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調色盤 -《面具下的人生~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主持 | 呂岱衛

呂岱衛粉絲團 AppleMusic收聽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呂岱衛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上)
0:10
1

《第十號交響曲》— 個人與歷史的對話(上)
創作於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這部交響曲成為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告白,也是他個人內心最真實的展現。
第一樂章以陰鬱、壓抑的旋律展開,弦樂群奏出的旋律低沉而哀愁,彷彿揭示著長期政治壓力下的恐懼與不安。音樂中頻繁出現的陰鬱主題不斷擴展,充滿了痛苦與沉思。蕭士塔高維契在這一樂章中融入了大量暗示性的音樂語彙,反映他對蘇聯極權政治的隱秘控訴。第二樂章(諧謔曲)是全曲中最為激烈的部分,快速且具有攻擊性的音符持續推進。音樂銳利且強烈,銅管樂器的不斷強奏展現出一種狂躁與不安。許多評論家認為,這一樂章是對史達林個人形象的音樂化再現,其暴力、侵略性與混亂的情感深刻描繪了獨裁者的恐怖與專橫。
第三樂章則具有更私密的情感特徵。此樂章出現了蕭士塔高維契著名的「DSCH」主題——由音名D-E♭-C-B所組成的動機,象徵著作曲家自身姓名的音樂縮影。這一主題在音樂中多次出現,彷彿是蕭士塔高維契在混亂中發出的個人聲音。音樂時而柔和,時而緊張,象徵著他在極權社會下的掙扎。第四樂章在一段寧靜的旋律中開始,音樂逐漸走向光明,銅管和弦樂共同奏出堅定的勝利主題。儘管終曲的表面情緒昂揚,卻仍隱藏著某種苦澀的哀愁,彷彿表達出「勝利」背後的犧牲與傷痛。
《第十交響曲》被認為是蕭士塔高維契交響曲創作中的巔峰之作。它不僅是個人內心世界的剖白,更是他對政治壓迫的深刻控訴和人文關懷的展現。此曲以其豐富的情感層次、精緻的音樂語言和象徵意味,成為20世紀交響樂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