麗亞出生於法國馬賽,自幼接受音樂教育,10歲進入馬賽音樂學院學習古典音樂,後來受到爵士與流行樂影響,開始展現卓越的編曲才華。

1950年代,他擔任Charles Aznavour與Maurice Chevalier的音樂總監,並積極投入流行音樂製作。1963年,他以筆名「Del Roma」與Franck Pourcel共同創作〈I Will Follow Him〉,該曲由Little Peggy March演唱後風靡全球,並在90年代電影《修女也瘋狂》中再度走紅。

1965年,瑪麗亞成立自己的樂團,並以華麗的編曲風格結合管弦樂與流行元素,使其作品風靡世界,代表作《愛是憂鬱》可說是輕音樂中的經典,而另外兩首同樣受歡迎的《愛琴海的珍珠》、《橄欖項鍊》,尤其受到日本市場的推崇,部分作品更成為音樂教材。他的錄音技術精湛,唱片常被用作音響測試片。

隨著1970年代迪斯可音樂興起,傳統輕音樂團逐漸式微,但法國的波爾‧瑪麗亞Paul Mauriat依然與德國的詹姆斯‧拉斯特James Last,以及英國的曼托瓦尼Mantovani並稱為輕音樂三巨頭。波爾‧瑪麗亞的音樂風格優雅、華麗,融合古典與流行元素,至今仍是輕音樂界的傳奇人物。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喬治德勒希(100歲冥誕)

珏如

法國電影配樂大師

喬治德勒希100歲冥誕

二戰後法國電影工業的沉悶與千篇一律,讓受夠了老一輩過於保守、退縮的年輕導演決定拿起簡單器材,拍出自己想要的電影風格!

於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量崛起,衝擊著當時的好萊塢。然而,這系列電影的背後,也需要有個年輕又有天賦的電影配樂人才,而「喬治德勒希」正是在此時與這些新銳導演,為人們帶來突破與創新。

因為一場意外,讓當時十六歲才完成脊椎手術,躺在床上休養四個月的喬治德勒希,對音樂產生興趣,決定要當個作曲家!儘管中學時的學樂之路非常坎坷,但他仍不放棄考上巴黎音樂院,隨著老師米堯的腳步學習、前進,奪得羅馬大獎,畢業後更走進現場作曲精進自我。

喬治德勒希不受限的配樂創作、音樂彈性,常為導演帶來超出預期的驚喜,一生中近兩百部的作品,不論是舒暢度、旋律感,總令人印象深刻,被大眾認定是歐洲最受尊崇的電影配樂大師。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布列茲(100歲冥誕)

張堯

20世紀重要法國作曲家

布列茲100歲冥誕

法國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布列茲1925年3月26號,出生於法國羅亞省的一個工程師家庭。年幼時期他已開始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對鋼琴和數學尤其熱衷。

1940年代在巴黎音樂院求學期間,布列茲跟隨法國知名作曲家梅湘學習和聲,之後又與奧地利作曲家荀白克的弟子萊波維茨學習十二音列技法,探索序列主義和無調性音樂。他早期的作品,如「無主之槌」和「第二鋼琴奏鳴曲」,均有相當鮮明的個人特色。

1958年起,布列茲開始嘗試指揮,先後擔任克利夫蘭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以及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有趣的是,指揮對布列茲而言純屬偶然,因為他的創作太過於前衛新穎,大部分的指揮家都不願意發表他的作品,因此他乾脆親自上陣,拿起指揮棒,演出自己和其他當代作曲家的音樂。

而在長達60多年輝煌的指揮生涯中,布列茲憑藉著對於馬勒、拉威爾、荀白克和布魯克納等作曲家的精準詮釋,獲得26座葛萊美獎。此外,他比任何當代音樂家都勇於演奏現代樂,他與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和義大利作曲家諾諾,並稱為「三大先鋒派作曲家」。

2016年1月5號,布列茲在德國巴登-巴登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他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嘗試新的元素,進而改變人們的音樂思維,猶如在一片神秘的熱帶雨林中,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拉威爾(150歲冥誕)

葉欣

印象派法國作曲家

拉威爾150歲冥誕

1875年3月7號,音樂家拉威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的西布爾。年輕時的拉威爾,深受音樂家夏布里耶和佛瑞的影響,創作了一首〈死公主的孔雀舞曲〉,使得他一時聲名大噪。

隨後,拉威爾在26歲時挑戰創始於1803年的「羅馬大獎」比賽,卻接連四度都未能成功。1905年,拉威爾第五度挑戰「羅馬大獎」,卻遭評審委員會以年齡超過參賽資格被拒,一時造成輿論譁然,甚至連大文豪羅曼.羅蘭也撰文抗議,此一事件,在當時被稱為「拉威爾事件」。

1914年,德法宣戰,身形瘦弱的拉威爾未被徵召入伍,最後在他的極力爭取下,以駕駛醫護車的司機身份出征前線戰場。戰爭結束後,拉威爾為了對戰死沙場的祖國戰士表達敬意,寫下了〈庫普蘭之墓〉。1927年之後,拉威爾展開了一連串的旅行,回國後創作了〈波麗露〉,此曲深受大眾喜愛,也因此使得拉威爾的名聲日甚一日。

比德布西晚13年出生的拉威爾,在德布西的盛名之下,作品經常被人誤會是抄襲德布西。然而,雖然拉威爾與德布西並稱為印象樂派的大師,但拉威爾所追求的效果更加精準犀利,也因此俄國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稱他為「最精確的瑞士鐘錶匠」。

晚年的拉威爾,由於深受腦疾所苦,加上一次嚴重的車禍意外,使得他無法繼續作曲。1937年12月28號,拉威爾在接受一次失敗的腦部手術後逝世,享年62歲。

藍色白色紅色

一個擁有悠長歷史,又具時代革新的國度
有著對異國情調的兼容並蓄,又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

而他們的音樂,更是如此
追求自由、平等、博愛!

適逢 印象派作曲家拉威爾150歲冥誕
20世紀重要的作曲家布列茲100歲冥誕
與電影配樂大師喬治德勒希100歲冥誕
以及輕音樂大師波爾瑪麗亞100歲冥誕

3/10-3/27,每週一到四
將與大家分享,都來自浪漫法國的他們
以及他們的音樂人生跟其他法國音樂家
聽見「 法式‧禮讚 」3月 法蘭西​之月 特輯


每週一|在舞蹈馬諦斯,聽葉欣與你分享
法國印象派的作曲家 拉威爾、德布西、杜卡斯

印象樂派的音樂,每個音符似乎都有著不同的色彩,點綴在你我的雙耳及腦海,有時隨著旋律的起伏,就成了一幅畫作,或是充滿動態的大海、故事及想像。

適逢法國印象派作曲家 拉威爾150歲冥誕,一同來聽見他的音樂人生,以及其他印象樂派作曲家 德布西、杜卡斯的作品

每週二|在莫內的午後,聽張堯與你分享
法國重要的20世紀作曲家 布列茲、梅湘、米堯

20世紀裡的音樂,是一場革命、創新、前衛,引領人們改變不一樣的音樂思維,總是在探索的路上,嘗試新的元素,為下一個世代尋找未知的可能,不斷向前。

適逢法國20世紀重要作曲家 布列茲100歲冥誕,一同來聽見他的音樂人生,以及其他同樣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 梅湘、米堯的作品

每週三|在日出印象,聽珏如與你分享
法國的電影配樂大師 喬治德勒希、法蘭西斯賴、莫里斯賈爾

你對法國電影的印象如何呢?充滿藝術感,觀看時需要慢慢品味、思考,尤其在新浪潮主義興起後,搭上浪漫的配樂,更是讓人不自覺就融入法國的異國風情。

適逢法國電影配樂大師 喬治德勒希100歲冥誕,一同來聽他的音樂人生,以及其他同樣是法國重要的電影配樂大師 法蘭西斯賴、莫里斯賈爾的作品

每週四|在梵谷向日葵,聽Emma與你分享
法國輕音樂大師 波爾瑪麗亞 以及與他並列世界三大輕音樂的巨頭
英國輕音樂大師 曼托瓦尼、德國輕音樂大師 詹姆斯拉斯特

介於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在20世紀中後期跟20世紀末時,達到鼎盛,它的通俗令人感到親近,還帶著浪漫且溫馨的情調,呼喚你我五六零年裡的記憶。

適逢法國輕音樂大師 波爾瑪麗亞100歲冥誕,一同來聽他的音樂人生,以及與之並列世界三大輕音樂大師 英國-曼托瓦尼、德國-詹姆斯拉斯特的作品。


0310日到0327日,每週一到四

與古典音樂台一同聽見「法式‧禮讚」

三月法蘭西​之月特別節目,敬請準時鎖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