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調色盤 -《面具下的人生~解密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檔案》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播出】 主持 | 呂岱衛

呂岱衛粉絲團 AppleMusic收聽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呂岱衛
《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 藝術的政治宣示
0:10
5

《第十二號交響曲「1917年」》— 藝術的政治宣示
這首交響曲創作於1961年,歌頌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革命。此曲由四個連續演奏的樂章組成,結構嚴謹、節奏鮮明,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氛圍下的音樂妥協。

第一樂章以低音弦樂群深沉的旋律開場,營造出一種陰暗、壓抑的氛圍,象徵著1917年俄國動盪不安的局勢。旋律在持續累積的音響中逐漸升溫,展現人民對社會動亂與政治不穩的恐懼。樂章中穿插著急促的節奏與短促的銅管主題,象徵革命力量的潛伏與崛起。第二樂章呈現出莊嚴而凝重的氛圍,音樂主題穩重且帶有英雄氣息。主題旋律以弦樂呈現,隨後加入銅管,形成磅礡的音響,象徵列寧作為革命領袖的堅定意志。此樂章也帶有某種個人崇拜的色彩,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壓力下所做的妥協。
第三樂章為全曲的情感高潮。音樂風格激昂,節奏緊湊且富有戲劇性。銅管、打擊樂與弦樂層層堆疊,刻畫出布爾什維克軍隊衝進冬宮的場景。槍聲般的銅管與震耳欲聾的鼓聲象徵著革命暴力的震撼,呈現出緊張與混亂的音響空間。第四樂章以壯麗而宏偉的音樂呈現,展現人民在革命勝利後的歡欣鼓舞。旋律雄壯有力,銅管齊奏的勝利主題表達了對布爾什維克政權的讚頌。然而,音樂中隱約流露出一種刻意強化的光明感,帶著某種矯飾與不自然,令人聯想到蕭士塔高維契對體制的矛盾心態。
整體而言,《第十二交響曲》被視為一部「政治性」遠大於「藝術性」的作品,卻仍在音樂結構、動機發展及情感表達上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卓越的技法。作品表面上頌揚革命勝利,但音樂中隱藏的焦慮與壓抑情緒,使其成為一部值得深思的政治寓言之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