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福爾摩莎音樂故事

2018年的起頭,就帶你聽故事遊臺灣吧!這次我們從音樂出發,聽土地的歌聲,認識臺灣音樂與人文歷史特色。

Showing 1 to 15 of 15 (1 Pages)

台灣茶葉之父 李春生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張堯

李春生(1838年1月12日-1924年10月5日),臺灣商人,基督徒,本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1868年移民到臺北大稻埕經商。他是清末的知名買辦,也從事進出口貿易。李春生是當時臺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徒,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2018年為李春生180年冥誕)

他也是一位思想家、作家,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基督教教義,力圖駁斥達爾文、赫胥黎的天演說。後世也視他為台灣第一位哲學家。

 

出身與社會背景

一百多年前的臺灣首富李春生,是一個哲學家。但他不是一個只坐在書齋內玄想冥思的哲學家,而是一個兼具理想和實踐的行動者。
他出生於廈門,五歲時廈門因為南京條約開放外國通商,那裡很快湧入大量的洋行及傳教士。
15歲時隨父親一同受洗為基督教長老教會信徒,從此信仰耶穌基督,影響一生至為深遠。
18歲展開壯遊,走遍上海、香港、寧波、福州、潮州、打狗及安平等沿海城鎮,對於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的變局,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
20歲開始擔任廈門怡和洋行掌櫃,負責廈門地區茶葉買賣,很早就展現在經商方面的卓越才能。

後來李春生因緣際會認識英商杜德(John Dodd,1838-1907),適逢臺灣港口開放通商,他輾轉來到臺灣,受聘為寶順洋行買辦,協助杜德發展臺灣茶的外銷事業。沒想到因為李春生的關係,臺灣茶產量大增,成功外銷英美,開啟臺北城經濟發展的輝煌一頁。

李春生與板橋地主林維源並列當時首富,他熱衷獻身公益,捐款向來毫不手軟。現在大稻埕仍有李春生紀念教堂,紀念他對基督長老教會的支持與地方上的重要貢獻。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1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 雨夜花、河邊春夢

張堯

  

1934 雨夜花

「雨夜花落知多少?」雨夜花這一首台語老歌,所經歷過滄桑,實在是最具有故事性的。1931年,彰化人黃周以筆名「醒民」,在有「台灣人的喉舌」之稱的「台灣新民報」發表一篇文章:「整理歌謠的一個建議」,提及他每見台灣孩童如鸚鵡在唱日本兒歌,引以為憂。

黃周的呼籲,除了促使全台有志者響應「歌謠徵集(記錄民間歌謠)」外,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幾位作家也想力挽狂瀾,讓「台灣囝仔唱自己的歌」,作家廖漢臣就寫了一首「春天」:「春天到,百花開,紅薔薇,白茉莉,這平幾叢,彼平幾枝,開得真齊,真正美。」鄧雨賢將這首「童謠」變成了「兒歌」,所寫的歌譜正是今日大家傳唱的「雨夜花」旋律。

「雨夜花」曾經是首兒歌,後來鄧雨賢採譜整理,周添旺填詞才變成情歌。一九三三年,周添旺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改填了今日大家所耳熟能詳的「雨夜花」,歌中所寫的是一位鄉下純情少女,愛上城裡的花花大少,不幸慘遭遺棄,而沈淪在黑暗的角落裡,如同凋零殘敗的花朵,在雨夜中獨自顫抖。「雨夜花」來自一個真實的愛情悲劇,同時也暗喻著台灣人遭日本人壓迫的心境,雖為大調的歌曲,但旋律婉約優美,簡單的音程變化,訴盡內心苦楚,微妙之處,令人拍案叫絕!

 

1935 河邊春夢

根據書上說法,1935年由周添旺作詞,黎明作曲的河邊春夢,原為黎明(楊樹木)所作,他在二次大戰時被日本人抓去作軍夫戰死南洋,周添旺將該曲重新填詞,成了現在的版本。

雖然,一百年前淡水河船帆點點、燈火通明的繁華早已不在,但文人雅士在此尋獲的靈感、創作的作品,卻為淡水河的歷史流下幾許模糊而片段的記錄。周添旺漫遊淡水河畔,望見了一個孤單身影,呆坐在河邊不發一語。不必多問,周添旺心裡也明白,這又是一個爭取婚姻自由失敗而喪志的青年,感慨之餘,就寫下了這首河邊春夢。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1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 白牡丹、農村曲、望你早歸

張堯

 

1936 白牡丹

「白牡丹」是日據時代「勝利唱片」公司的雙陳(陳達儒、陳秋霖)合作的成名曲。

「白牡丹」發表於1936年,當年陳達儒,以十九歲之姿寫下「白牡丹」一曲,將少女嬌、羞、癡、貞比喻為純潔自重的白牡丹,深刻而不嬌情,手法之純,韻味之菁。曲的部分,在擋陳秋霖的巧妙安排下,將歌仔戲「哭仔調」中哀怨悲戚的部份摘除,而以小音階作鋪陳,配以含蓄文雅的歌詞,使得「白牡丹」脫離苦調的悲傷,反而給聆聽者「笑文文」的感覺。

 

1937 農村曲

農村曲發表於1937年,由陳達儒作詞,蘇桐作曲,「日東唱片」發行,由女歌星「青春美」首唱。

「農村曲」有草地人的日記之稱,詞分三段,「透早就出門」、「炎天赤日頭」、「日頭若落山」正是早晨、中午、黃昏的生活日記。

陳達儒說,他為了寫這首歌詞,親自到農地體會做好幾天的「做田人」,因此「農村曲」雖然是以創作流行歌曲的方式出現,但是它已被公認是代表農民心聲的民謠。

 

 

1946 望你早歸

在二戰末期,日本大量征召台灣子弟到南洋打仗。這些台灣子弟出生入死,許多人都未能歸來,這首歌充分說明了在故鄉等待的親人,心中的盼望與分離的悲苦。使得這首曲子哀怨且牽動人心。

二次大戰以後,老百姓正從廢墟中重新建立家園,這時的唱片製作尚無法恢復,閩南語流行歌曲是藉著廣播的力量而風行的,像《望你早歸》表達了因參戰流落海外的台籍日本兵期待返鄉,和家中殷勤盼望的婦女的心情。這首歌曲創作於1947年,是作曲家楊三郎與“鼓王”那卡諾搭檔的處女作。

 

♪ 多重身分所造就的李春生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1
♪ 日治時期的台灣歌謠 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蕭泰然 | 77歲的音樂人生

葉欣

出身與音樂啟蒙

1938年出生於高雄鳳山的長老教會家庭。父親蕭瑞安為留日齒科醫師,同時也是長老教會長老。母親蕭林雪是早期留日鋼琴家。因此,蕭泰然自幼就優優遊沉浸在教會音樂及西洋古典音樂環境中,五歲時由母親啟蒙彈琴,七歲即公開演奏。

1959年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專修科(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前身),主修鋼琴演奏。

1959年,甫自法國學成回臺的音樂家許常惠,擔任蕭泰然班上的導師,發現他擁有極高音樂天份,收他為私人作曲弟子,領他進入作曲世界。雖然蕭泰然是初習作曲的學生,但卻沒有被正滿懷熱血推動新音樂的許常惠影響,蕭泰然這時期的作品反而多是平易近人、淺顯易懂的宗教音樂及兒童合唱曲,屬於創作萌芽期。從此,蕭泰然慢慢地將學習重心從鋼琴拓展到作曲範疇。

1965年赴日本武藏野音樂大學鍵盤專攻科深造,師事鋼琴教授中根伸也;同時和聲學教授藤本秀夫相當賞識他,私下免費傳授蕭泰然作曲技法,為他的創作生涯譜出序奏。

1967年返臺,蕭泰然開始長達十年的教學、演出和作品發表。

 

蕭泰然被迫離鄉

因妻子經商遭到惡意倒債,家庭經濟突然陷入空前困境,蕭泰然只好投靠在美國的妹妹,移民美國。

「要離開臺灣的時候,感覺很不得志,不得不離開......會感覺到,我們為什麼會來到這個地方......不能在臺灣......」回憶起過去那段日子,蕭泰然這麼說。

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被認為鼓動民主運動,1980年國民黨政府將蕭泰然列入「黑名單」,十幾年都回不了臺灣。

在美國的這十八年,是蕭泰然的黃金創作歲月,他除了整理大量的臺灣歌謠,如「望春風」、「臺灣調」、「思想起-恆春古調」等,還加以重新改編;同時也創作臺語歌謠和懷鄉歌曲,如「出外人」、「嘸通嫌臺灣」、「遊子回鄉」。

 

蕭泰然回家鄉-

走過風風雨雨和瀕臨死亡的幽谷,1995年黑名單解除,「出外人」蕭泰然終於回到最心心念念的臺灣了。1995年返臺定居,於世界各地發表多樣作品。他竭盡畢生精力寫出故鄉的歌、土地的故事,其輝煌的音樂成就,使他獲致斐然的國際聲望,獲獎無數。

縱使身體狀況欠佳,有了故鄉人情與家鄉美味的滋潤,蕭泰然繼續創作包括《臺灣魂》、《白鷺鷥組曲》和《玉山頌》等曲子,一路走來,臺灣就是蕭泰然創作的主旋律。

2011年獲得第22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特別貢獻獎」。

晚年蕭泰然與癌症病魔奮鬥,他說:「金銀我攏無,只有將我所有的給您──就是我的音樂!」

2015年,因肺癌病逝洛杉磯家中。

 

♪ 77歲的音樂人生
♪ 用音樂讓世界認識台灣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1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蕭泰然 | 用音樂讓世界認識台灣

葉欣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

蕭泰然的音樂多介紹台灣歷史 、台灣人的歷盡滄桑而奮發鼓舞的精神。他的一生顛沛流離,連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都被政府阻擋,成為台灣的「出外人」。蕭泰然用盡一生,譜寫對台灣無盡的愛,無論身在何處,家,永遠都在心裡,蕭泰然把「台灣的愛」畫作音符,響徹於國際樂壇,讓世界都聽到「台灣的聲音」。

重要作品

「福爾摩莎交響曲」、雙鋼琴「幻想圓舞曲」、「永遠是故鄉」、「台灣魂」、「新台灣頌」、神劇「耶穌基督」、小提琴曲「夢幻的恆春小調」、「戀 歌」、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鋼琴三重奏「福爾摩沙」、音樂史詩「1947序曲」、「毋通嫌台灣」與「上美的花」等。

 

♪ 77歲的音樂人生
♪ 用音樂讓世界認識台灣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1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蕭泰然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I

葉欣

1994年《1947序曲》

1993年,林宗義醫師(二二八受難者林茂生之子)期許蕭泰然能為1995年(甲午戰爭一百年)寫一首有關台灣歷史的曲子,而蕭泰然選擇了二二八這個主題,構思創作《1947序曲》。

1947年以來,台灣言論受箝制,二二八事件的談論更是百般禁忌,即使藝術創作亦要小心翼翼,否則動輒約談、禁演,甚至羅織入獄、判刑監禁。四十年後的1987年,終於解嚴了,但數十年的白色恐怖仍深植於人民胸中。年長的藝術家心中的顧忌仍未鬆綁,年輕一輩的對當年的悲劇一知半解,也未能有深刻體會。

《1947序曲》全曲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管弦樂演奏,描述1947年在台灣發生的二二八事件,音樂並無細部的描繪,而是賦予一種抽象的氛圍,一開始是令人震撼的破題,令人似乎感受到「風雨欲來」的緊張和槍彈四射的恐怖氣氛,接著沉穩下來的音樂,象徵著不安、無奈、哀愁與沉痛;音樂不間斷地連接到第二部分,由兩大段合唱組成,中間穿插第一部分的管弦樂段落作為呼應。

 

♪ 77歲的音樂人生
♪ 用音樂讓世界認識台灣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1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蕭泰然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II

葉欣

C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53

這首鋼琴協奏曲是以傳統的三個樂章所構成,中庸的快板、行板,及富有活力的快板。

第一樂章是急板的奏嗚曲形式,一開始便一反蕭氏以前作風,以堅定而富於生命力的節奏,由定音鼓奏出凱歌式進行曲,
鋼琴亦隨之加入行列,不尋常的東西方樂思並肩而行,展開了華麗的提示部。

第二樂章由木管,清涼而緩慢地奏出對家鄉的思念,在序句之後,鋼琴重複著那令人感傷的旋律。

華麗的裝飾句,引發出雄偉的第三樂章
鋼琴家以非凡的技巧與才能,配合管弦隊部分的對位,表現出新浪漫派的精髓,有鮮明的凸顯,尤其作者插入一段現代音樂的手法,
與第一樂章也有一小段現代作曲法,互相呼應。又最後的高潮,在鋼琴上也採用了與第一樂章相同的展技曲手法,使聽眾在全曲中獲致一脈相連的完整性。

 

♪ 77歲的音樂人生
♪ 用音樂讓世界認識台灣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1
♪ 蕭泰然的重要作品PART 2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傳統的音樂文化 | 原住民與客家傳統音樂

EMMA

原住民傳統音樂

台灣原住民的音樂以歌謠為主,樂器的形制比較簡單。

原住民所使用的樂器,大多是從大自然取材,竹、木、銅成為製作樂器的主要材料,原住民的樂器,除了娛樂、歌舞伴奏之外,有時也用來傳達某種訊息,像是戰鬥狩獵的信號、思念故去的親友,或是傳達愛慕之意等等,不管悲傷或高興,透過這些樂器的聲音,表現了原住民文化特色,現存常見、獨具特色的原住民樂器,包括口簧琴、鼻笛、弓琴、木杵等等。

 

客家民族傳統音樂

漢人客家民族由中原地區遷徙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由北至南,不停地吸收與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並保存自己原有的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曲種,即稱之為「客家八音」。客家八音原是明末清初從大陸移民而來的客家民間小樂隊,其原始的演奏形式是純然的「吹打」樂,亦即只有「吹」(吹管樂器)和「打」(鑼鼓)兩類的樂器而已。八音隨著客族的第四期遷移,也到了台灣,分佈中壢、新屋、楊梅、龍潭、富岡、關西、新埔、竹東、芎林、北埔、頭份、苗栗等地方。被人稱為「八音班」或「鑼鼓班」,廣泛流傳於民間,舉凡婚喪喜慶或迎神廟會,免不了吹打一番。

 

♪ 原住民與客家傳統音樂
♪ 原住民飲食
♪ 客家飲食
♪ 客家飲食文化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 | 原住民飲食

EMMA

山海原住民 飲食文化各不同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灣原住民族長期以來,隨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孕育出各自所屬的飲食文化,在部落亟欲發展在地觀光休閒產業的同時,飲食文化成為宣傳的重點。

過去台灣原住民傳統料理方式只有四種,即生食、水煮、燻烤、醃漬,但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在地休閒觀光產業,相對也帶動部落美食變化出炒、炸、燴、蒸、焗等創新方式,讓漢民族有機會更了解原住民的飲食生活習性。

 

♪ 原住民與客家傳統音樂
♪ 原住民飲食
♪ 客家飲食
♪ 客家飲食文化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 | 客家飲食

EMMA

客家人勤儉奮鬥吃飽不吃巧

由於早年客家人為了克服生態環境的不足,勤儉奮鬥才得以生存,對飲食方面主要以當地所產之蔬菜與肉品調配運用。由於體力勞動大,對於鹽分的需求也相對較多,客家菜也相對較鹹。

鹹食主要菜譜為鹹菜,以及用米酒糟加鹽醃製的酒糟。春夏季節,餐桌上都以鹹菜或酒糟下飯。到了夏收時節,則以芋荷為主菜,秋冬以蘿蔔乾為主。另一個特色則為各類的醃製食物,這些食物除了可以直接取用,也可以與其他食物搭配,調理出別具特色的菜餚。

 

♪ 原住民與客家傳統音樂
♪ 原住民飲食
♪ 客家飲食
♪ 客家飲食文化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台灣傳統的飲食文化 | 客家飲食文化面

EMMA

客家菜餚文化

客家人刻苦勤儉的鮮明特性,充分表現在客家經典菜餚「四炆四炒」 中 。

「四炆四炒」包括豬肚酸菜湯、客家爌肉、排骨炆菜湯、肥湯炆筍干;客家炒肉、薑絲炒大腸、豬血炒韭菜,豬肺鳳梨炒木耳(鹹酸甜),一頭豬裡裡外外連血都用上了 。

 

醃漬文化

因應客家族群在遷徙過程中方便攜帶及保存食物,也反映了客家族群的儉約的生活型態,也兼具鹽分補給的功能。

 

粄之米食文化

以糯米為主,糯米較具飽足感。除了歲時節日吃粄之外,也是婦女為外出勞動的家人所準備的最佳點心。

 

客家擂茶

中國最早的飲茶方式為「茗粥」與「擂茶」。擂茶起源於中原地區,以蔥、薑、鹽及香藥入茶,至北宋開始,品嘗茶原味的風氣興起,被茶芽沖泡法所取代。只剩客家人及西南少數民族仍傳承。

 

客家椪風茶

主要生產於新竹北埔、峨眉和苗栗一帶,因天然環境水氣充足,茶葉品質特殊。經浮塵子吸食後長成的茶葉嫩芽,重發酵製成高級白毫烏龍茶,有「椪風茶」「番庄烏龍」「東方美人茶」等名稱。

 

♪ 原住民與客家傳統音樂
♪ 原住民飲食
♪ 客家飲食
♪ 客家飲食文化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用音樂旅行環台 | 東部地區

Corena

花蓮
大自然特別眷顧的地方,臺灣最美麗的驚嘆號!

花蓮古稱奇萊,又因花蓮溪東注於海,其水與海濤激流迂迴澎湃,而稱為洄瀾,後人諧其音稱為花蓮。擁有許多世界級的山水美景,西元1590年,葡萄牙人航經臺灣東岸,看見壯麗的山川美景呈現於眼前,不禁驚呼「FORMOSA福爾摩沙」,從此,花蓮的壯闊景緻便成為臺灣的代表。

雨,花蓮》By Matthew Lien (馬修連恩)
花蓮,馬修最熱愛的地方之ㄧ,對於花蓮的好山好水,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環境相當喜愛。創作"雨.花蓮"一曲也是如此的感受有感而發。

 



臺東
臺灣的「後花園」、「最後一塊淨土」。

臺東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無論是海岸、高山、森林、溪谷,都保持著自然完整的風貌,並孕育了多樣的動植物種類,處處都是天然美景。臺東各鄉鎮的物產豐饒,遠近馳名的縱谷好米、金針花、洛神花、臺東釋迦;漁產亦十分興盛,旗魚、柴魚片都是極富盛名的當地特產品。

臺東調
描述恆春人到臺東求職謀生,開拓前程的故事。「來去台東,花蓮港,路頭生疏啊喂,不識人,希望阿娘來疼痛,疼痛阿哥喂,出外人。」「台東調」是恆春民謠,咸認早年恆春人往台東移民時,所「寫」東部開拓史哼唱的歌謠。「青蚵嫂」一曲亦是台東調的代表歌曲。

 


綠島
舊名雞心嶼、青仔嶼與火燒島等。

現今世界上已知最巨大且年紀最老的活珊瑚群體,聳立在綠島南寮灣水深18公尺海底,俗稱「大香菇頭」或「鋼盔」,是顆巨大的團塊微孔珊瑚群體,高約10公尺,圍寬31公尺。

朝日溫泉位於綠島東南的帆船鼻一帶,由海底湧出的硫磺礦泉,是海水滲入岩層,經地熱加溫,受到高壓湧出所形成的天然湧泉。

綠島小夜曲
是一首創作於臺灣的華語歌曲,也是第一首在台灣正式灌製成唱片的華語創作歌曲。綠島不是指從前關押政治犯的原名「火燒島」的綠島,而是指臺灣島。此曲在被填上粵語後,改稱「友誼之光」,成為電影監獄風雲的主題曲。

 

♪ 東部地區
♪ 北部地區
♪ 西南部地區
♪ 南部地區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用音樂旅行環台 | 北部地區

Corena

宜蘭
樂活宜蘭.幸福城市

位處臺灣東北角的宜蘭縣,囿於三面背山、一面向海特殊地形,孕育獨特文化與人情味,呈現以三生共構的世外桃源。自然環境的生態旅遊、養生的冷溫泉、豐沛的海洋遊憩資源,油綠的田園、悠閒漫活的生活,這就是水、綠、淨的宜蘭。

丟丟銅仔
「丟丟銅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其產生源由和起源地,眾說紛紜,光是歌名的意思爭議,就發生過多次的論戰,但始終仍無肯定的答案,有人說「丟丟銅仔」是昔日丟擲銅錢的遊戲,由於玩這種「丟銅錢仔」的遊戲,那種把手抽動開來的特殊感覺,及銅錢落地時,鏗然有聲,叮噹作響的音律,產生了「丟丟銅仔」。也有人認為其記載宜蘭地區人民,在吳沙的帶領下,開發蘭陽地區,發展交通,開發鐵道,「火車過山洞」山洞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人們內心的喜悅轉變口中哼出的宜蘭調成演變而成。

 

基隆

基隆位於臺灣北部,三面環山,僅北面一處有少量平原迎向大海,即為深水谷灣之基隆港。 港灣深入市區,水面寬闊,集商港、軍港、漁港於一身,為進入北臺灣門戶。數百年來,基隆出入過無數異國船隻,帶來了多元的文化與新知,是臺灣與國際交流的港口,更是臺灣歷史上重要的文化港都!

天黑黑
〈天黑黑〉是一首自然歌謠。原是一種順口溜的童謠唸詞,內容詼諧有趣,鄉土色調極濃。歌詞中述說著阿公阿媽為了泥鰍要煮鹹還是煮淡而吵的不可開交,甚至打破鍋鼎,這表達了農民豐富的想像力和樂觀逗趣的個性。

 

臺北

臺北是個充滿著對比的城市,有現代與傳統相互包容,結合了無比活力與親切笑容。每個所到之處,多樣的文化特質都充沛鼓動著。幾分鐘的車程,就能也能在自然山林環繞下,浸醞於柔潤的溫泉中。

淡水暮色
 50年代的台灣正是大量翻唱日本歌的時代,因此這首創作歌曲的誕生十分難能可貴。葉俊麟與洪一峰的合作不僅為當時的流行樂壇注入新力,也重新帶動本土歌曲創作的風氣。這首歌的創作緣起,是葉俊麟跟著電影的外景隊在淡水渡船頭附近拍片,近黃昏時有許多漁船準備回航,渡船頭上擠滿迎接親人的婦女和小孩,他瞧見身後的房舍內有個煙花女子探出頭來低聲吟唱著歌曲,自己卻每天沒親沒故地飄零,因而靈感泉湧寫起曲子。

 

♪ 東部地區
♪ 北部地區
♪ 西南部地區
♪ 南部地區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用音樂旅行環台 | 西南部地區

Corena

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是位於台灣西南部的平原,也是台灣最大的平原,其範圍包括雲嘉南及高屏的二都一市三縣,總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

嘉南平原東邊的山區是阿里山山脈,山麓丘陵經曾文溪切斷,分成北邊的嘉義丘陵,及南邊的新化丘陵。

嘉南平原特色是少雨(夏雨冬乾)、日照長,早期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土地生產力僅北宜、中彰之一半[2],沿海地區更有鹽分高的問題。直到1930年嘉南大圳完工起大幅改善供水系統,始得「穀倉」之美稱。其後政府投注多年水力建設,今臺南市一地即建有七處水庫,水資源豐富。

另外由於氣候因素,故有其他地理區少見的甘蔗、鹽田。尤其甘蔗是昔日台灣外銷的主力,配合昔日兼辦客運的糖業鐵路,構成平原鄉村的特色。

《牛犁歌》
由許丙丁填詞的牛犁歌,是描述一對協力打拼的青年男女一起下田耕作的情景,為了好的收成,雖然在夏天時揮汗如雨,但也不因此感到辛苦,所描述的就是這種辛勤播種,歡呼收割的景象,也是正是樂天知命的農業社會生活。

《六月茉莉》
這首曲子原本是福建濱海地區的民謠,民末清初隨著大批移民來到台灣,由於旋律柔美、意境典雅,而深得人們的喜愛。今日我們習慣傳唱的歌詞,是台南市文人「許丙丁」於日據時代所填,以六月盛開的茉莉來比喻錦繡年華的少女,卻無人賞識,而落得孤芳自賞的寂寞心情,細緻而微妙地透露出少女的思春心情。

 

嘉義

嘉義縣倚山面海,是臺灣所有縣市中,唯一擁有三大國家風景區的縣份: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及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坐擁山色、平原、海景等不同的壯麗與遼闊。

 

台南

臺南市是臺灣的發祥地,是全臺歷史最悠久的都市。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在臺南開府設治,屯墾拓殖,勵精圖治,當時中國居民移居來臺者紛至沓來,商船雲集,市內商店櫛比,臺南都會之規模至是奠定。惟鄭王英年早歿,子經繼起,設聖廟、創學校,銳意經營,民生利賴。

至1683年,清國平臺,在臺南設臺灣府,為全臺首府。1885年,臺灣建省,遂改臺灣府為臺南府,是為臺南得名之緣由。直至十九世紀末期,臺南一直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之重心,由於這層歷史淵源,故臺南市古蹟名勝特多,佔有臺灣最悠久歷史及文化發展地位,稱為文化古都,聞名全臺,實有其緣由也。

安平追想曲》
臺灣知名填詞人陳達儒與作曲家許石1951年所作的一首台語歌曲。該曲描述的是一個清代臺南安平港買辦商人的女兒,與一位負心的荷蘭醫師生下一個金髮女郎,而金髮女郎又一如母親,陷入愛人的背叛。除了描述金小姐的感情世界外,歌詞也描述著安平的地方民情。

 

♪ 東部地區
♪ 北部地區
♪ 西南部地區
♪ 南部地區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用音樂旅行環台 | 南部地區

Corena

 

屏東

屏東縣是臺灣最南端的縣,輪廓狹長,依山傍海,東臨太平洋,西向臺灣海峽,南面巴士海峽,地處熱帶,四季如春,風光明媚,椰影婆娑,充滿南國風味,有「臺灣南洋」之稱,是國內不可多得的觀光聖地。

思想起
恆春民謠「思想起」,又名「思想枝」或者「思雙居」,屬於自然歌謠,演唱者可以自己配詞,所以每個人唱的歌詞都不盡相同。原是農人在山間或田園工作時哼唱的歌謠。許常惠先生在做民間音樂採集時,找到擅長編唱思想起曲調的陳達老先生,來錄製這首歌,於是陳達與月琴,遂成為我們對「思想起」這首歌的印象。

草螟弄雞公
草螟仔,就是我們所稱的「蚱蜢」,牠雙腿頗具彈力,蹦跳自如,動作靈敏,在此歌中是用來比喻年輕的少女,而「雞公」則是形容動作有些笨拙卻愛鬥小蚱蜢的老翁,這和另外一首「桃花過渡」都是屬於台灣民謠中很傳統的富有農村氣息,又逗趣的調戲情歌,是借用公雞和炸蜢相鬥的情形比喻一個老人在戲弄少女。

 

♪ 東部地區
♪ 北部地區
♪ 西南部地區
♪ 南部地區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從台灣到新世界
不能忘的...是家鄉的土地
蕭泰然用音樂寫下思念的日記

跨過黑水溝跟清代、日治兩個時期
從廈門到台北大稻埕
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用"文字"記錄生命中的信仰與軌跡

小小島嶼,有短短400年歷史
卻涵養長長藝術篇章與樂音
 

本次專輯,我們先從台灣多元的民族特色開始,介紹台灣原住民與客家的音樂文化生活,再由台灣地方民謠,展現小小島嶼的多元人文,像用耳朵環島,認識台灣。
1月1號是臺灣拉赫曼尼諾夫-蕭泰然老師80歲冥誕,透過老師的音樂與成長故事,看見充滿台灣氣息的音樂創作與魅力。緊接著1月12號是李春生180歲冥誕,讓我們帶您從李春生對臺灣的貢獻,來認識你所不知道的臺灣。

 


 

●日出印象-原住民與客家文化音樂故事
●梵谷向日葵-音樂旅行環島認識台灣
●莫內的午後-李春生180歲冥誕與日治時代創作歌謠
●舞蹈馬諦斯-蕭泰然80歲冥誕

 

2018一月節目特輯 1月2號到26號

美麗之島「福爾摩沙音樂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