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調色盤 -《面具下的人生~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主持 | 呂岱衛

呂岱衛粉絲團 AppleMusic收聽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Showing 1 to 36 of 36 (1 Pages)

《第一號交響曲》— 青春的輝煌

呂岱衛

《第一號交響曲》— 青春的輝煌
這部作品完成於1925年,是蕭士塔高維契年僅19歲的畢業作品,並於1926年首演即獲得巨大成功。作品融合了古典交響曲的結構與現代音樂語言,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第一樂章以充滿活力的快板開始,開頭的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形成一段輕盈的主題,旋律生動活潑,展現出年輕作曲家的機智與幽默。旋律層次豐富,節奏活潑靈巧,充分顯示蕭士塔高維契當時對管弦樂配器的嫻熟掌握。第二樂章以憂鬱而沉靜的氣氛為主,富含抒情性,展現他對悲劇氛圍的掌控。豎琴與木管的纖細線條,帶來一種孤獨而哀傷的氛圍,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不僅擅長幽默感,亦能表達深刻的情感。第三樂章風格鮮明,帶有強烈的反諷意味。詼諧跳躍的旋律充滿不安與張力,打破傳統交響曲中典型的穩重情緒。音樂節奏變化快速,預示著他未來更具實驗性風格的作品。終曲展現出強烈的戲劇性,開頭以不安的音型展開,逐漸發展成激昂而狂放的樂段。管弦樂團的整體音響效果宏大而震撼,充分展現年輕蕭士塔高維契的才華與創造力。

《第二號交響曲「致十月」》— 革命的頌歌

呂岱衛

《第二號交響曲「致十月」》— 革命的頌歌
創作於1927年,為紀念十月革命10週年而作。作品融合了現代音響技法、實驗性音樂語言與人聲合唱。此曲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年輕時的音樂探索精神,既具有實驗性,同時也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這首僅有20分鐘的交響曲,全曲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音樂以一連串混沌的音響展開,低音弦樂與木管樂器交織出不穩定的旋律,仿若象徵著革命前動盪不安的社會氛圍。銅管聲部突如其來的銳利音型如警報般響起,預示著一場風暴即將降臨。此部分大量運用了無調性音樂技法,製造出緊張與混亂的氛圍,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前衛而大膽的音樂語言。
第二部分則象徵人民的奮鬥與崛起,音樂逐步轉向激昂而堅定的節奏,弦樂群奏出富有節奏感的音型,模擬民眾逐步集結、準備抗爭的情景。銅管與打擊樂的強烈音響,呈現革命群眾憤怒而堅決的情感,象徵人民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力量。第三部分是勝利與頌歌,蕭氏以磅礡的合唱作結,詠唱著著名的革命詩歌。歌詞強調對列寧、對共產主義理想的禮讚,象徵人民在革命勝利後對未來社會的期待。合唱的音樂語言直接、具有宣傳意味,反映了當時蘇聯官方藝術所強調的政治使命。
《第二交響曲》是一部充滿象徵與隱喻的作品,雖被視為政治宣傳作品,但其音響運用的創新性及激昂的情感表現,仍具有重要音樂價值。此曲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早期強烈的實驗性,並奠定他往後交響創作中對政治、社會與人文議題的關懷基調。

《第三交響曲「勞動節」》— 人民至上

呂岱衛

《第三交響曲「勞動節」》Op. 20(1929年)— 人民至上
描寫勞動者精神,強烈的節奏感與鋼琴、打擊樂的運用,為此曲增添了革命氣息。此曲創作於1929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早期探索新音樂語言的重要實驗作品之一。音樂主旨描寫勞動者精神,運用強烈的節奏感與鋼琴、打擊樂為此曲增添了革命氣息。作品以單樂章結構展開,內部分成數個段落,展現出類似「交響詩」的敘事感。
開篇以不和諧的音響營造緊張氛圍,管弦樂中鋼琴的突兀音型象徵社會動盪,呈現工人階級受壓迫的混亂局面。音樂中頻繁出現不規則的節奏與銅管的突發性聲響,製造出激烈且不穩定的氛圍。中段展現出較為寧靜的旋律,低音弦樂層層堆疊的旋律仿若人民的低語,象徵著勞動者的團結意識逐漸萌芽。此段旋律時而低回、時而激昂,表現工人群眾由困惑到奮起的心路歷程。
高潮段落轉入急促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樂,打擊樂器與銅管群強烈的節奏推動著音樂向前。此部分再現了「五一節」的象徵意涵,音樂中融入了群眾歡慶的元素,呈現如同遊行般的熱烈場景。終曲合唱是作品的情感高潮,合唱團的歌詞頌揚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歌頌工人階級的堅毅與團結。合唱部分音樂語言簡潔直接,卻充滿力量,象徵人民的意志與樂觀精神。
《第三交響曲》雖然具備濃厚的政治宣傳意味,卻同時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音響結構的創新探索。作品中的不協和音效、緊湊的節奏變化及鋼琴、打擊樂的大膽運用,均為他在探索新音樂語言中的重要嘗試,成為他日後交響創作中結構創新的重要里程碑。

《第四交響曲》— 大膽與壓抑的衝突(上)

呂岱衛

《第四交響曲》— 大膽與壓抑的衝突(上)
本首交響曲創作於1936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實驗性且規模龐大的作品之一。作品在完成後,因政治壓力被迫取消首演,直至1961年才得以公開演出。此交響曲以三個樂章構成,整體篇幅超過一小時,是蕭士塔高維契最長的交響曲之一。作品明顯受到馬勒的交響曲風格影響,具有強烈的戲劇性、豐富的情感層次以及龐大的音響結構。
第一樂章呈現出複雜且密集的音響,開篇即展現強烈的情緒張力,透過突如其來的音樂變化,描繪出焦慮與不安。緊湊的節奏、強烈的銅管聲部與弦樂間的層層堆疊,使整體音樂具有極高的張力。第二樂章雖篇幅較短,卻蘊藏著細膩的情感表達。音樂以陰鬱的旋律展開,展現蕭士塔高維契深刻的內心世界,帶有一種孤獨、迷惘的感覺。
第三樂章為全曲最長、最具張力的部分。音樂中不斷堆疊的大規模音響,展現出深刻的絕望與恐懼。結尾部分銅管奏出彷彿哀鳴的音型,音樂突然戛然而止,彷彿象徵著壓抑的終結,卻同時暗示著無法言喻的悲痛與無奈。本曲因其大膽的創新、複雜的音響設計與強烈的情感張力,被視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深度與挑戰性的交響曲之一,至今仍是最具震撼力的20世紀音樂作品之一。

《第四交響曲》— 大膽與壓抑的衝突(下)

呂岱衛

《第四交響曲》— 大膽與壓抑的衝突(下)
本首交響曲創作於1936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實驗性且規模龐大的作品之一。作品在完成後,因政治壓力被迫取消首演,直至1961年才得以公開演出。此交響曲以三個樂章構成,整體篇幅超過一小時,是蕭士塔高維契最長的交響曲之一。作品明顯受到馬勒的交響曲風格影響,具有強烈的戲劇性、豐富的情感層次以及龐大的音響結構。
第一樂章呈現出複雜且密集的音響,開篇即展現強烈的情緒張力,透過突如其來的音樂變化,描繪出焦慮與不安。緊湊的節奏、強烈的銅管聲部與弦樂間的層層堆疊,使整體音樂具有極高的張力。第二樂章雖篇幅較短,卻蘊藏著細膩的情感表達。音樂以陰鬱的旋律展開,展現蕭士塔高維契深刻的內心世界,帶有一種孤獨、迷惘的感覺。
第三樂章為全曲最長、最具張力的部分。音樂中不斷堆疊的大規模音響,展現出深刻的絕望與恐懼。結尾部分銅管奏出彷彿哀鳴的音型,音樂突然戛然而止,彷彿象徵著壓抑的終結,卻同時暗示著無法言喻的悲痛與無奈。本曲因其大膽的創新、複雜的音響設計與強烈的情感張力,被視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深度與挑戰性的交響曲之一,至今仍是最具震撼力的20世紀音樂作品之一。

《第五交響曲》— 妥協的勝利

呂岱衛

《第五交響曲》— 妥協的勝利
這首創作於1937年的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高壓下的妥協之作,卻成功地透過音樂傳達了壓抑、悲痛和內心的掙扎。
第一樂章以莊嚴且沉重的主題展開,弦樂聲部奏出不安的音型,帶有強烈的壓迫感。此樂章的動機發展緊密,透過層層堆疊的音響構築出極具戲劇張力的氛圍。音樂中彷彿充滿焦慮與痛苦的控訴,象徵作曲家在政治壓力下的恐懼與無奈。第二樂章以詼諧曲形式呈現,旋律活潑且帶有某種不安定的荒誕感。音樂中明顯的諷刺意味,隱喻著蕭士塔高維契在極權政治下對社會現狀的挖苦與調侃。
第三樂章為全曲最具情感深度的部分,音樂中充滿深刻的哀愁與悲傷,宛如一場內心的獨白。弦樂奏出如泣如訴的旋律,低音弦樂的深沉聲響則營造出悲傷而壓抑的氛圍,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深刻的情感寄託。終曲在表面上以明亮的銅管樂音營造出勝利的歡慶氛圍,卻隱藏著一種深沉的哀愁。音樂中一再出現刻意堆疊的音響、過度強化的節奏,彷彿象徵著一場被迫歡呼的虛假勝利,隱約傳達出作曲家對體制壓迫的控訴。
蕭氏將這首曲子稱為「蘇聯藝術家的良心回應」,它成功地使蕭士塔高維契擺脫政治危機,同時成為20世紀最受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其音樂語言內斂而深刻,既符合蘇聯官方審查的政治需求,卻又暗藏著對極權社會的批判與反思,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在藝術創作上的巧妙平衡。

《第六號交響曲》— 內斂與反思

呂岱衛

《第六號交響曲》— 內斂與反思
這首交響曲創作於1939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獨特風格的交響曲之一。此作品未遵循傳統的四樂章結構,而是由一個寧靜且冥想式的慢樂章開篇,隨後緊接著兩個充滿活力、節奏明快的樂章。
第一樂章以慢板形式展開,旋律深沉且具有冥想色彩。弦樂群低迴吟唱般的音型營造出靜謐而憂鬱的氛圍,彷彿進入一場內在心靈的獨白。此樂章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卻隱藏著壓抑的情感流動,展現出一種近乎沉思的情境。第二樂章風格大幅轉變,音樂充滿活力且帶有幽默感。輕快的旋律與不規則的節奏變化,彷彿在嚴肅中找到一絲反諷與機智,這是蕭士塔高維契獨特音樂語言的展現。此樂章短小精悍,極富動感,與第一樂章形成鮮明對比。

終曲更為激昂,音樂如一場狂歡般奔放,節奏感強烈且不斷推進。此樂章既充滿幽默,又帶有某種不安定的狂亂感。銅管與打擊樂的強烈運用,使音樂在激情澎湃中達到高潮。儘管是以明快的調性收尾,卻隱約留下一種不安的氣息。整體而言,《第六交響曲》以其非傳統的結構、鮮明的情緒反差以及深刻的內在情感成為蕭士塔高維契交響作品中的一個特例。它既是對內心孤獨的反思,也是對現實社會無奈與壓力的回應。這部作品的柔和開場與歡快終曲形成強烈對比,表現出他在嚴峻時代中試圖以音樂尋求心靈平衡的努力。

《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戰爭、圍城與抵抗(上)

呂岱衛

《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戰爭、圍城與抵抗(上)
創作於1941年,正值列寧格勒圍城期間,作品以強烈的敘事感描繪戰爭的恐怖與人民的堅韌。此曲不僅是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交響曲之一,也是二戰期間反法西斯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一樂章以莊嚴而宏大的主題展開,旋律莊重且充滿壓迫感。隨後,著名的「侵略主題」以輕快卻不斷堆疊的節奏逐漸發展,宛如戰爭陰影的步步逼近。這段旋律雖表面上聽似單純,卻以銅管與弦樂的不斷堆疊營造出恐怖而壓迫的氛圍,象徵納粹德國軍事進攻的步步進逼。第二樂章為一首陰鬱而神秘的諧謔曲,旋律中帶有一種扭曲的幽默感,仿若戰爭陰影下人們的焦慮與恐懼。此樂章的音樂語言充滿諷刺與不安,彷彿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獨特的音樂語法。
第三樂章充滿深刻的哀悼情感,緩慢的旋律線條彷彿在低聲傾訴那些無辜犧牲者的哀傷。弦樂與木管的溫柔音色描繪出對死者的悼念,也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人道精神的關懷。終曲以宏偉而光明的音樂宣示勝利的到來。音樂逐步堆疊,銅管與弦樂聲部一同奏出充滿勝利感的旋律,彷彿象徵著人民的堅持與不屈。儘管音樂顯得昂揚,蕭士塔高維契卻在終曲中隱藏著些許疲憊與懷疑,暗示勝利之後仍有傷痛未平。
《第七交響曲》不僅具有音樂上的敘事感,更是蕭士塔高維契對戰爭災難、人民苦難及人性堅韌的深刻思考。它成為二戰時期反法西斯音樂中最具象徵性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在世界各大音樂廳中頻繁演出,持續感動著聽眾。

《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戰爭、圍城與抵抗(下)

呂岱衛

《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戰爭、圍城與抵抗(下)
創作於1941年,正值列寧格勒圍城期間,作品以強烈的敘事感描繪戰爭的恐怖與人民的堅韌。此曲不僅是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交響曲之一,也是二戰期間反法西斯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一樂章以莊嚴而宏大的主題展開,旋律莊重且充滿壓迫感。隨後,著名的「侵略主題」以輕快卻不斷堆疊的節奏逐漸發展,宛如戰爭陰影的步步逼近。這段旋律雖表面上聽似單純,卻以銅管與弦樂的不斷堆疊營造出恐怖而壓迫的氛圍,象徵納粹德國軍事進攻的步步進逼。第二樂章為一首陰鬱而神秘的諧謔曲,旋律中帶有一種扭曲的幽默感,仿若戰爭陰影下人們的焦慮與恐懼。此樂章的音樂語言充滿諷刺與不安,彷彿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獨特的音樂語法。
第三樂章充滿深刻的哀悼情感,緩慢的旋律線條彷彿在低聲傾訴那些無辜犧牲者的哀傷。弦樂與木管的溫柔音色描繪出對死者的悼念,也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人道精神的關懷。終曲以宏偉而光明的音樂宣示勝利的到來。音樂逐步堆疊,銅管與弦樂聲部一同奏出充滿勝利感的旋律,彷彿象徵著人民的堅持與不屈。儘管音樂顯得昂揚,蕭士塔高維契卻在終曲中隱藏著些許疲憊與懷疑,暗示勝利之後仍有傷痛未平。
《第七交響曲》不僅具有音樂上的敘事感,更是蕭士塔高維契對戰爭災難、人民苦難及人性堅韌的深刻思考。它成為二戰時期反法西斯音樂中最具象徵性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在世界各大音樂廳中頻繁演出,持續感動著聽眾。

《第八交響曲》— 殘酷夢靨(上)

呂岱衛

《第八交響曲》— 殘酷夢靨(上)
創作於1943年,是一部沉重而壯烈的作品。此曲誕生於史達林發動的「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正值蘇聯遭受嚴重損失之時。蕭士塔高維契將戰爭帶來的苦難、死亡、恐懼及人性掙扎化作音樂,充滿強烈的悲劇情感。
第一樂章開篇即展現出一種深沈、莊嚴且充滿壓抑的情緒,管弦樂團在層層堆疊的音響中構築出如同一場音樂史詩。第二樂章是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詼諧曲,音樂時而猙獰,時而帶著冷嘲的氣息,隱喻著戰爭背後的荒謬。第三樂章作為核心,展現出悲痛的沉思,低音弦樂的長音如同哀悼者的呢喃。第四樂章以震耳欲聾的音響與銅管強奏呈現出戰爭的混亂與恐懼,帶有壓倒性的衝擊力。最終樂章的開頭是一段深沉的慢板,仿佛悼念亡者的靜默,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壓抑而凝重的寧靜,最終在淡然卻充滿餘韻的音符中結束。
《第八交響曲》以其強烈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與音響層次的極致運用,被視為20世紀交響樂的重要悲劇傑作之一。

《第八交響曲》— 殘酷夢靨(下)

呂岱衛

《第八交響曲》— 殘酷夢靨(下)
創作於1943年,是一部沉重而壯烈的作品。此曲誕生於史達林發動的「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正值蘇聯遭受嚴重損失之時。蕭士塔高維契將戰爭帶來的苦難、死亡、恐懼及人性掙扎化作音樂,充滿強烈的悲劇情感。
第一樂章開篇即展現出一種深沈、莊嚴且充滿壓抑的情緒,管弦樂團在層層堆疊的音響中構築出如同一場音樂史詩。第二樂章是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詼諧曲,音樂時而猙獰,時而帶著冷嘲的氣息,隱喻著戰爭背後的荒謬。第三樂章作為核心,展現出悲痛的沉思,低音弦樂的長音如同哀悼者的呢喃。第四樂章以震耳欲聾的音響與銅管強奏呈現出戰爭的混亂與恐懼,帶有壓倒性的衝擊力。最終樂章的開頭是一段深沉的慢板,仿佛悼念亡者的靜默,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壓抑而凝重的寧靜,最終在淡然卻充滿餘韻的音符中結束。
《第八交響曲》以其強烈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內涵與音響層次的極致運用,被視為20世紀交響樂的重要悲劇傑作之一。

《第九交響曲》— 諷刺與反抗

呂岱衛

《第九交響曲》— 諷刺與反抗
創作於1945年,原被期待是一部宏偉的勝利頌歌,卻以輕快、諷刺性的小型作品呈現,展現出對官方期待的巧妙反擊。作品以五個短小的樂章構成,整體篇幅遠較前一兩部交響曲短小精悍。
第一樂章以活潑、充滿動感的主題展開,音樂靈巧、輕快,帶有明顯的莫札特風格,蘊含一種幽默與調侃。第二樂章沉鬱且深邃,以憂傷的小號旋律為主題,宛如一首哀歌,表達了戰後人民的迷茫與不安。第三樂章急速而戲謔,旋律跳躍,帶有諷刺意味,突顯蕭士塔高維契獨特的幽默風格。第四樂章銅管樂的強音帶來一種突然的爆發,與第五樂章明亮而活潑的氣氛形成對比。終曲彷彿是一場詼諧的舞蹈,充滿輕盈的動感,結尾突然停頓,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音樂中最具戲劇性的收束方式之一。
《第九交響曲》在當時引發廣泛爭議,因其輕盈且帶有嘲諷意味的風格,未能滿足蘇聯政府期待的宏偉勝利頌歌。但在後世,這部作品因其精緻的結構、諷刺的智慧與音樂的靈動性,成為蕭士塔高維契作品中別具一格且極富深意的經典之作。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上)

呂岱衛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上)
創作於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這部交響曲成為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告白,也是他個人內心最真實的展現。
第一樂章以陰鬱、壓抑的旋律展開,弦樂群奏出的旋律低沉而哀愁,彷彿揭示著長期政治壓力下的恐懼與不安。音樂中頻繁出現的陰鬱主題不斷擴展,充滿了痛苦與沉思。蕭士塔高維契在這一樂章中融入了大量暗示性的音樂語彙,反映他對蘇聯極權政治的隱秘控訴。第二樂章(諧謔曲)是全曲中最為激烈的部分,快速且具有攻擊性的音符持續推進。音樂銳利且強烈,銅管樂器的不斷強奏展現出一種狂躁與不安。許多評論家認為,這一樂章是對史達林個人形象的音樂化再現,其暴力、侵略性與混亂的情感深刻描繪了獨裁者的恐怖與專橫。
第三樂章則具有更私密的情感特徵。此樂章出現了蕭士塔高維契著名的「DSCH」主題——由音名D-E♭-C-B所組成的動機,象徵著作曲家自身姓名的音樂縮影。這一主題在音樂中多次出現,彷彿是蕭士塔高維契在混亂中發出的個人聲音。音樂時而柔和,時而緊張,象徵著他在極權社會下的掙扎。第四樂章在一段寧靜的旋律中開始,音樂逐漸走向光明,銅管和弦樂共同奏出堅定的勝利主題。儘管終曲的表面情緒昂揚,卻仍隱藏著某種苦澀的哀愁,彷彿表達出「勝利」背後的犧牲與傷痛。
《第十交響曲》被認為是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創作中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剖白,更是他對政治壓迫的深刻控訴和人文關懷的展現。此曲以其豐富的情感層次、精緻的音樂語言和象徵意味,成為20世紀交響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下)

呂岱衛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下)
創作於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這部交響曲成為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告白,也是他個人內心最真實的展現。
第一樂章以陰鬱、壓抑的旋律展開,弦樂群奏出的旋律低沉而哀愁,彷彿揭示著長期政治壓力下的恐懼與不安。音樂中頻繁出現的陰鬱主題不斷擴展,充滿了痛苦與沉思。蕭士塔高維契在這一樂章中融入了大量暗示性的音樂語彙,反映他對蘇聯極權政治的隱秘控訴。第二樂章(諧謔曲)是全曲中最為激烈的部分,快速且具有攻擊性的音符持續推進。音樂銳利且強烈,銅管樂器的不斷強奏展現出一種狂躁與不安。許多評論家認為,這一樂章是對史達林個人形象的音樂化再現,其暴力、侵略性與混亂的情感深刻描繪了獨裁者的恐怖與專橫。
第三樂章則具有更私密的情感特徵。此樂章出現了蕭士塔高維契著名的「DSCH」主題——由音名D-E♭-C-B所組成的動機,象徵著作曲家自身姓名的音樂縮影。這一主題在音樂中多次出現,彷彿是蕭士塔高維契在混亂中發出的個人聲音。音樂時而柔和,時而緊張,象徵著他在極權社會下的掙扎。第四樂章在一段寧靜的旋律中開始,音樂逐漸走向光明,銅管和弦樂共同奏出堅定的勝利主題。儘管終曲的表面情緒昂揚,卻仍隱藏著某種苦澀的哀愁,彷彿表達出「勝利」背後的犧牲與傷痛。
《第十交響曲》被認為是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創作中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剖白,更是他對政治壓迫的深刻控訴和人文關懷的展現。此曲以其豐富的情感層次、精緻的音樂語言和象徵意味,成為20世紀交響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上)

呂岱衛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上)
本曲創作於1957年,描寫1905年俄國革命的血腥鎮壓事件。作品具有濃厚的電影配樂風格,並大量運用了革命歌曲主題,呈現出史詩般的敘事感。開篇音樂以冰冷、陰鬱的弦樂低音緩慢展開,彷彿籠罩著整個城市的寒風,帶有凝滯而壓抑的氛圍。沉重的鐘聲響起,象徵著革命前夜人們的恐懼與焦慮。音樂在不斷堆疊的音響中進入高潮,象徵著民眾逐漸集結、期待變革的心情。第二樂章是全曲最具戲劇性與張力的部分,描述沙皇軍隊對和平請願民眾的血腥鎮壓。音樂從安詳的旋律逐步進入混亂,弦樂組與銅管組交錯激烈的音響,塑造出暴力與恐懼的場面。尖銳的管樂音型猶如槍聲般響起,象徵血腥鎮壓下民眾的哀號與恐慌。
第三樂章以緩慢、哀傷的旋律貫穿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以抒情的方式低吟,表達對死難者的悼念與深切的悲痛。音樂情感深刻、層次豐富,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革命犧牲者的致敬與哀悼。標題為「警鐘」的第四樂章以震撼人心的銅管樂主題展開,音樂隨著層層推進逐漸趨於激昂。鼓聲與鐘聲象徵著人們憤怒的爆發與革命精神的甦醒。最終段落在強烈的管弦齊奏中結束,展現出對革命精神的歌頌,以及民眾堅定不屈的信念。
《第十一交響曲》以其鮮明的音樂敘事、史詩般的音響結構和對革命的深刻思考,成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政治意涵與歷史意義的交響曲之一。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下)

呂岱衛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下)
本曲創作於1957年,描寫1905年俄國革命的血腥鎮壓事件。作品具有濃厚的電影配樂風格,並大量運用了革命歌曲主題,呈現出史詩般的敘事感。開篇音樂以冰冷、陰鬱的弦樂低音緩慢展開,彷彿籠罩著整個城市的寒風,帶有凝滯而壓抑的氛圍。沉重的鐘聲響起,象徵著革命前夜人們的恐懼與焦慮。音樂在不斷堆疊的音響中進入高潮,象徵著民眾逐漸集結、期待變革的心情。第二樂章是全曲最具戲劇性與張力的部分,描述沙皇軍隊對和平請願民眾的血腥鎮壓。音樂從安詳的旋律逐步進入混亂,弦樂組與銅管組交錯激烈的音響,塑造出暴力與恐懼的場面。尖銳的管樂音型猶如槍聲般響起,象徵血腥鎮壓下民眾的哀號與恐慌。
第三樂章以緩慢、哀傷的旋律貫穿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以抒情的方式低吟,表達對死難者的悼念與深切的悲痛。音樂情感深刻、層次豐富,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革命犧牲者的致敬與哀悼。標題為「警鐘」的第四樂章以震撼人心的銅管樂主題展開,音樂隨著層層推進逐漸趨於激昂。鼓聲與鐘聲象徵著人們憤怒的爆發與革命精神的甦醒。最終段落在強烈的管弦齊奏中結束,展現出對革命精神的歌頌,以及民眾堅定不屈的信念。
《第十一交響曲》以其鮮明的音樂敘事、史詩般的音響結構和對革命的深刻思考,成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政治意涵與歷史意義的交響曲之一。

《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 藝術的政治宣示

呂岱衛

《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 藝術的政治宣示
這首交響曲創作於1961年,歌頌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革命。此曲由四個連續演奏的樂章組成,結構嚴謹、節奏鮮明,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氛圍下的音樂妥協。

第一樂章以低音弦樂群深沉的旋律開場,營造出一種陰暗、壓抑的氛圍,象徵著1917年俄國動盪不安的局勢。旋律在持續累積的音響中逐漸升溫,展現人民對社會動亂與政治不穩的恐懼。樂章中穿插著急促的節奏與短促的銅管主題,象徵革命力量的潛伏與崛起。第二樂章呈現出莊嚴而凝重的氛圍,音樂主題穩重且帶有英雄氣息。主題旋律以弦樂呈現,隨後加入銅管,形成磅礡的音響,象徵列寧作為革命領袖的堅定意志。此樂章也帶有某種個人崇拜的色彩,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壓力下所做的妥協。
第三樂章為全曲的情感高潮。音樂風格激昂,節奏緊湊且富有戲劇性。銅管、打擊樂與弦樂層層堆疊,刻畫出布爾什維克軍隊衝進冬宮的場景。槍聲般的銅管與震耳欲聾的鼓聲象徵著革命暴力的震撼,呈現出緊張與混亂的音響空間。第四樂章以壯麗而宏偉的音樂呈現,展現人民在革命勝利後的歡欣鼓舞。旋律雄壯有力,銅管齊奏的勝利主題表達了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讚頌。然而,音樂中隱約流露出一種刻意強化的光明感,帶著某種矯飾與不自然,令人聯想到蕭士塔高維契對體制的矛盾心態。
整體而言,《第十二交響曲》被視為一部「政治性」遠大於「藝術性」的作品,卻仍在音樂結構、動機發展及情感表達上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卓越的技法。作品表面上頌揚革命勝利,但音樂中隱藏的焦慮與壓抑情緒,使其成為一部值得深思的政治寓言之作。

《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 正義的勇氣(上)

呂岱衛

《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 正義的勇氣(上
第十三號交響曲創作於1962年,根據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譜寫,敘述1941年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劇,揭示人類苦難與社會不公。其批判性內容一度引發蘇聯當局的不滿。這首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社會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作品藉由葉夫圖申科的詩歌《巴比雅爾》展開,直接抨擊蘇聯社會中猶太人所面臨的歧視問題。此曲以男低音獨唱與男聲合唱為主,並搭配大型管弦樂團,音響效果沉重且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第一樂章的音樂以陰鬱且莊嚴的旋律展開,深沉的低音銅管與沉重的弦樂營造出一種哀悼與沉思的氛圍。男低音以低沉而富有情感的歌聲,朗誦著詩歌中控訴猶太人被屠殺的悲劇。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哀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納粹屠殺的控訴,並同時批判蘇聯社會對猶太人苦難的冷漠。第二樂章名為「幽默」,具有鮮明的諷刺意味,帶有詼諧而不安的音樂語言。音樂表面輕快卻隱藏著諷刺與不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社會荒謬現象的嘲弄與批判。
第三樂章此樂章描繪猶太人日常生活的苦悶與壓抑。音樂以緩慢而沉重的步伐前進,旋律中夾雜著痛苦與無奈,彷彿控訴著普通人民在專制體制下的苦難與孤獨。第四樂章以音樂描繪人們在極權政治下生活的恐懼與壓迫。持續的低音脈動與不安的旋律堆疊出令人窒息的氛圍,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於社會不公與專制暴政的反思。終曲具有某種矛盾的氛圍,音樂時而昂揚,時而帶有嘲弄意味。此樂章在表面的歡快氛圍下,隱藏著對「被迫成功」的嘲諷,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高壓下的無聲抗議。
《第十三交響曲》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首充滿勇氣的政治宣言,展現蕭士塔高維契面對極權社會、面對人道主義議題的無畏姿態。

《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 正義的勇氣(下)

呂岱衛

《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 正義的勇氣(下)
第十三號交響曲創作於1962年,根據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譜寫,敘述1941年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劇,揭示人類苦難與社會不公。其批判性內容一度引發蘇聯當局的不滿。這首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社會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作品藉由葉夫圖申科的詩歌《巴比雅爾》展開,直接抨擊蘇聯社會中猶太人所面臨的歧視問題。此曲以男低音獨唱與男聲合唱為主,並搭配大型管弦樂團,音響效果沉重且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第一樂章的音樂以陰鬱且莊嚴的旋律展開,深沉的低音銅管與沉重的弦樂營造出一種哀悼與沉思的氛圍。男低音以低沉而富有情感的歌聲,朗誦著詩歌中控訴猶太人被屠殺的悲劇。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哀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納粹屠殺的控訴,並同時批判蘇聯社會對猶太人苦難的冷漠。第二樂章名為「幽默」,具有鮮明的諷刺意味,帶有詼諧而不安的音樂語言。音樂表面輕快卻隱藏著諷刺與不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社會荒謬現象的嘲弄與批判。
第三樂章此樂章描繪猶太人日常生活的苦悶與壓抑。音樂以緩慢而沉重的步伐前進,旋律中夾雜著痛苦與無奈,彷彿控訴著普通人民在專制體制下的苦難與孤獨。第四樂章以音樂描繪人們在極權政治下生活的恐懼與壓迫。持續的低音脈動與不安的旋律堆疊出令人窒息的氛圍,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於社會不公與專制暴政的反思。終曲具有某種矛盾的氛圍,音樂時而昂揚,時而帶有嘲弄意味。此樂章在表面的歡快氛圍下,隱藏著對「被迫成功」的嘲諷,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高壓下的無聲抗議。
《第十三交響曲》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首充滿勇氣的政治宣言,展現蕭士塔高維契面對極權社會、面對人道主義議題的無畏姿態。

《第十四號交響曲「亡者之歌」》— 生與死的對話

呂岱衛

《第十四號交響曲「亡者之歌」》— 生與死的對話
這首風格特殊的交響曲創作於1969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晚年最具哲學思考與存在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此曲採用室內樂編制,配以女中音與男低音獨唱,搭配詩歌朗誦,探討死亡、靈魂與人性的終極思索。全曲共由11首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組成,選自多位詩人(包括費德、阿波里奈爾、里爾克等)的文本。每一首詩歌均帶有不同的情感層次,從對死亡的恐懼、悲傷、憤怒到坦然接受,呈現出多樣且豐富的情感張力。
第一樂章開頭即以沉重的低音弦樂展開,男低音以莊嚴卻近乎冷酷的語調吟誦詩句,描繪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與迷惘。音樂中不時出現尖銳的音響,彷彿象徵著死亡的無情降臨。第二至第四樂章展現出人們對死亡的反抗與困惑。女中音的柔美歌聲流露出人性在面對無常中的掙扎,音樂時而寧靜如冥思,時而激昂如怒吼,展現出人類面對終極命題時的多樣情感。
第五至第七樂章探討了戰爭與暴力所帶來的死亡,音樂悲慟且痛苦,展現出對無辜者犧牲的控訴。弦樂以急促且不安的旋律不斷推進,猶如一場無止盡的哀悼。第八至第十樂章進入更為寧靜的冥想狀態,音樂變得空靈而遙遠,彷彿進入靈魂的深處。終曲以簡約卻充滿悲劇色彩的旋律作結,女中音與男低音的歌聲彷彿在黑暗中低語。音樂逐漸消失於虛無,象徵著生命的終結,卻又帶著一絲平靜與釋然。
《第十四交響曲》因其強烈的哲學意涵、深刻的人性關懷與大膽的音樂語言,被譽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深度的晚期作品之一。作品不僅是對死亡的反思,更是一場關於人類存在意義的深刻對話。

《第十五號交響曲》— 回顧與告別

呂岱衛

《第十五號交響曲》— 回顧與告別
蕭士塔高維契的最後一首交響曲創作於1971年,此曲充滿自我反思與人生回顧,作品中引用了自己過去的旋律及外部引用(如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華格納的《指環》當中的動機等),帶有濃厚的象徵意味。整部作品彷彿一場音樂回顧展,展現作曲家晚年對生命的深刻反思。

第一樂章帶有一種詭譎卻又帶著童趣的氛圍。開篇以木琴奏出的輕盈旋律為主題,音樂看似簡單卻隱藏著一種不安的氣息,彷彿在回顧他年輕時的輕盈幽默與無可抗拒的宿命。第二樂章風格極為陰鬱。深沉的弦樂開場,旋律低沉而悲痛,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死亡的恐懼與人生無常的思索。
第三樂章帶有鮮明的詼諧風格。節奏輕快而活潑,但不時夾雜著突如其來的銅管與打擊樂,形成一種突兀的戲劇效果。這種音樂語言充滿荒誕與諷刺,表現蕭士塔高維契對社會與人生的自嘲。終曲以深邃而寧靜的弦樂展開,音樂逐漸淡出,隨後傳來鐘聲與木琴交錯的微弱聲響,宛如時間緩緩流逝,生命進入終章。終曲以寧靜中消逝的音符作結,彷彿人生最終的釋然。
第十五號交響曲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場人生回顧與精神層面的探索。作品中雜揉著回憶、幽默、恐懼與悲傷,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在面對生命終點時的複雜心境。其音樂語言既內斂又深刻,是他晚年最動人且具啟發性的作品之一。
透過以上每一首交響曲的深入介紹,聽眾將能全面且深刻地理解蕭士塔高維契的藝術世界、時代抗爭與內心情感,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音樂品味與藝術素養。

《第一、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洋溢的青春與逝去

呂岱衛

《第一、第二號弦樂四重奏》— 洋溢的青春與逝去
蕭士塔高維契的第1號弦樂四重奏風格明朗、簡潔且充滿青春氣息,為蕭氏27歲時所創作的作品。第2號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944年,慢板樂章是一首充滿哀悼氛圍的「宣敘曲」,以小提琴的深情旋律為核心,情感濃烈。終樂章則充滿活力,帶有勝利與重生的象徵。

《第三、第四號弦樂四重奏》— 戰爭與傷痛

呂岱衛

《第三、第四號弦樂四重奏》— 戰爭與傷痛
第3號弦樂四重奏創作於蘇聯戰勝之後的1946年,五個樂章描繪了從戰前的寧靜、戰爭爆發、戰爭的殘酷,最終回歸平靜的情感旅程。第四樂章的悲嘆具有深刻的情感衝擊力。作品雖以較傳統的形式呈現,但其豐富的對位技法顯示出蕭士塔高維契在弦樂四重奏上的創新。
第4號弦樂四重奏在蘇聯「反猶太運動」高漲時期創作,充滿壓抑與痛苦的氛圍。音樂中帶有猶太民族音樂元素,傳遞出對被迫害者的同情與支持。整體作品情感深刻,結尾在陰鬱中消逝,讓人印象深刻。

《第五、第六號弦樂四重奏》— 人性與時代的沈思

呂岱衛

《第五、第六號弦樂四重奏》— 人性與時代的沈思
第5號弦樂四重奏結構宏大層次複雜,三個樂章無間斷地銜接在一起。具有強烈的敘事感,音樂語言更加個人化,展現出作曲家內心深刻的苦悶與掙扎。結尾帶著解脫與釋然的感覺,象徵希望的萌生。

第6號弦樂四重奏創作於50年代,以較輕快、明朗的基調為主,表達了戰後較為平靜的生活狀態。儘管音樂中帶有淡淡的憂鬱,整體仍以積極和柔和的情感為主。

《第七、第八號弦樂四重奏》— 苦痛的總和

呂岱衛

《第七、第八號弦樂四重奏》— 苦痛的總和
第7號弦樂四重奏節奏緊湊,篇幅短小卻情感濃烈。據說此曲是為悼念他的第一任妻子妮娜而作,音樂中流露出強烈的個人情感與痛苦回憶。最後以一種近乎消散的方式結束,充滿感傷與內斂。
第8號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960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弦樂四重奏之一。作品中大量出現他的音樂簽名「DSCH」(D-E♭-C-B),象徵著他的個人印記。整首樂曲充滿悲劇色彩,深刻描繪了作曲家在面對政治壓迫、內心矛盾與生命掙扎時的情感狀態。

《第九、第十號弦樂四重奏》— 正向的力量

呂岱衛

《第九、第十號弦樂四重奏》— 正向的力量
創作於1964年的第9號弦樂四重奏結構嚴謹,情感內斂,音樂中隱藏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展現出對未來的希望與自我療癒的意圖,結尾充滿光明。

第10號弦樂四重奏為蕭士塔高維契獻給好友摩伊塞耶夫所寫下的作品,音樂中帶有友情與感恩的情感。音樂語言更加成熟,旋律豐富且層次分明,展現了作曲家的創作高度。

《第十一、十二號弦樂四重奏》— 生命與心靈的哲學思索

呂岱衛

《第十一、十二號弦樂四重奏》— 生命與心靈的哲學思索
第11號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966年,整首樂曲具有極強的敘事感,彷彿是一篇回顧人生的音樂散文。作品中展現出作曲家在晚年反思人生、記憶與死亡的深刻情感。

第12號弦樂四重奏使用了大量的無調性與現代技法,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音樂語言的探索。整首樂曲充滿了緊張不安的氛圍,似乎帶有存在主義的反思。

《第十三、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晚期風格的極致表現

呂岱衛

《第十三、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晚期風格的極致表現
進入70年代後,蕭氏的弦樂四重奏呈現了與之前作品不太一樣的風貌。創作於1970年的第13號弦樂四重奏,作品嚴肅而深刻,整體情感低沈,展現出他晚年對死亡的思索,彷彿一種人生旅程的終結。

第14號弦樂四重奏則是蕭氏晚期最明亮的作品之一。在旋律與結構上更具抒情性,帶有一絲對生命的感恩與熱愛。

《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告別與寧靜的冥想

呂岱衛

《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告別與寧靜的冥想
第15號弦樂四重奏蕭士塔高維契最後一首弦樂四重奏,創作於作曲家逝世前一年。整首作品由六個慢樂章組成,彷彿一場漫長的告別儀式。音樂帶有強烈的冥想與靈魂探問,結尾逐漸消散於寂靜之中,極具感染力。

鋼琴協奏曲與鋼琴作品的智慧與幽默

呂岱衛

鋼琴協奏曲與鋼琴作品的智慧與幽默
蕭士塔高維契的兩首鋼琴協奏曲風格鮮明,充滿機智與諷刺。第1號鋼琴協奏曲充滿幽默、詼諧與活潑的風格,帶有一種輕盈卻深刻的情感。作品中強烈的諷刺意味與反諷風格,彷彿是對當時社會氛圍的隱喻。第四樂章中,蕭士塔高維契引用了貝多芬《怒火中燒》主題,創造出極具戲劇性的效果。第2號鋼琴協奏曲則更加明亮、愉悅,帶有濃厚的抒情氣質,尤其是第二樂章,以柔美而動人的旋律聞名,堪稱20世紀最感人的慢板之一。第三樂章以熱情洋溢的音樂語言結束,展現出作曲家戰後積極樂觀的一面。

此外,蕭氏為鋼琴所寫下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是向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致敬的經典作品,這套曲集被譽為20世紀鋼琴音樂的瑰寶,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在對位技法與結構上的高超造詣。

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的情感深度

呂岱衛

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的情感深度
蕭士塔高維契的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和兩部大提琴協奏曲展現了高超的演奏技巧,更蘊藏著他對生命、苦難與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說是蕭氏協奏曲創作的巔峰,更是20世紀協奏曲文獻中的傑作,是聆賞蕭士塔高維契音樂時不可錯過的重要篇章。

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 創作背景與藝術特色

呂岱衛

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馬克白夫人》— 創作背景與藝術特色
本劇根據俄國作家萊斯科夫(Nikolai Leskov)的小說改編,描繪了俄羅斯社會的腐敗與人性的墮落。蕭士塔高維契在音樂中運用了豐富的和聲語言、鮮明的角色描寫和戲劇性的音樂風格。此作品於1934年首演後,受到極大讚譽,但不久後卻因其尖銳的社會批判而被史達林批判為「混亂的音樂」。此事件使蕭士塔高維契面臨創作危機。歌劇的音樂既有細膩的情感描繪,也有強烈的戲劇性,令人印象深刻。

歌劇《鼻子》與未完成歌劇《賭徒》— 諷刺與藝術探索

呂岱衛

歌劇《鼻子》與未完成歌劇《賭徒》 諷刺與藝術探索
《鼻子》是 根據俄國文豪果戈里(Nikolai Gogol)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名官員的鼻子神秘地「離家出走」並過上了自己的生活的荒誕故事。這部歌劇以現代主義的音樂語言、實驗性的配器與高度諷刺的風格聞名。音樂中不乏充滿幽默感的元素,融合了爵士、俄羅斯民謠和無調性音樂,是蕭士塔高維契早期作品中最具前衛色彩的代表作之一。另一部未完成的歌劇《賭徒》同樣也是改編於果戈里的同名劇作,這齣歌劇雖然只完成了第一幕,但其中的音樂仍能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社會現實的敏銳洞察,全劇充滿強烈的諷刺意味和戲劇張力,並蘊含著對人類貪婪與墮落的批判。

《牛虻》電影配樂賞析

呂岱衛

《牛虻》電影配樂賞析
蕭士塔高維契的《牛虻》配樂創作於1955年,是根據尤金·拉辛(Eugene Larrin)的同名電影所譜寫。這部電影講述了19世紀意大利獨立運動中的英雄故事,音樂既抒情又富有戲劇性。配樂中最知名的即是「浪漫曲」(Romance),以其深情的旋律、動人而感傷的情感深植人心。這部作品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如何巧妙地結合傳統旋律與現代和聲,營造出充滿情感張力的音樂氛圍。作品既有激昂雄壯的英雄頌歌,也有纏綿悱惻的柔美旋律,充分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掌握電影敘事與音樂氛圍的高超技巧。

《哈姆雷特》與其他電影配樂選粹

呂岱衛

《哈姆雷特》與其他電影配樂選粹
蕭士塔高維契於1964年為科茲因采夫(Grigori Kozintsev)執導的《哈姆雷特》電影配樂譜寫音樂,這部作品堪稱他最具代表性的電影配樂之一。音樂中大量運用了銅管與打擊樂,營造出沉重、陰鬱、緊張的氛圍,完美貼合莎士比亞劇作中對死亡、權力、瘋狂等主題的詮釋。此外,如《黃金山》(1931)、《青年近衛軍》(1948)、《頓河彼岸》(1941)等配樂也都能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在情感塑造、人物刻畫及戲劇氛圍營造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具有獨立的音樂價值,也成為其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呂岱衛

蕭士塔高維契音樂的當代意義與價值
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在當代音樂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價值橫跨音樂、政治、社會及文化層面,自20年代~70年代,從兩次大戰到冷戰對峙,他的人生可說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寫下的音樂更是歷史的見證。他的一生充滿掙扎,在專制與壓迫中以音樂為武器,展現了人文精神的力量。透過音樂,他為無聲者發聲,為受壓迫者發出沉痛的控訴。在最終集裡,我們將為聽眾整理爬梳蕭士塔高維契對後世作曲家的影響以及人生啟示。

【2025蒙德里安調色調文化部補助案 - 面具下的人生 - 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蕭士塔高維契是20世紀最神秘、也受爭議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反應時代的變遷,歷經希特勒的侵略與史達林的整肅,他的音樂聽來總是苦澀酸楚,然而正是這樣的聲音,鼓舞著鐵蹄下的蘇聯人民起身對抗侵略者,也安慰著鐵幕裡的每一個靈魂不要放棄希望。

他是一位戴上面具的音樂家,直到離世之前,蕭士塔高維契都不曾拿下他的面具。在面具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對暴政的控訴與自由的渴望。

7/1~10/31,每週二、五晚間七點鎖定FM97.7古典音樂台(台北Bravo FM91.3,同日下午四點),呂岱衛將帶你認識最真實的蕭士塔高維契,一同聽見他寫在音樂裡的控訴與希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