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法國大革命

自由 平等 博愛。一場「法國大革命」風起雲湧,改變了法國及全歐洲。在這漫漫長路的革命期間,藝術家、音樂家也在作品中體現這三大精神。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EMMA
音樂: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13:55
139

《馬賽曲》(法文:La Marseillaise)

詞曲皆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向奧地利宣戰,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的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的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幻想交響曲》

1830年,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創作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響曲》,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這是一部自傳性質的標題音樂作品,描寫了他對於1827年觀看莎士比亞戲劇時愛上的女主角扮演者哈里特·史密森小姐的愛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甜蜜,沮喪,絕望,乃至類似於服用某些致幻藥物後產生的幻覺,曲中出現諸如巫魔會等場景。

幻想交響曲引入了「固定樂念」的概念,以一個音型來代表一個人物事物,被認為是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主導動機」的先驅。

1830年,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推翻了保守的查理十世,擁戴自由主義份子奧爾良公爵當政,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義政策,法國社會風氣大變。

精彩內容,請聽EMMA的分享

♪ 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 蕭邦的革命練習曲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