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號交響曲「巴比雅」》— 正義的勇氣(下)
第十三號交響曲創作於1962年,根據詩人葉夫圖申科的詩歌譜寫,敘述1941年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悲劇,揭示人類苦難與社會不公。其批判性內容一度引發蘇聯當局的不滿。這首交響曲是蕭士塔高維契最具社會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一,作品藉由葉夫圖申科的詩歌《巴比雅爾》展開,直接抨擊蘇聯社會中猶太人所面臨的歧視問題。此曲以男低音獨唱與男聲合唱為主,並搭配大型管弦樂團,音響效果沉重且具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第一樂章的音樂以陰鬱且莊嚴的旋律展開,深沉的低音銅管與沉重的弦樂營造出一種哀悼與沉思的氛圍。男低音以低沉而富有情感的歌聲,朗誦著詩歌中控訴猶太人被屠殺的悲劇。音樂時而激昂,時而哀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納粹屠殺的控訴,並同時批判蘇聯社會對猶太人苦難的冷漠。第二樂章名為「幽默」,具有鮮明的諷刺意味,帶有詼諧而不安的音樂語言。音樂表面輕快卻隱藏著諷刺與不安,展現出蕭士塔高維契對社會荒謬現象的嘲弄與批判。
第三樂章此樂章描繪猶太人日常生活的苦悶與壓抑。音樂以緩慢而沉重的步伐前進,旋律中夾雜著痛苦與無奈,彷彿控訴著普通人民在專制體制下的苦難與孤獨。第四樂章以音樂描繪人們在極權政治下生活的恐懼與壓迫。持續的低音脈動與不安的旋律堆疊出令人窒息的氛圍,展現蕭士塔高維契對於社會不公與專制暴政的反思。終曲具有某種矛盾的氛圍,音樂時而昂揚,時而帶有嘲弄意味。此樂章在表面的歡快氛圍下,隱藏著對「被迫成功」的嘲諷,展現了蕭士塔高維契在政治高壓下的無聲抗議。
《第十三交響曲》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首充滿勇氣的政治宣言,展現蕭士塔高維契面對極權社會、面對人道主義議題的無畏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