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幸福進行曲

從復育絕跡的淡水魚、延續沒落的傳統戲曲到推動閱讀教育的種子兵……等等,凡是努力實踐夢想的台灣小人物,都是台灣幸福進行曲的對象,2007年更集結出版有聲書。迄今已製作十年超過700則以上的訪問,讓在台灣生活的人都覺得「幸福,就在身邊,隨時在進行著。 * 本單元感謝「美律實業」贊助播出。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企製團隊
潘信宏-手的辛苦腳不能體會篇
3:01
2

潘信宏-烤箱的燈亮了篇

潘信宏-有人懂我是幸福的篇

【台灣幸福進行曲】除了聽見,聾人可以做任何事-我是蒙恩聽障烘焙坊,潘信宏。

社會就像一張畫布,混合了不同性別、年齡、國籍、外貌的人們。在異中求同,彼此沾染色彩的同時,也可能讓某些少見卻珍貴的色彩逐漸黯淡。致力於為聾朋友建立手語舒適圈的潘信宏告訴我們:與其強調「一樣」,不如同中存異,欣賞彼此的不同。
那太過度講求融合,而忽略了個別性,這個是迷思。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我們有各種的肢體,你大概不會要求手一定要會走路,你不會要求腳要會拿東西,那聽人聾人一起在工作,每一個人負責不同的部門,聾人負責生產,聽人負責接待,大家分工,可是在一起叫做一個身體。

分工不是隔閡,而是互補,沒有人是全能的,但每個人都能在某件事上發光,這就是團隊的意義。不過,有聲和無聲的文化之間,也會有誤會與和解。
那個聽人如果不太接觸聾人,常常會跟聾人要溝通的時候,會不好意思,因為看到聾人一直盯著你看,那是正常,因為他不盯著你看,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所以我們會有職場倫理的課,甚至於如果有一些心結,我們也會有個別的心理輔導的課。

手工餅乾的香氣彷彿無聲的語言,安撫了大家的心。當每個人都能自在表達、互相學習,職場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工作場域,而是有人情味的共同家園。
有一個聾人朋友他是這樣描述,他的媽媽打電話跟我們講的,他說他去蒙恩上班不到一個月,他每天回來就,有說有笑的告訴我在蒙恩的故事,他以前在職場上心裡話沒辦法講,可是在這裡什麼都可以分享。

陪伴聾人朋友超過20年的潘信宏,用貼心、關心和細心,激起漣漪效應,期盼下一個20年,可以聽見更多無聲的美好。
過去台灣叫做沒有手語友善環境,現在蒙恩開始做一個model,這個模式複製是說,任何企業要做都可以這樣做,因為手語已經被納入國家語言了,那在111學年度開始,在中小學學生可以選修手語,20年後這些孩子長大了,所以到時候所有的職場都有人可以用手語跟聾人溝通。

人生好滋味,無聲勝有聲。美律實業與您共譜台灣幸福進行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