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古典音樂殿堂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是個老少咸宜,也是個對想要進入古典音樂中探索細節的聽友們一個入門卻又能夠逐級往上提升聆賞內容與難度的最佳節目。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吳家恆 / 劉岠渭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06-甚麼是調性?
55:40
390

調性,透過音階表現在調性上。

在西洋音樂上,最常聽到調性的就是大調小調,不同的調性聽起來有不同的感覺,簡單的說,小調的音樂會有種哀傷的感覺,細膩、浪漫、親暱、曲折,跟大調相比,一般人比較喜歡聽小調的音樂;而大調聽起來比較寬廣,大方、磅礡、積極向前、快樂。然而,其實調性不是只有大調小調兩種,例如中世紀時,教會的音階所演奏、唱出來的音樂被稱為教會的調性,但在西洋古典音樂的範疇中,還是以大調小調為主。

韓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皇家煙火的小步舞曲一開始是小調的,到後面轉為大調,小調的音樂比較豐富,糾結在一起,轉到了大調則有種解放的感覺;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命運交響曲除了開頭很有名,再來就是第三樂章要進入第四樂章時,音樂不做結束直接進入第四樂章的那一段,這種直接進入銜接音樂術語是Attacca (義大利文,指黏在一起),讓聽眾感受到第三樂章的小調瞬間進入第四樂章大調的強烈,從壓抑瞬間進入到豁然開朗、被解放、進入自由世界的感覺。

貝多芬可以說音樂歷史上,作品是最有種積極向上的作曲家,他有許多音樂都是敘述著穿過黑暗迎向光明,他要讓人知道在光明來臨之前一定都是黑暗的,可以說這裡音樂的調性並不是技術上的安排,而是種理念。當然,也有大調進入小調的例子,由大調開放、寬闊轉入小調的糾結曲折,聽起來是很揪心的感覺,例如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非常漂亮的從大調進入小調再由小調進入大調,在某個點可以聽出尋找的感覺,這裡找那邊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定點後,在原地踏步了一下子,就進入了小調,經過了準備的過程,又進入了大調,甚至可以聽出它的嘆息,心情的轉折更高,五味雜陳。

在貝多芬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中也能聽到這樣的例子,貝多芬一生中寫過五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所有的鋼琴家都認為他的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都還有帶有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影子;可是貝多芬的第三號協奏曲,已經是很獨立、有很強烈的個性展現,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第一樂章開始,就可以聽到貝多芬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停的做調性的轉換,而且第一樂章開始的那段音樂,其實就是命運交響曲第四樂章一開始音樂的小調化;這兩段音樂非常像,只是一個在小調一個在大調,可以說貝多芬是用同樣的材料來寫音樂,只是一個在小調一個在大調。我們欣賞音樂,只要感覺到它的美,有聽出它的變化就好,辨別並不是那麼重要。   

我們聽音樂,音樂要告訴你什麼,就是音樂所讓你聽到的那些東西,第一個就是我們對音樂要有感覺,有感覺自然會掌握到音樂對你傾訴的力量,音樂訴說的不會是具體的,就像第一講的時候說的,音樂是種語言,但不是日常的語言,而是種情感的語言,是要讓你感受到情感,而不是語意,音樂絕對是誘發你回憶起自己故事的聲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