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月亮,沒有比較圓!」
1943年,頂替因病無法登台的華爾特站上指揮台,26歲的美國青年伯恩斯坦,透過全美無線廣播,向他的同胞證明了這一點
二次大戰與納粹迫害,使得許多歐洲音樂家紛紛逃往新大陸這塊自由之地。放眼望去,美國樂壇幾乎在歐洲老大師們的股掌之上,各據一方。然而,上帝的手,卻在此時神來一筆地欽點了伯恩斯坦,讓他奪回失土,甚至反攻歐洲,大顯身手。
不僅光耀門楣,伯恩斯坦也力圖將馬勒推上巔峰,他帶領紐約愛樂挑起馬勒熱潮,讓馬勒的音樂在沈寂了半世紀後,重新在新大陸燃起生機,宣告了馬勒的時代已然來臨。
除了把馬勒介紹給世人,伯恩斯坦甚至覺得,自己就是馬勒的轉世再生。他們同樣擁有猶太血統。同樣是一手拿指揮棒,一手握筆譜曲的能人,且不約而同地,指揮舞台也都集中在紐約和維也納……
馬勒,復活,不得不歸功這位長袖善舞,懂得運用傳播影響力的後生晚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美國在出了個伯恩斯坦後,世界樂壇版圖不再獨霸歐洲,新的里程碑,就此展開。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