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幸福進行曲】背著台南菁寮的茄芷袋,可以很local,也可以很international
我們很常看到茄芷袋從菜市場裡走出來,但卻很少跟著茄芷袋走進它的家。在勞動部服務的施慶明,因為參與了台南菁寮的社區營造計劃,發現這裡的茄芷袋都是阿桑們一刀一線剪裁出來的,品質跟技術都不會輸給外面的工廠。
施慶明:做社區盤點的時候,我們發現社區裡面很多長輩啊,他們都會手編,以前手編是做藺草,叫做茄芷袋、清朝開始就有這種草編袋,到日治的時候就慢慢沒落,因為,草編的帶子會發黴,發黴以後就腐爛掉了,塑膠工業以後,它怎麼做成這個條紋袋去取代以前三角藺草編織的草袋。我們一直在尋找這個源頭,為什麼會是紅藍綠三色條紋?這不可考。 因為,一直不知道是誰最先、為什麼要用這個三色?去問了很多很多老人他們也不知道。
或許是以前農村媽媽也愛美,所以選擇了亮眼的顏色,雖然原因不可考,但施慶明說茄芷袋這個名稱其來有自,看似傳統,卻有個英文名字,讓它的身世也很美。
施慶明:這個茄應該唸茄,GAJI就是茄芷,正確唸法應該是「茄芷袋」有一種講法就是說,它以前是日期時代,日文的外來語叫Large。因為,他們沒有看過這種袋子,日本的袋子、小袋子、提袋叫Kaban,他們就用了一個外來語、用英文Large,意思就是大一點的Kaban的意思。日本人把這個取名叫Large,台灣人就GAJI、GAJI這是一種講法。
原本平凡的菜籃,在施慶明跟菁寮阿桑的巧手下,開始華麗轉身,不管是後背包,斜肩包或是小錢包,只要看到紅藍綠三色交錯的包包,我們依然都會叫它-茄芷袋。
施慶明:我們在菁寮地區本來就有做這種傳統袋子。不過它的袋型,從開始有這個袋子到我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那個形狀完全一成不變,只有大小之分,我們就一直跟內部討論,「我們一定要做提袋嗎?我們是不是來做小錢包?從茄芷袋往「大」發展,你可以做成背包;我們生活上所需很多像小事物,為什麽我們不用具有台灣元素的東西去做代表我們台灣的小東西?
天空的藍,農村的綠,加上人情味的紅,不只讓台南菁寮被看見,也讓台灣被背上肩。
施慶明:外國人最喜歡的還是日本人,因為,這個東西不占地方,重量又輕,它可以折疊。他們來了,一定要帶個伴手禮去送給親朋好友,一個日本人進來,他要帶回去送給親友,像一個袋子,他就一次買10個。這是一種對我們的回饋,我們會覺得辛苦還是有代價的。
編織出農村的韌性與色彩,美律實業與您共譜台灣幸福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