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戰爭、圍城與抵抗(下)
創作於1941年,正值列寧格勒圍城期間,作品以強烈的敘事感描繪戰爭的恐怖與人民的堅韌。此曲不僅是蕭士塔高維契最著名的交響曲之一,也是二戰期間反法西斯音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一樂章以莊嚴而宏大的主題展開,旋律莊重且充滿壓迫感。隨後,著名的「侵略主題」以輕快卻不斷堆疊的節奏逐漸發展,宛如戰爭陰影的步步逼近。這段旋律雖表面上聽似單純,卻以銅管與弦樂的不斷堆疊營造出恐怖而壓迫的氛圍,象徵納粹德國軍事進攻的步步進逼。第二樂章為一首陰鬱而神秘的諧謔曲,旋律中帶有一種扭曲的幽默感,仿若戰爭陰影下人們的焦慮與恐懼。此樂章的音樂語言充滿諷刺與不安,彷彿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獨特的音樂語法。
第三樂章充滿深刻的哀悼情感,緩慢的旋律線條彷彿在低聲傾訴那些無辜犧牲者的哀傷。弦樂與木管的溫柔音色描繪出對死者的悼念,也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人道精神的關懷。終曲以宏偉而光明的音樂宣示勝利的到來。音樂逐步堆疊,銅管與弦樂聲部一同奏出充滿勝利感的旋律,彷彿象徵著人民的堅持與不屈。儘管音樂顯得昂揚,蕭士塔高維契卻在終曲中隱藏著些許疲憊與懷疑,暗示勝利之後仍有傷痛未平。
《第七交響曲》不僅具有音樂上的敘事感,更是蕭士塔高維契對戰爭災難、人民苦難及人性堅韌的深刻思考。它成為二戰時期反法西斯音樂中最具象徵性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在世界各大音樂廳中頻繁演出,持續感動著聽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