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調色盤 -《面具下的人生~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主持 | 呂岱衛

呂岱衛粉絲團 AppleMusic收聽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呂岱衛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下)
0:10
3

《第十一號交響曲「1905年」》— 革命的記憶(下)
本曲創作於1957年,描寫1905年俄國革命的血腥鎮壓事件。作品具有濃厚的電影配樂風格,並大量運用了革命歌曲主題,呈現出史詩般的敘事感。開篇音樂以冰冷、陰鬱的弦樂低音緩慢展開,彷彿籠罩著整個城市的寒風,帶有凝滯而壓抑的氛圍。沉重的鐘聲響起,象徵著革命前夜人們的恐懼與焦慮。音樂在不斷堆疊的音響中進入高潮,象徵著民眾逐漸集結、期待變革的心情。第二樂章是全曲最具戲劇性與張力的部分,描述沙皇軍隊對和平請願民眾的血腥鎮壓。音樂從安詳的旋律逐步進入混亂,弦樂組與銅管組交錯激烈的音響,塑造出暴力與恐懼的場面。尖銳的管樂音型猶如槍聲般響起,象徵血腥鎮壓下民眾的哀號與恐慌。
第三樂章以緩慢、哀傷的旋律貫穿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以抒情的方式低吟,表達對死難者的悼念與深切的悲痛。音樂情感深刻、層次豐富,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革命犧牲者的致敬與哀悼。標題為「警鐘」的第四樂章以震撼人心的銅管樂主題展開,音樂隨著層層推進逐漸趨於激昂。鼓聲與鐘聲象徵著人們憤怒的爆發與革命精神的甦醒。最終段落在強烈的管弦齊奏中結束,展現出對革命精神的歌頌,以及民眾堅定不屈的信念。
《第十一交響曲》以其鮮明的音樂敘事、史詩般的音響結構和對革命的深刻思考,成為蕭士塔高維契最具政治意涵與歷史意義的交響曲之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