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於藍雜貨店】臺灣超商多方便,17世紀荷蘭雜貨店也很強大
便利超商是每個臺灣人生活中的重要存在。無論自家巷口或樓下都是無所不在。雖然超商不是萬能,沒有超商卻是萬萬不能。在超商出現之前,柑仔店就是厝邊頭尾採買用品、閒聊八卦、交換訊息的重要地點。然而,柑仔店出現之前,老臺灣人都是上哪買雜貨?你家附近還有柑仔店嗎?
荷蘭人於17世紀前期來到臺灣,那正是荷蘭大力拓展海上貿易勢力的時代。由於經濟繁榮,社會觀念相對包容,荷蘭人生活相較歐洲其他地區,也普遍較為均富。當時的荷蘭雜貨店裡都賣些什麼?風俗畫又會隱含哪些寓意?這件事,就由荷蘭畫家格里特・竇(Gerrit Dou,1613-1675)透過他洗練技巧和精緻畫風所創作的《雜貨店》(The Grocer's Shop,1672)來告訴我們。
竇哥雖是荷蘭巴洛克繪畫大師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的學生,然而青出於藍勝於藍,人家混得比老師好多了,一輩子都是在家翹腳等著金主把錢捧上門,畫風甚至還影響了維梅爾。要知道,人家就連英國國王的邀約都勇敢拒絕了,果真有才(錢)就是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