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交響詩要件有三點,必須單樂章、管絃樂演奏、富有曲名。
而織度為音樂的清晰度,多聲部的樂曲織度較高,並且與樂器多寡、音量大小無關。織度越高,代表音樂越綿密。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擅長創作對位性的音樂,以《第九號交響曲》歡樂頌主題舉例,分為四部分,循序漸進的旋律使織度逐漸升高、緊密扣合。《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送葬進行曲低音主題以深刻重音呈現,高音主題較為綿密,變化較多。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前創作過鋼琴獨奏變奏曲,先以低音主題重複反覆,再與四聲部交織,最後高音主題出現一起演奏對位。
比才 (Georges Bizet, 1838-1875)的《阿萊城姑娘》,分為AB段主題交替進行演奏,到最後兩段結合並行,呈現磅礡氣勢如虹的樂曲,織度逐漸升高。
俄羅斯浪漫時期五人組鮑羅定 (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的交響詩《在中亞細亞的草原上》作者設定俄羅斯主題及阿拉伯主題,兩主題先循環後並行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