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聽不見的貝多芬,讓你聽見命運

2020年是貝多芬250歲誕辰,本節目將透過音樂穿越時空,感受音樂巨人如何席捲這250年的歷史與生命。

Showing 1 to 15 of 15 (1 Pages)

七夕情人節特輯─貝多芬的戀情-I

珏如

初戀─艾莉諾蕾‧布勞寧(Eleonore von Breuning, 1771-1841)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布勞寧(Breuning)家族擔任鋼琴老師,海倫娜夫人(Helene von Breuning, 1750-1838)要求貝多芬,對艾莉諾蕾加強指導。
貝多芬與年紀相仿的艾莉諾蕾,日久生情。

單戀─馬達琳娜‧維爾曼(Magdalena Willmann)
馬達琳娜是一位女歌唱家,貝多芬1795年曾經向她求婚,不過被馬達琳娜拒絕。
事後,馬達琳娜表示:「貝多芬太醜陋,而且甚至處於半瘋狂狀態。」
 
失戀─茱麗葉塔‧桂察蒂(Giulietta Guicciardi, 1784-1856)
貝多芬透過鋼琴學生泰麗莎‧逢‧布倫斯維克(Therese Brunsvik, 1775-1861)的介紹,認識了茱麗葉塔,也收她為學生。
認識了茱麗葉塔後,貝多芬的心立刻被她動人的魅力所吸引,只要和她在一起,貝多芬就能夠忘記耳疾的痛苦;當他絕望時,戀愛給了他生存下去的勇氣和希望。
不過由於茱麗葉塔是伯爵千金,與貝多芬“門不當 戶不對”,到了交往後期茱麗葉塔也開始疏離貝多芬,連貝多芬登門拜訪,也不願意見他;最後在1803嫁給另外一位音樂家溫格爾‧加藍貝爾(Wenzel Robert von Gallenberg, 1783-1839)。
 

七夕情人節特輯─貝多芬的戀情-II

珏如

謠傳曾經跟貝多芬有過婚約的女人─泰麗莎‧布倫斯維克(Therese Brunsvik, 1775-1861)

1806年5月,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受到法蘭茲‧布倫斯維克伯爵(Franz Brunsvik, 1777-1849)的邀請,到位於匈牙利毛爾通瓦沙瓦的城堡去居住,法蘭茲和他的姊姊泰麗莎‧布倫斯維克,都非常歡迎貝多芬。
由於泰麗莎本來就是貝多芬的學生,所以兩人相知、相戀、相惜,在談戀愛的那段期間,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產量大增,謠傳他們曾經有過婚約,後來雖然解約了,卻也仍然維持好友的關係。

神曲女主角─泰瑞莎‧馬爾法蒂(Therese Malfatti, 1792-1851)

1810年,貝多芬透過好友介紹,認識了年僅18歲的泰瑞莎。
甚至為了她,一改自己原本邋遢的本性,到維也納知名的裁縫店,為自己添購新行頭。
據說,泰瑞莎就是台灣「垃圾車」神曲─給愛麗絲的女主角。

永恆的戀人─安東妮‧布藍塔特(Antonie Brentano, 1780-1869)

貝多芬過世之後,有人在他的書櫃中,找到幾封沒有屬名的情書,學者將收件人稱為「永恆的戀人」。
據說,這位永恆的戀人就是安東妮‧布藍塔特;而當時除了貝多芬之外,連詩人─歌德也為她傾心!

貝多芬的一生當中,談了許多次戀愛,不過最後都沒有修成正果。
他曾說:「若我將時間用來陪女人,那我的藝術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第一集─貝多芬的家庭

珏如

1770年10月,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德國的波昂市(Bonn)出生。

貝多芬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長期酗酒,導致家庭音樂教師的職位不保,因此家庭成長環境並不富裕。

父親從小就希望貝多芬能夠成為音樂家,立志要把貝多芬培育成像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一樣的音樂神童。

 

§貝多芬的家庭§

祖父─路德維希,是一位音樂家,在選地侯的宮廷禮拜堂擔任歌手。

父親─約翰,承襲了路德維希的音樂細胞,學習聲樂,在宮廷擔任歌手、服侍選地侯,並且兼任家庭音樂教師。

母親─瑪麗亞,是德國科布倫茲市(Koblenz)的名門,父親為選地侯的御廚。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品67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樂章:有生氣的快板
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

第二集─貝多芬的童年

珏如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就立志要把他培育成像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一樣的音樂神童,便開始嚴格的指導他。

長期酗酒的父親,在貝多芬彈錯音,或是想要逃避練習的時候,除了會罵他之外,還會打他;甚至會在大半夜,把還在熟睡的貝多芬叫醒,要他練琴。

貝多芬的童年與同年齡的其他孩子們相較之下,少了許多娛樂和快樂,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學習音樂當中。

然而,父親的教育雖然是貝多芬童年時期的夢魘,但也對他往後的音樂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780年,貝多芬開始跟克裡斯蒂安‧戈特洛布‧尼菲(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學習音樂,並且在1783年進入宮廷管弦樂團演奏大提琴。

1787年3月,貝多芬在尼菲的建議之下,前往奧地利的維也納市(Vienna),向莫札特求學,不過莫札特因忙於創作,無暇教導貝多芬。

雖然如此,莫札特還是給予貝多芬極高的評價。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品67
III. Scherzo : Allegro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
IV. Allegro - Presto                                   第四樂章:快板

第三集─貝多芬的母親

珏如

旅居維也納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收到了父親寄來的信,信中描述母親已經病入膏肓。

母親這個角色對貝多芬來說,就是心靈的靠岸。

縱使父親長期酗酒,對家庭的生活並沒有實質上的貢獻,使得母親不得不兼兩份工,但母親依然沒有任何怨言。

不管家庭的環境在怎麼窘迫,還是會對貝多芬露出那充滿母愛的笑容。

收到信的貝多芬,決定即刻從維也納返回波昂,見母親最後一面。

1787年7月,貝多芬的母親病逝。

在母親病逝之後,貝多芬就時常思考有關於「死亡」的議題,也導致他在教學的時候,時常不夠專心。

不過,在這段憂傷的期間,有許多好朋友陪伴著貝多芬一起度過,也拉拔貝多芬擔任國民劇院的中提琴演奏者,讓他的生活有所改善。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 93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
I. 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第一樂章:活潑而有活力的快板
II. Allegretto scherzando                          第二樂章:詼諧的小快板
III. Tempo di menuetto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集─貝多芬與海頓

珏如

1792年10月,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決定再次前往維也納。

第一次前往維也納是想要求學於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而這一次是要求學於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不過年輕氣盛的貝多芬,對於海頓近乎砍掉重練的教學方式,感到自己被看輕、不被重視,甚至拒絕了海頓邀請他一起到英國旅行演奏的機會。

因此,同時間,貝多芬私底下另外向約翰‧申克(Johann Baptist Schenk, 1753-1836)學習,並跟申克約定好了,不公開求學於他門下的事。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 93          F大調第八交響曲,作品93
IV. Allegro vivace                                       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作品68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第五集─貝多芬與上流社會

珏如

1794年1月,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前往英國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便開始跟約翰‧格奧爾格‧阿爾布雷希茨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學習對位法。

隨著貝多芬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成為了上流社會人士所談論的話題,甚至連鋼琴家、作曲家─約瑟夫‧格里尼克(Joseph Gelinek, 1758-1825),都曾說:「我從來沒聽過有人可以彈的那麼好!貝多芬的音樂天賦達到一種我們望塵莫及的境界!」

在當時的維也納,貴族社會非常崇尚音樂,因此對於音樂家來說,只要他們的音樂專業和社交能力夠好,就能夠受到上流社會人士的青睞。

然而,對於貝多芬來說,他卻認為這樣的創作風氣,已經失去了音樂的本質,只是在奉承上流社會的產物罷了;因此,貝多芬非常不屑。

不過,上流社會的人,卻非常喜歡貝多芬的態度,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貝多芬的音樂真的打動了他們的心。'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作品68
II. Andante molto mosso                           第二樂章:甚緩的行板
III. Allegro                                                  第三樂章:快板
IV. Allegro                                                  第四樂章:快板
V. Allegretto                                              第五樂章:小快板

第六集─貝多芬與他的朋友們

珏如

1789年,法國發生了大革命;1794年,法國軍隊攻入波昂,而維也納也岌岌可危。

原本贊助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波昂選地侯,因為波昂被法國軍隊佔領而逃亡,因此貝多芬頓時失去了金錢的資助。

而卡爾‧馮‧里希諾夫斯基侯爵(Karl Lichnowsky, 1761-1814)在這個時候,向貝多芬伸出援手,因此侯爵和侯爵夫人,也成為了貝多芬的好朋友。

除了里希諾夫斯基侯爵夫婦之外,還有從波昂來到維也納的法蘭茲‧威格勒,還有尼可拉斯‧馮‧茲梅斯卡。

有了這些朋友們的陪伴,貝多芬的注意力也從法國大革命上轉移到專心作曲了。

1795年3月,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次公演,演出大獲好評,知名度也水漲船高;同年12月,貝多芬和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受邀一起到宮廷演奏、1796年他開始到歐洲各地做旅行演奏。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伊瑟斯德特(Hans Schmidt-Isserstedt, 1900-197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          C大調第一交響曲,作品21
I. Adagio molto – Allegro con brio            第一樂章:甚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II. Andante cantabile con moto                 第二樂章:如歌而生動的行板
III. Menuetto: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活潑的甚快板
IV. Adagio – Allegro molto e vivace          第四樂章:柔板—活潑的甚快板

第七集─貝多芬與耳鳴

珏如

隨著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耳鳴越來越嚴重,他的心情開始被耳鳴牽制住,當耳鳴趨緩時,他的心情就會開朗起來;當耳鳴發作時,他的心情就彷彿世界沒有光一般。
雖然貝多芬的耳朵不如以往靈敏,但是他還是可以聽見「心裡」的音樂。
在耳鳴來襲時的低潮,貝多芬仍然完成了許多佳作,例如:《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悲愴》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Op. 13、《七重奏曲》Septet in E-flat major, Opus 20、《C大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還有《C大調弦樂五重奏》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 29 ... ...等等。
原本想要獨自承受一切耳疾帶來的痛苦及悲痛的貝多芬,終於忍不住提起筆來,透過一封又一封的信跟朋友們訴說自己的心情。

貝多芬透過不停的看病與治療,期望能夠改善自己的耳疾,不過卻仍然沒有大幅的改善。
然而,在如此消沉的時期,貝多芬再次陷入愛情,他戀上了他的學生─茱麗葉塔‧桂察蒂,不過由於門不當、戶不對,這段感情也沒能長久。

貝多芬在兩人熱戀的時候創作出了《升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月光》Piano Sonata No. 14 in C? minor, Op. 27,並且在兩人分手後,透過這首曲子來思念茱麗葉塔。

伴隨失戀的傷痛,貝多芬的耳鳴又更加嚴重了,開始自暴自棄的貝多芬,接受朋友的建議,前往海利肯施塔特(Heiligenstadt)沉澱心靈,也在此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聖馬丁音樂學會室內樂團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Chamber Ensemble。
String Quintet in C major, Op. 29         C大調弦樂五重奏,作品29
I. Allegro moderato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
II. Adagio molto espressivo                  第二樂章:極為表情豐富的慢板
III. Scherzo. Allegro                               第三樂章:詼諧曲‧快板
IV. Presto                                              第四樂章:急板

第八集─貝多芬與英雄交響曲

珏如

到海利肯施塔特休憩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大自然的洗滌之下,內心逐漸冷靜下來。
然而,也有可能是因為寫完了遺囑,才漸漸放下心中的大石。
不久之候,貝多芬回到了維也納繼續作曲。
藉著「忍耐」,貝多芬在這段期間創作了:《第9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Violin Sonata No. 9, Op. 47 in A Major、《第21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Piano Sonata No. 21 in C major, Op. 53、《神劇─橄欖山上的基督》Christus am Ölberge, Op.85 ……等等。
在第一號交響曲及第二號交響曲完成後,貝多芬緊接著要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 3 in E♭ Major, Op. 55,並且準備將這部作品獻給他心目中的偉大英雄: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

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號交響曲,不過這部作品對貝多芬來說,並不只單是為了拿破崙而寫,而是受到一位為了爭取人類自由、幸福而戰鬥的英雄所感動而作的頌讚曲,因此,貝多芬把第三號交響曲命名為「英雄」,並且在封面題上:「獻給拿破崙‧波拿巴」。
不過,1804年5月,拿破崙登上了法國皇帝的寶座,讓貝多芬失望透頂,便將封面上所題的字改為「對一位英雄的回憶」。
雖然當時大家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並不高,不過貝多芬並不在乎,因為第三號交響曲,是當命運之神給予他肉體苦痛的時候,他掙扎完成的作品,這部作品就是貝多芬的靈魂,也是他的靈魂所演奏出來的音樂。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Eggman, incidental music , Op. 84                                                                       配樂─艾格蒙特,作品84
       Overture: Sostenuto, ma non troppo – Allegro                                                   序曲:持續的、不太快的快板
 
  • 伯恩哈德‧克利(Bernhard Klee, 1936- ),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Vienna Symphony Orchestra)。
       Christus am Ölberge, Oratorio, Op.85                                                                  神劇─橄欖山上的基督,作品85
       Chor der Krieger: Auf! Auf! Ergreifet den Verräter                                               士兵合唱:上啊!抓住叛徒
       Chor der Jünger: Ach! wir werden seinetwegen auch gehaßt, verfolget sein.     門徒合唱:啊!我們也會因為他而受到仇恨和迫害
       Jesus: Meine qual ist bald verschwunden                                                            耶穌:我的痛苦很快就會消失
       Chor der Engel: Welten singen Dank und Ehre dem erhab’nen Gottessohn.   天使合唱:世界,為上帝至高的兒子唱詩榮耀、感謝
 
       Symphony No. 3 in E♭ Major, Op. 55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作品55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

第九集─貝多芬與他的未婚妻

珏如

在完成了《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之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緊接著繼續完成了《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
不過首演結束後,受到了大量的批評聲浪,「歌劇太長」、「旋律缺乏高潮」、「曲子太嚴肅」,或是「曲子很難唱」……諸如此類的負面評論一一出現,因此貝多芬開始著手修改費德里奧。

隨著法國軍隊佔領維也納,貝多芬的好朋友們,紛紛逃離維也納,或是去當兵了。
因此,貝多芬開始頻繁的到鄉下去,一方面作曲、另一方面療養日漸惡化的耳疾。
1806年5月,貝多芬受到法蘭茲‧布倫斯維克(Franz Brunsvik, 1777-1849)伯爵的邀請,到位於匈牙利(Magyarország)毛爾通瓦沙瓦(Martonvásár)的城堡去居住,法蘭茲和他的姊姊泰麗莎‧布倫斯維克(Therese Brunsvik, 1775-1861),都非常歡迎貝多芬。

其實泰麗莎曾經是貝多芬在維也納時的鋼琴學生,在毛爾通瓦沙瓦重逢之後,兩個人就陷入了愛情裡,並且在法蘭茲的祝福下訂婚。

沐浴在愛情裡的貝多芬,在這段期間完成了很多作品,包括《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 4 in B♭ Major, Op. 60)、《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67)、《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 6 in F Major, Op. 68)和《歌劇─費德里奧》的修改…等等。
貝多芬回到維也納後,一直和泰麗莎保持書信的往來,1809年貝多芬創作了一首鋼琴奏鳴曲,獻給泰麗莎─《升F大調第24號鋼琴奏鳴曲,泰麗莎》(Piano Sonata No. 24 in F♯ Major, Op. 78)。

1810年,貝多芬因為窮困和疾病的原因,擔心自己沒有能力讓泰麗莎過好的生活,而取消了和泰麗莎之間的婚約,不過,婚約解除後,他們倆仍然是很要好的朋友。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Opera-Fidelio, Op.72, Ouvertura                                                                            歌劇─費德里奧,作品72,序曲
 
          Piano Sonata No. 24 in F♯ Major, Op. 78                                                               升F大調第24號鋼琴奏鳴曲,泰麗莎
          I. 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一樂章:如歌的慢板─不太快的快板
          II. Allegro vivace                                                                                                     第二樂章:活潑的快板
 
  • 次女高音:安‧蘇菲‧範歐塔(Anne Sofie von Otter, 1955-)、鋼琴:陳萬榮(Melvyn Tan, 1956-)
         T`intendi, si mio cor, arietta for voice & piano, Op. 82/2                                        小抒情調,作品82之2,愛之嘆
         Als die Geliebte sich trennen wollte, song for voice & piano, WoO 132                歌曲,作品編號132,愛人欲離時
         Seufzer Eines Ungeliebten - Gegenliebe, Songs for voice & piano, WoO 118       歌曲,作品編號118,失戀者的嘆息與愛的答覆

第十集─貝多芬與歌德

珏如

1810年,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取消了和泰麗莎之間的婚約後,又回到了原本那個邋遢、脾氣暴躁的他。
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和其他人好好的相處,但卻因為自己的脾氣,經常和其他人發生爭執,因此他開始向自己喊話:「我的幸福不是由任何任那裡得來的,而是要靠自己來創造!」
在這段期間,只有音樂才能讓貝多芬從痛苦的生活中暫時得到解脫,貝多芬在1812年間完成了《配樂─雅典的廢墟》(Die Ruinen von Athen, incidental music, Op. 113)、《配樂─史帝芬王》(König Stephan, incidental music, Op. 117)、《A大調第七交響曲》(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以及《F大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 No. 8 in F major, Op. 93)……等等。
不過卻因為疲勞過度,導致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後來貝多芬聽了醫生的建議,到波西米亞(Bohemia)特普利策(Teplice)市的溫泉區療養身體。
在特普利策,貝多芬認識了他一直以來都很崇拜的詩人─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不過,某一次他們在特普利策散步的時候,偶然遇見了魯道夫公爵(Rudolph von Österreich, 1788-1831)一行人,當歌德看見魯道夫公爵時,便拉著貝多芬走到路旁,脫下帽子並鞠躬,等待魯道夫公爵一行人通過。

歌德的行為,讓貝多芬感到驚訝,並且以同身為藝術家而感到庸俗及羞愧,於是貝多芬開始不理歌德,並且前往卡羅維瓦利(Karlovy Vary)療養身體。
到了卡羅維瓦利,貝多芬聽說了歌德在他的背後說的碎語:「貝多芬是一個缺乏自制力,且憤世嫉俗的人,不過我們不能過分的責備他,因為他是個聾子。」
自此之後,貝多芬與歌德再也沒有往來了,不過貝多芬仍然非常欣賞歌德的詩作。

1812年的冬天,遠征俄國的拿破崙軍隊,在莫斯科(Moscow)被擊敗;1813年普魯士(Prussia)和奧地利(Austria)的聯合軍隊,在萊比錫(Leipzig)擊敗了法國軍隊;英國軍隊在伊比利半島(Iberian Peninsula)成功抵禦法國軍隊的進攻,並在維多利亞戰役(Battle of Vitoria)中,擊敗了法國軍隊。
勝利的消息傳來,維也納的市民歡欣鼓舞,而貝多芬也在1813年受到他的好朋友約翰‧馬伊爾澤爾(Johann Nepomuk Maelzel, 1772-1838)慫恿,為他所發明的自動演奏器而創作了《威靈頓的勝利》(Wellingtons Sieg, Op. 91)。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 杜拉第(Antal Doráti, 106-1988),指揮倫敦交響樂團(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Wellingtons Sieg, Op. 91                                         威靈頓的勝利,作品91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 92                       A大調第七交響曲
          I. Poco sostenuto – Vivace                                      第一樂章:持續的—甚快版

第十一集─貝多芬與他的姪子

珏如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耳疾日漸嚴重,不但聽不清楚別人所說的話,甚至連自己所彈的鋼琴聲,也都沒有辦法清楚地聽到。
貝多芬一直很努力不想讓其他人知道他的耳疾,不過還是徒勞無功,因此開始把筆談簿帶在身上,與他人對話。

1815年11月,貝多芬接獲了他的弟弟卡斯帕‧安東‧卡爾‧范‧貝多芬(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 1774-1815)的死訊,卡斯帕臨死前立了一份遺囑,要他的妻子約翰娜‧范‧貝多芬(Johanna van Beethoven, 1786-1869)和貝多芬一起撫養他的兒子─卡爾‧范‧貝多芬(Karl van Beethoven,1806-1856)。

不過,由於貝多芬非常不喜歡弟媳約翰娜,因此決定獨立撫養姪子卡爾,便開始了一連串的官司。
這段期間,貝多芬把卡爾送到寄宿學校就學,並且等待法院的判決。
最後法院判決貝多芬勝訴,約翰娜在沒有經過貝多芬的同意之前,不能夠擅自探望卡爾,也不能任意帶走卡爾。
不過天下父母心,約翰娜時常偷偷跑去探望卡爾,知道消息後的貝多芬大發雷霆,便開始盡量讓卡爾時時在自己的視線範圍之內,不過卡爾竟然對貝多芬撒「寄宿學校的伙食不營養」、「寄宿學校很少上音樂課」……等等,諸如此類的謊。
毫不知情的貝多芬,為卡爾辦理了退學手續,並且把他接到家裡一起生活,不過卡爾仍然時常私下與約翰娜見面,並且還收買了貝多芬的傭人一起隱瞞貝多芬。

貝多芬的心情大受打擊,始終沒有辦法專心投入作曲的工作。
而約翰娜也不肯就此罷手,她再次到法院對貝多芬提出訴訟,並且表示貝多芬搶走了自己的兒子、讓孩子餓肚子、不讓孩子受正統教育,並有精神疾病……等理由,來取信於法官。
想當然爾,貝多芬不論做了多大的努力去為自己辯解,仍然在這場官司當中敗訴,卡爾最後被約翰娜帶走了。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詹姆斯‧李汶(James Lawrence Levine,194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issa solemnis in D major, Op. 123              D大調莊嚴彌撒,作品123
Kyrie                                                               垂憐經
Gloria                                                             光榮頌
Credo                                                             信經

第十二集─貝多芬與合唱交響曲

珏如

在爭奪姪子─卡爾撫養權官司中敗訴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感到心中彷彿有一個大洞般的空虛、無奈,在情緒低落的狀態之下,他開始翻閱過往的日記,試圖減輕自己的痛苦,不過日記上的每一頁,都寫滿了有關於卡爾的事,以及他自己在痛苦與窮困中,追求藝術的心情。
不過,不久之後,貝多芬從絕望當中堅強的爬起來,他對於法院的判決感到不公平,便決定再次上訴。
貝多芬利用了自己的人脈關係,寫了好幾封千字文,寄給法院、市長……等等,對這個案件有判決權力的人,還有魯道夫公爵。
1820年,法院最終裁決貝多芬是卡爾的監護人,卡爾又回到了自己身邊,讓貝多芬的內心又燃起了希望,源源不絕的樂思又開始在貝多芬的心裡繚繞,開始專心著手寫作《D大調莊嚴彌撒曲》(Missa solemnis in D major, Op. 123),並且在1823年完成。

《D大調莊嚴彌撒曲》完成之後,貝多芬開始構想、著手譜寫《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選用了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在1785年寫的詩「歡樂頌」(An die Freude),來做第四樂章的歌詞,並且在1823年完成了《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是貝多芬與不幸的命運奮鬥到底,最終克服痛苦,而獲得勝利的讚美之歌。
《D大調莊嚴彌撒曲》和《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是貝多芬晚年的代表作品,貝多芬藉由這兩部作品,傳達出:生命、自由,以及和平的珍貴。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 詹姆斯‧李汶(James Lawrence Levine,1943-),指揮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Missa solemnis in D major, Op. 123                       D大調莊嚴彌撒,作品123

          Sanctus                                                                    聖哉經

          Agnus Dei                                                                羔羊經

  • 海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I.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第十三集─貝多芬人生的盡頭

珏如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完成之後,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肯恩頓門大劇院(Theater am Kärntnertor)首演,由於樂團成員對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耳疾,在指揮方面有疑慮,因此由貝多芬以及邁克爾‧烏姆勞夫(Michael Umlauf, 1781-1842)共同擔任指揮。
雖然貝多芬的耳朵完全聽不到,不過他的心裡卻連任何一個音符都不會疏漏掉。
當《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演奏完畢後,貝多芬原本緊張的情緒,終於得到解放,烏姆勞夫引導貝多芬轉向聽眾,他彷彿觸電般的渾身顫抖著。
原本已經聾了的雙耳,想起了如風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貝多芬看到聽眾們歡呼、跳躍、鼓掌,想盡辦法要讓貝多芬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感動,貝多芬知道“他勝利了”!

演奏會結束後,貝多芬的身體狀況比以前更加惡化,當他正在為了疾病而痛苦的時候,卡爾竟然又悄悄的去跟約翰娜見面、離家出走,以及試圖自殺,讓還在療養當中的貝多芬極度驚訝和憤怒,片刻不得安寧。
當眾人都勸貝多芬放棄撫養卡爾的時候,貝多芬仍然在無力的掙扎,他認為卡爾是卡斯帕臨終前託付給自己的,怎麼能夠說放棄就放棄呢?
當貝多芬為了卡爾煩惱之時,收到了卡爾的來信,信中寫道他想要成為一名軍人,而貝多芬也希望讓卡爾走自己想走的路,因此寫信委託他在奧地利大使館擔任事務官的朋友求助,並且順利的讓卡爾進入第八步兵連隊。
1826年貝多芬的病情加劇,並且染上了肺炎,12月接受了第一次手術,抽出貝多芬體內的積水;此後貝多芬又陸陸續續接受了幾次的手術。
1827年初,貝多芬感到身體越來越虛弱,便提筆改寫遺囑;3月26日下午辭世;3月29日被葬於威陵墓地(Währinger Friedhof),享年57歲。

1888年,改葬至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

 

※本集節目播放曲目─
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
II. Molto vivace                                                                          第二樂章:很快的甚快版
III. 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第三樂章:很慢且如歌的慢板
IV. Finale                                                                                    第四樂章:終樂章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 1866-1944),寫《貝多芬傳》(Vie de Beethoven, 1903)的時候,曾經把貝多芬的一生,比喻為「一日風暴」。

貝多芬的一生的確就像風暴一樣,長期與痛苦和困擾為伍,充滿了波折與起伏,但他仍然創作了無數名曲,並且被公認是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2020年是貝多芬250歲誕辰,本節目將透過音樂穿越時空,感受音樂巨人如何席捲這250年的歷史與生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