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開麥拉

接近教師節的日子裡,除了感謝老師們的付出外,透過「教育開麥拉」一同看見電影世界裡的教育現場,從「SDGs目標4優質教育」出發,在藝術、音樂,跟相關教育議題上,感受人人皆享有公平、高品質,且能永續受教,終生學習的機會。9/19-10/7邀您每週一、三、五準時收聽!

Showing 1 to 9 of 9 (1 Pages)

09.教育開麥拉-救救菜英文

Corena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救救菜英文》是2012年寶萊塢喜劇影片,由印度籍女導演葛莉·辛德執導。故事講述一位印度婦女,因為不善於英語,遭受到種種的羞辱與歧視,不過卻因為一趟紐約行,讓莎希從一名傳統自卑的家庭主婦,逐漸蛻變成充滿自信、快樂的現代婦女,也令女兒和丈夫對她刮目相看,她救的不僅是她的菜英文,也讓她和家人間重新找回對彼此的尊重。

08.教育開麥拉-聽見歌 再唱

張堯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聽見歌 再唱

《聽見歌 再唱》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臺灣喜劇劇情片,由楊智麟執導。故事為真人實事改編,歷經12年籌備,講述的是成立於2008年的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其成立的故事與身兼合唱團指揮馬彼得的經歷。這是一部,關於教師、孩子以及整個村落,一同努力與成長的故事。也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族群文化,以及這個土地上的聲音,被發掘與找到的故事。

 

07.教育開麥拉-蒙娜麗莎的微笑

葉欣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一部2003年的美國勵志電影,由米克·紐維執導,片名不但是指達文西的油畫《蒙娜麗莎》,也是納京高一首歌的名字。電影以1950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一個任教於一間著名私立女子文理學院的美術史教授如何透過藝術啟發一班上流社會出身的學生去獨立思考,而學生也同樣改變了教授的一些價值觀。

06.教育開麥拉-街頭日記

Corena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街頭日記

《街頭日記》是一部2007年由李察·拉葛凡尼斯執導,根據1999年出版的教育勵志書籍《街頭日記》原著改編。許多年輕人不是不受教,而是環境迫使他們必須放棄受教權,甚至連學校都將他們分類管理,控制他們不要增添亂源,而菜鳥老師古薇爾被安排到學校成立的「種族融合實驗班」,以真心對待了解這些孩子後,自掏腰包購買書籍,並鼓勵孩子們寫下日記,用熱誠與細心將孩子們帶離黑暗的街頭。

05.教育開麥拉-放牛班的提琴手

張堯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放牛班的提琴手

電影描述年滿50歲的小提琴教師西蒙,如何以音樂安撫躁動的學童,並且帶領他們登上巴黎愛樂廳演出。本片創作契機源於法國巴黎愛樂廳的「Démos管弦樂教育計畫」,在貧困社區中,創設兒童管弦樂團,透過實作帶領8-12歲學童探索音樂。真實的生命寫照,展現了這些小人物面對貧窮、暴力,或被遺棄的無助感時,仍擁有追求理想與希望的信念,也找到人生中向上的目標。

04.教育開麥拉-魯冰花

葉欣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魯冰花

《魯冰花》是一部出品於1989年的台灣電影,導演是楊立國,編劇是吳念真,改編自鍾肇政的小說《魯冰花》。魯冰花本是黃色的小花,種於田裡或茶樹間,開花後被犁入泥土,肥沃土地,它象徵電影或原書中早夭的美術天才兒童,雖早夭,但啟示了人們的心。花名「魯冰花」來自羽扇豆的學名Lupinus,取其音就念成魯冰花,也恰好和台灣客家話與台語的「路邊花」一詞發音相近。象徵默默綻放卻難以被看見的寓意。

03.教育開麥拉-永不放棄

Corena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永不放棄

「人生如果還沒放晴,我們就誠心期待天明」,取材自真實事件的熱血電影《永不放棄》(Won’t Back Down),劇情描述一位弱勢單親媽媽跟女教師諾娜,為了彼此有語言障礙跟學習障礙的孩子,共同勇敢攜手發起行動,對抗僵化的官僚體制,爭取孩子該享有的教育權利!一個是毫無背景的單親媽媽,一個是教育系統下最基層的教師;兩人都很愛自己的小孩,都認為在教育上,他們不該被犧牲。

02.教育開麥拉-放牛班的春天

張堯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法國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執導,電影歌頌了教師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表達出音樂是傳達情感和感化的一種好方式,同時也揭示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內心的痛苦。《放牛班的春天》讓眾多的教育從業者,甚至為人父母者看到以“人”為本的方法,對於引導孩子正向成長的重大意義。

01.教育開麥拉-心中的小星星

葉欣

SDGs4項目標: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的第4項目標:「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心中的小星星

《心中的小星星》(Taare Zameen Par)是一部2007年的印度電影,由阿米爾·罕執導。描寫一位年約八、九歲並且患有學習障礙的可愛小男孩的電影,卻也是一部談及教育本質的電影。「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這是電影裡所傳達出來的核心信念,然而讓人讚嘆的是電影的手法並不刻意放入教育的氛圍,而著眼於人的關懷。

過去從9年的基本義務教育,到現今的12年國教
這對身在台灣的我們來說,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
因為直至現在,統計全球普及小學教育的指標中
仍約有一半學童,在城鄉差距的影響下,陷入失學的循環

教育的推動,其實並不容易!
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更是不簡單
讓我們看見了每位老師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他們都是一盞明燈,讓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
更是提供人們,在未來人生的正確指引

隨著「永續發展SDGs目標4優質教育」出發
看見電影世界裡的教育現場
聽見關於藝術、音樂,跟相關教育議題上的故事

9/19-10/7「教育開麥拉」特別節目
一同感受人人皆享有公平、高品質
且能永續受教,終生學習的機會!


每週一:藝術教育主題系列

心中的小星星 (2007).

當藝術教育遇上了學習障礙,會展現什麼樣的創作火花
「每一個天資獨特的孩子,都需要一個懂他的老師」
就像伊翔遇見了美術老師尼康,帶他克服讀寫障礙,在藝術的世界盡情飛翔

魯冰花 (1989)

還記得那一曲《魯冰花》嗎?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娃娃想媽媽
電影中的古阿明,因為遇見美術老師郭雲天,猶如遇見生命中的伯樂
然而,卻因為老師的離去病逝,最後成了默默綻放難以被看見的天才

蒙娜麗莎的微笑 (2003)

藝術教育可以打破兩性的不平等與傳統的家庭主婦觀念嗎?
在那個女權意識尚未完全抬頭的年代,一位新來的美術史老師
為她的女學生打開了獨立思考的腦袋,在藝術的世界裡找回自己


每週三:音樂教育主題系列

放牛班的春天(2004)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蘇格拉底
1949年的寄宿學校,因為教師馬修的到來,改變了原是放牛班的孩子們
從人性化的教育,跟發掘孩子的歌唱天賦開始,引導孩子走往正向成長

放牛班的提琴手 (2017)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說:「面對困境的唯一解藥,不是逃避,而是超越它。」
猶如原本年滿50且厭世的西蒙老師,在教導孩子拉小提琴的過程中
找回滿足與快樂,更帶著這群面對貧窮、暴力,或被遺棄的孩子們
重新在音樂的世界,找回擁有追求理想與希望的信念,站上屬於自己的舞台

聽見歌 再唱 (2021)

真實的故事背景,改編自馬彼得校長和原聲童聲合唱團
一部關於教師、孩子與整個村落,一起努力成長的故事
也是發掘自我認同、族群文化跟發現這片土地上的聲音


每週五:教育議題主題系列

永不放棄 (2012)

人生如果還沒放晴,我們就誠心期待天明
教育在人人面前應該平等,而不是因為身為弱勢而被漠視
於是一位單親媽媽與一位基層老師,奮力對抗整個僵化的大環境
為這麼一群需要被看見的孩子,爭取受教權益

街頭日記 (2007)

許多年輕人不是不受教,而是環境迫使他們必須放棄受教權
還好因為滿懷熱情的古薇爾老師,為這群「種族融合實驗班」帶來不一樣的光景
從真心對待、理解,用熱誠與細心,將孩子們帶離黑暗的街頭,走向光明

救救菜英文 (2012)

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因為語言的差異程度,而被歧視
儘管故事中的莎希,從不善於英語,到努力學習獲得自信、快樂
但在各種國籍、語言、性別、性向交流中,更重要的,是學習尊重與認同


9月19號到10月7號,每週一、三、五「教育開麥拉」教師節特別節目

跟著古典音樂台,在電影的世界,聽見SDGs永續發展目標4「優質教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