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福爾摩莎音樂故事

2018年的起頭,就帶你聽故事遊臺灣吧!這次我們從音樂出發,聽土地的歌聲,認識臺灣音樂與人文歷史特色。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張堯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 雨夜花、河邊春夢
13:51
97

  

1934 雨夜花

「雨夜花落知多少?」雨夜花這一首台語老歌,所經歷過滄桑,實在是最具有故事性的。1931年,彰化人黃周以筆名「醒民」,在有「台灣人的喉舌」之稱的「台灣新民報」發表一篇文章:「整理歌謠的一個建議」,提及他每見台灣孩童如鸚鵡在唱日本兒歌,引以為憂。

黃周的呼籲,除了促使全台有志者響應「歌謠徵集(記錄民間歌謠)」外,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幾位作家也想力挽狂瀾,讓「台灣囝仔唱自己的歌」,作家廖漢臣就寫了一首「春天」:「春天到,百花開,紅薔薇,白茉莉,這平幾叢,彼平幾枝,開得真齊,真正美。」鄧雨賢將這首「童謠」變成了「兒歌」,所寫的歌譜正是今日大家傳唱的「雨夜花」旋律。

「雨夜花」曾經是首兒歌,後來鄧雨賢採譜整理,周添旺填詞才變成情歌。一九三三年,周添旺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改填了今日大家所耳熟能詳的「雨夜花」,歌中所寫的是一位鄉下純情少女,愛上城裡的花花大少,不幸慘遭遺棄,而沈淪在黑暗的角落裡,如同凋零殘敗的花朵,在雨夜中獨自顫抖。「雨夜花」來自一個真實的愛情悲劇,同時也暗喻著台灣人遭日本人壓迫的心境,雖為大調的歌曲,但旋律婉約優美,簡單的音程變化,訴盡內心苦楚,微妙之處,令人拍案叫絕!

 

1935 河邊春夢

根據書上說法,1935年由周添旺作詞,黎明作曲的河邊春夢,原為黎明(楊樹木)所作,他在二次大戰時被日本人抓去作軍夫戰死南洋,周添旺將該曲重新填詞,成了現在的版本。

雖然,一百年前淡水河船帆點點、燈火通明的繁華早已不在,但文人雅士在此尋獲的靈感、創作的作品,卻為淡水河的歷史流下幾許模糊而片段的記錄。周添旺漫遊淡水河畔,望見了一個孤單身影,呆坐在河邊不發一語。不必多問,周添旺心裡也明白,這又是一個爭取婚姻自由失敗而喪志的青年,感慨之餘,就寫下了這首河邊春夢。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1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