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古典音樂殿堂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是個老少咸宜,也是個對想要進入古典音樂中探索細節的聽友們一個入門卻又能夠逐級往上提升聆賞內容與難度的最佳節目。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吳家恆 / 劉岠渭
【邁入古典音樂殿堂】08-音樂是種情感語言
55:49
308

音樂是種情感語言,音符經過特殊的排列後,可以模仿出類似笑聲、哭泣或嘆息的感覺。   

特殊音型可能是比較陌生的概念,其實就是作曲家刻意的透過某些音型的感覺,來表達情感,也可以說是用聲音模仿,而模仿跟比喻又有程度上的差別,越直接的模仿它的效果越真實,可是藝術性就不那麼高;就算模仿固然有趣味性,但是考驗著作曲家的是讓觀眾聽出「好像在模仿什麼」,但終究感動觀眾的是音樂本身,而不是讓聽眾知道它在模仿什麼,用樂器模仿各種動物、情況的聲音,雖然維妙維肖,卻讓我們喜歡這首音樂的原因是「模仿的真像」,而不是「這首音樂真感人」。   

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安魂曲裡的哭泣是悲傷的音樂,從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強烈的壓迫感,是一首用嘆息音形與合唱完美結合的例子;比莫札特還早期的作曲家葛路克,他是介於巴洛克跟古典之間的歌劇作家,歌劇的發展在他手裡起了改革變化,由於巴洛克時期俏麗、華美的聲響已經走了太偏、太過度,所以葛路克認為音樂要回歸單純的感動,他的一部歌劇-帕里德與艾萊娜的詠嘆調,成功的以哭泣的音型,作為這首的基礎,襯托出這首感人的詠嘆調。   

莫札特第十八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這首曲子有一個主題,後面不停的作變奏,除了讓人聯想到兩短一長的節奏形態,也能感受到種落淚、嘆息的感覺,只要從這當中發現,就能知道莫札特是多麼細膩的人,他的心境充分的展現在這樣的音樂上,所以當在列舉嘆息音形時,會不斷的提到莫札特,而不會提及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海頓 (Joseph Haydn, 1732-1809)。   

呈現性格,變奏也是非常好的例子,作曲家設計一個主題就像媽媽,變奏就是他生的一群孩子,每個孩子都像媽媽卻又不同,這個不同來自於個性的不一樣,而變奏能呈現出主題不同的樣貌。西方古典音樂史上,特別的音組合在一起後,容易與某些情緒連結在一起,喜悅、嘆息的音形會讓我們產生聯想,但在特殊音形聯想的背後,能夠這麼美妙的把音樂展現出來,這是種只能意會的藝術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