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4-10/24
「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
誕辰200週年特別節目
與古典音樂台,一同走進一場永恆的圓舞曲。

10/14-10/24,與古典音樂台一同聽見「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200歲冥誕紀念特別節目,敬請準時收聽!
當時的人們稱他為「維也納的太陽」,10月25日,適逢「小約翰史特勞斯」200歲冥誕紀念,10/14-10/24,與古典音樂台一同聽見「圓舞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特別節目,敬請準時收聽!
2025年,維也納將舉辦全年盛大的《Johann Strauss 2025》系列活動,紀念小約翰‧施特勞斯二世的200歲誕辰。音樂會、展覽、舞會遍布全市,涵蓋金色大廳、維也納歌劇院乃至中央公墓。維也納愛樂將在市政廳舉行特別音樂會,而維也納交響樂團更攜手歐洲太空總署(ESA),將《藍色多瑙河》傳送至宇宙,打造跨時空的音樂橋樑。除了傳統表演,活動更結合擴增實境與沉浸式展覽,展現施特勞斯的影響力。市立公園的「黃金施尼」雕像、博物館與音樂咖啡館,也將讓城市沉浸在他的旋律之中。維也納,全城共舞,向這位不朽的「圓舞曲之王」致敬。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被譽為「圓舞曲之王」,他的音樂至今仍在全球迴盪。《藍色多瑙河》成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並因《2001太空漫遊》而成為文化象徵,而輕歌劇《蝙蝠》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輕歌劇之一。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旋律深入人心,布拉姆斯讚譽他的配器技巧,指揮家畢羅形容他為「迷人的魔術師」。他在當時的娛樂文化中塑造出與現代流行巨星相媲美的影響力。《湯姆貓與傑利鼠》等影視作品大量引用他的音樂,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至今仍向他致敬。他的作品不僅定義了維也納舞曲,更讓世界沉醉於他的華麗旋律。

《蝙蝠》(Die Fledermaus)是小約翰‧施特勞斯於1874年創作的輕歌劇,以19世紀維也納社交圈為背景,充滿圓舞曲與幽默風格。劇本改編自法國喜劇《通宵宴會》,透過巧妙設計展現維也納式的機智與諷刺。故事以一場盛大的舞會為核心,探索社交欺瞞、報復與幽默,至今仍是歌劇院的常演作品,被譽為維也納輕歌劇的巔峰之作。
劇情簡介:富商艾森斯坦因侮辱官員被判入獄,卻在好友法克的設計下,先參加舞會再入監。不料他的妻子羅莎琳德秘密潛入舞會,並與艾森斯坦展開一場身份錯置的遊戲。整場鬧劇在監獄中達到高潮,艾森斯坦發現牢房裡竟有他的冒牌分身。最後,法克揭露整場計畫,讓艾森斯坦成為眾人嘲弄的對象,而這場荒唐卻又精妙的戲劇,正是維也納幽默的最佳展現。旋律與謎局交錯,笑聲與華爾滋共舞,《蝙蝠》至今仍是喜劇歌劇中的不朽之作。

《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Op. 314)
小約翰‧施特勞斯於1867年創作的圓舞曲,被譽為維也納華爾滋的象徵。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成功演出使其聲名遠播,並被視為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都會演奏。此曲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被經典運用,展現其跨越時代的魅力。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Ge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 Op. 325)
1868年創作,展現維也納郊外森林的自然美景,是施特勞斯著名的愛國作品之一。曲中運用了齊特爾琴,體現奧地利的民族音樂特色。相較一般圓舞曲,此曲結構更為複雜,適合演奏會,也深受音樂愛好者喜愛。
《皇帝圓舞曲》(Kaiser-Walzer, Op. 437)
1889年創作,最初名為「攜手共進」,象徵奧地利皇帝與德意志皇帝的友誼。柏林首演後深受歡迎,出版商將其更名為「皇帝圓舞曲」,成為施特勞斯晚年最受喜愛的作品之一。與《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並列為他的「三大圓舞曲」。

愛德華‧史特勞斯(Eduard Strauss)是奧地利作曲家與指揮家,史特勞斯家族最年幼的成員,他與兄長小約翰與約瑟夫攜手,打造了維也納的音樂王朝。雖然他的作品超過350首,但往往被兄長的名聲掩蓋,因此他專注於「快速波爾卡(polka-schnell)」的創作,並擔任家族樂隊指揮,直至1901年解散。
晚年,愛德華目睹家族影響力逐漸式微,並擔心未來後人可能會竄改,或僭用史特勞斯家族的音樂遺產。1907年,他親自將大量珍貴的家族音樂文獻送至焚化廠銷毀,此舉雖出於保護家族遺產的初衷,卻使後人難以完整整理史特勞斯家族的作品。史特勞斯學會後來積極收集相關資料,試圖挽回部分失去的音樂歷史。他於1916年辭世,終年81歲,留下的音樂遺產仍深深影響維也納的文化記憶。

約瑟夫‧史特勞斯(Josef Strauss)是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與指揮家,也是老約翰‧史特勞斯的次子。他原本被父親安排從軍,但他對工程與繪畫充滿熱情,最初成為維也納市的工程師。1853年,因兄長小約翰生病,他被迫接管家族樂團,從此投身音樂。
約瑟夫的作品展現獨特風格,他比兄弟更注重音樂深度,並在圓舞曲中加入沉思與戲劇性的元素。代表作包括《天體音樂》《胡言亂語》《奧地利村燕》,而他的波爾卡-馬祖卡,如《蜻蜓》,更極富個人特色。
1870年,他在波蘭指揮時突然昏倒,隨後病逝,死因至今仍存疑。儘管如此,他的音樂仍廣受喜愛,與兄長共同奠定了「史特勞斯音樂王朝」的輝煌遺產。

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是19世紀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與指揮家,對維也納音樂文化影響深遠。他與約瑟夫‧蘭納(Joseph Lanner)共同推動維也納圓舞曲的普及,使這種舞曲從民間娛樂走向城市舞會與宮廷社交。他的樂團廣受歡迎,曾在奧地利、德國、英國等地巡演,甚至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典禮演奏。
儘管他本人反對子女投身音樂,小約翰‧施特勞斯仍然追隨自己的熱情,最終成為「圓舞曲之王」。老約翰的代表作《拉德茨基進行曲》至今仍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標誌性曲目,展現了他的音樂才華與影響力。他的作品奠定了維也納舞曲的輝煌傳統,為後世作曲家留下豐厚的音樂遺產。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是19世紀維也納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黃金時代,並使這種舞曲從民間娛樂昇華為宮廷與社交界的高雅藝術。他創作了逾400首圓舞曲,其中《藍色多瑙河》更成為維也納乃至世界的音樂象徵。
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人生充滿挑戰,既要超越父親約翰‧施特勞斯一世的名聲,又需與兄弟約瑟夫與愛德華競爭。他的作品除圓舞曲外,還涵蓋波爾卡、進行曲及輕歌劇,如《蝙蝠》、《吉普賽男爵》,深受歡迎。他的旋律至今仍在音樂廳、舞會與電影中迴盪,讓維也納的文化傳承綿延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