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建築:無形之見】超越物質的邊界,尋找建築的靈魂 -專訪 陳天助建築師
聽到「貧窮建築」,別先想到「家徒四壁、只求遮風避雨就好」的淒涼畫面。它不是經費不足的無奈,更不是「隨便拼湊」的心酸。所謂「貧窮建築」並非指口袋深度,而是一種態度,因為簡素不是妥協,而是一種選擇。
就像音樂。古典樂中最家喻戶曉的片段,莫過於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頭那四下短促而猛烈的敲擊,簡單卻震撼,不只敲響命運之門,更是歷史心弦。建築也一樣,不需要黃金貼壁、鑽石或瑪瑙的堆砌,就能帶來尊嚴、力量與共鳴。
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美譽的普立茲克獎得主 Kéré,用故鄉的泥土建築校舍,證明「簡單」不是將就,而是另一種深刻奢華,屬於所有人的尊嚴與希望。
本週《美學風格相對論》邀請 曾榮獲多項國內外設計獎的建築師陳天助 來節目分享。他的作品從老屋修復到公共空間,都在提醒我們:建築不是炫耀品,而是生活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