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福爾摩莎音樂故事

2018年的起頭,就帶你聽故事遊臺灣吧!這次我們從音樂出發,聽土地的歌聲,認識臺灣音樂與人文歷史特色。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1
張堯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 白牡丹、農村曲、望你早歸
17:12
45

 

1936 白牡丹

「白牡丹」是日據時代「勝利唱片」公司的雙陳(陳達儒、陳秋霖)合作的成名曲。

「白牡丹」發表於1936年,當年陳達儒,以十九歲之姿寫下「白牡丹」一曲,將少女嬌、羞、癡、貞比喻為純潔自重的白牡丹,深刻而不嬌情,手法之純,韻味之菁。曲的部分,在擋陳秋霖的巧妙安排下,將歌仔戲「哭仔調」中哀怨悲戚的部份摘除,而以小音階作鋪陳,配以含蓄文雅的歌詞,使得「白牡丹」脫離苦調的悲傷,反而給聆聽者「笑文文」的感覺。

 

1937 農村曲

農村曲發表於1937年,由陳達儒作詞,蘇桐作曲,「日東唱片」發行,由女歌星「青春美」首唱。

「農村曲」有草地人的日記之稱,詞分三段,「透早就出門」、「炎天赤日頭」、「日頭若落山」正是早晨、中午、黃昏的生活日記。

陳達儒說,他為了寫這首歌詞,親自到農地體會做好幾天的「做田人」,因此「農村曲」雖然是以創作流行歌曲的方式出現,但是它已被公認是代表農民心聲的民謠。

 

 

1946 望你早歸

在二戰末期,日本大量征召台灣子弟到南洋打仗。這些台灣子弟出生入死,許多人都未能歸來,這首歌充分說明了在故鄉等待的親人,心中的盼望與分離的悲苦。使得這首曲子哀怨且牽動人心。

二次大戰以後,老百姓正從廢墟中重新建立家園,這時的唱片製作尚無法恢復,閩南語流行歌曲是藉著廣播的力量而風行的,像《望你早歸》表達了因參戰流落海外的台籍日本兵期待返鄉,和家中殷勤盼望的婦女的心情。這首歌曲創作於1947年,是作曲家楊三郎與“鼓王”那卡諾搭檔的處女作。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1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