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調色盤 -《面具下的人生~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主持 | 呂岱衛

呂岱衛粉絲團 AppleMusic收聽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呂岱衛
《第三交響曲「勞動節」》— 人民至上
49:02
138

《第三交響曲「勞動節」》Op. 20(1929年)— 人民至上
描寫勞動者精神,強烈的節奏感與鋼琴、打擊樂的運用,為此曲增添了革命氣息。此曲創作於1929年,是蕭士塔高維契早期探索新音樂語言的重要實驗作品之一。音樂主旨描寫勞動者精神,運用強烈的節奏感與鋼琴、打擊樂為此曲增添了革命氣息。作品以單樂章結構展開,內部分成數個段落,展現出類似「交響詩」的敘事感。
開篇以不和諧的音響營造緊張氛圍,管弦樂中鋼琴的突兀音型象徵社會動盪,呈現工人階級受壓迫的混亂局面。音樂中頻繁出現不規則的節奏與銅管的突發性聲響,製造出激烈且不穩定的氛圍。中段展現出較為寧靜的旋律,低音弦樂層層堆疊的旋律仿若人民的低語,象徵著勞動者的團結意識逐漸萌芽。此段旋律時而低回、時而激昂,表現工人群眾由困惑到奮起的心路歷程。
高潮段落轉入急促而富有節奏感的音樂,打擊樂器與銅管群強烈的節奏推動著音樂向前。此部分再現了「五一節」的象徵意涵,音樂中融入了群眾歡慶的元素,呈現如同遊行般的熱烈場景。終曲合唱是作品的情感高潮,合唱團的歌詞頌揚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歌頌工人階級的堅毅與團結。合唱部分音樂語言簡潔直接,卻充滿力量,象徵人民的意志與樂觀精神。
《第三交響曲》雖然具備濃厚的政治宣傳意味,卻同時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音響結構的創新探索。作品中的不協和音效、緊湊的節奏變化及鋼琴、打擊樂的大膽運用,均為他在探索新音樂語言中的重要嘗試,成為他日後交響創作中結構創新的重要里程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