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古典音樂殿堂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是個老少咸宜,也是個對想要進入古典音樂中探索細節的聽友們一個入門卻又能夠逐級往上提升聆賞內容與難度的最佳節目。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吳家恆 / 劉岠渭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03-節奏模式(上)
50:33
491

音樂沒有和聲還可以存在,沒有節奏就不能說是音樂了。腦海裡浮現出一個旋律,其實那個旋律本身已經跟節奏合在一起了,節奏就是這麼自然的跟旋律結合在一起,而今天會用一些例子來凸顯節奏的重要性,幫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節奏。

節奏跟時間有關係,一個音階藉由時間長短的變化,就有節奏,有了節奏的要素,音階就變成一個旋律了。今天焦點放在節奏模式,雖然我們對節奏是很熟悉的,但以模式面貌出現,對很多人是很新奇的講法。節奏模式的源頭其實是來是古希臘的詩歌吟頌,朗誦詩歌時,充分的運用節奏的變化,達到特別的效果。一個作曲家在一首歌裡,會在節奏上做取捨,例如強化某些節奏,也因為他們被放在很重要的位子上,我們就能聽出作曲家主打的是什麼,例如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皇家煙火是一長一短的節奏模式;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胡桃鉗裡的阿拉伯舞曲,與韓德爾的皇家煙火節奏模式一樣,但韓德爾的音樂是很強壯、飽滿的,而柴可夫斯基的有種浪漫神祕感;與前面介紹的例子相反,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巴沙加亞舞曲屬於一短一長的節奏模式,低音主題有一個週期,以八個小節做一次循環,而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很喜愛一短一長的節奏模式,在它許多音樂作品裡可以聽到這種模式,他的德意志安魂曲第二段與第四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跟巴沙加亞舞曲的節奏一樣,但巴哈的例子聽久了比較有壓迫感,而布拉姆斯的則是微調了音樂,藉由壓縮與放大來改變音樂,聽起來比較生動;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格外喜歡用一長兩短的模式,他的作品-死與少女就屬於一長兩短的慢板節奏模式,而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第七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將慢板的一長兩短發揮的淋漓盡致,聽起來有點像送葬進行曲;另一個例子,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鋼琴奏名曲K.331雖然是一長兩短,但後面的兩個短聲是不均等的,它的節奏是混搭,跟平安夜的節奏模式是一樣的,差別在於旋律高低不同;法國作曲家佛瑞 (Gabriel Fauré, 1845-1924)創作的管絃樂組曲佩利亞斯與梅麗桑也是一長兩短的混搭,而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與佛瑞的西西里舞曲都給人穩定、祥和的感覺。

因此,若站在學習的角度去看待這些音樂,雖然講的是很細微的東西,但能幫助大家發揮出更強的專注力,去欣賞音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