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大師
是誰在音符與影像間,施了魔法,帶你一同"聲"入奇境!
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 1952-2023)
節目部戰爭、疾病、苦難,若是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倒數計,你想為這世界留下什麼?「藝術千秋,人生朝露。」2023年,日本傳奇音樂巨匠—「坂本龍一」,在最後一場只有他與鋼琴的音樂會後,與世界謝幕。
1952年,出生日本東京的坂本龍一,3歲開始學習鋼琴、古典音樂,從小就展現極高的音樂創作天賦,年少時期,特別喜愛作曲家德布西。在東京藝術大學,攻讀音樂與文學,大量接觸世界音樂。而與音樂家友人組成的YMO樂團,是他音樂生涯的轉捩點,在1980年代開啟日本電子音樂先驅,影響國際及日本流行文化。
1982年,坂本龍一演出日本國寶級導演大島渚電影《俘虜》並首次擔任電影配樂,讓他走向音樂事業一大高峰,並奠定大師地位。歷經911事件後,他更把自己的人生、音樂跟對反核、反戰、環保的社會人文關懷,投身其中。在千帆過盡後,以琴音留下「一百年後,人們還會聽的音樂,就是我想做的音樂。」
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 1953-)
節目部大膽、冒險、奇異,還富有一顆拯救蒼生,且正義的善良之心!在「丹尼‧葉夫曼」的配樂世界,每部電影主角幾乎都有著這些特質,他們也來自超現實的想像,以自身擁有的超能力,試圖解救身陷於水火的人們,甚至是大螢幕前的我們。
1953年,出生自美國洛杉磯的「丹尼‧葉夫曼」,從小喜歡電影,特別是科幻、奇幻、恐怖類型作品,但到了高中,才對音樂產生興趣,1970年代末期,他以玩樂起家,組成一支新浪潮樂團。然而,奠定他如此獨特配樂風格,跟走進大量電影音樂創作旅程,是在1985年,與自己的樂團粉絲,電影導演—提姆‧波頓相遇後開始。
時而是來自黑夜裡的英雄,又或是迷人、可愛,看似反派的電影角色,也許他們都是風格鮮明、多變且有點奇怪的「丹尼‧葉夫曼」,試圖在這世界的格格不入,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樂音,並隨著劇情,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與你我分享,彼此最恰如其分的心境、共鳴。
亞倫.曼肯(Alan Menken, 1949-)
節目部你相信,聲音可以放大螢幕,音樂能追尋夢想嗎?就像踏入迪士尼的電影動畫世界,所有傳說、故事,都能和你一起作夢!而他的音樂,更驅動整個童話王國,夢想成真的可能!這位音樂劇文藝復興大師—「亞倫‧曼肯」,可說是九零年代,打造迪士尼奇蹟的靈魂人物!
儘管家族成員世代皆是牙醫,但對一個從小就生長在喜愛百老匯音樂家庭且又展現音樂天賦的「亞倫‧曼肯」來說,音樂—才是他的心之所向!從紐約大學醫學院,轉為音樂學位畢業,之後便進入音樂劇場工作室工作。偶然機緣下,與劇作家—霍華德‧愛許曼的相遇、合作,兩人開創並共譜出迪士尼動畫史上,第二段精彩的黃金樂章。
將每段樂音,精細地雕琢於最合適的劇情及角色上,「亞倫‧曼肯」在音符中不斷尋找寶藏,期待從音樂創作,帶給自己和人們,更多的新發現!他的想像力,不僅鑄造了迪士尼這座奇幻城堡,也與我們在記憶、生活跟生命的藍圖裡,勇敢實踐夢想。
范吉利斯(Vangelis, 1943-2022)
節目部當人們還在想像宇宙與科幻的聲響時,電子音樂的出現,跟他獨有的開創風格,在20世紀完整了外太空的浩瀚無垠,也走向連結新科技的未來感!被譽為電子樂界“柴可夫斯基”的「范吉利斯」,在1981年搭著《火戰車》,展開他漫長的電影配樂及電子音樂創作旅程。
1943年希臘出生的「范吉利斯」,從小對音樂充滿興趣,喜歡敲打鍋碗瓢盆或把東西放到父母的鋼琴弦上,實驗聲音變化。儘管沒受過正規音樂訓練,但希臘民謠和東正教合唱音樂,給予他養分與創造力。25歲離鄉背井到法國巴黎組成樂團,在各自單飛後,搬到英國倫敦打開聲音實驗室,80年代拿下奧斯卡獎,席捲全球,揚名國際樂壇。
橫跨50年創作生涯,電子音樂教父「范吉利斯」從太空到地球這片大地及動物,以音樂觸角,涵蓋前衛搖滾、合成樂、電子搖滾、意象音樂、情境音樂、世界音樂等,掀起了現代新世紀音樂風潮。
莫里斯.賈爾(Maurice Jarre, 1924-2009)
節目部從生死與永恆的愛戀交織;到跟著齊瓦哥醫生,看見烽火下的生命、詩歌與愛;春風化雨下,人們擁抱一份信念,跨越恐懼及悲傷,開創人生的新可能!就像「莫里斯‧賈爾」的音符,在現代與古典的衝擊、融合下,流露出華麗多彩的異國風情。
1924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莫里斯‧賈爾」,從小沒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直到16歲,聽到工程師父親帶回的李斯特音樂唱片,才開啟他對音樂的嚮往,並考進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學習打擊樂及作曲。學生時代的他,選修俄羅斯、印度、阿拉伯、南美、日本等五種區域的民族音樂,而這也深深啟發他,日後在配樂上的方向。
將民族音樂與傳統交響樂結合,加上對電子合成器的鑽研,「莫里斯‧賈爾」開創出獨特的傳世經典,在近130部的電影配樂,留下讓人如身歷其境般,永難忘懷的動人旋律。
尼諾·羅塔(Nino Rota,1911-1979)
節目部暗潮洶湧間,有著運籌帷幄的從容,是敬仰,也是職責、羈絆,罪惡與良知的相互共存。「教父」裡,人性的深不可測,隨著他的樂音,恩怨情仇,起伏不定。義大利人的榮耀—「尼諾‧羅塔」與他的配樂,在電影工業剛起步的時代,帶人們聽見大螢幕上的多樣情緒色彩。
1911年,出生義大利米蘭的「尼諾‧羅塔」,從小在音樂世家學習古典樂,八歲開始譜曲,於義大利、美國等大學音樂院深造。起初,「尼諾‧羅塔」先為歌劇、芭蕾舞劇作曲,之後與大導演費里尼長達三十年的合作,創造許多作品,而他最膾炙人口的經典,則是與導演科波拉合作的「教父系列」,奠定他在樂壇及影壇上不朽的地位。
傳統風格中,營造浪漫氣氛與拉強戲劇張力的特質,「尼諾‧羅塔」讓電影音樂生命跨越銀幕及時空,深植在樂迷心中,動人心弦的優美旋律,為歐洲電影音樂開創出雋永、典雅的歷史軌跡。
法蘭西斯.賴(Francis Lai, 1932-2018)
節目部走在朦朧的巴黎街頭,感受法式小酒館裡的輕快,情人間彼此的細語呢喃,唱誦著—愛、新生,以及生命力的《男歡女愛》。透過香頌、爵士,還有Bossa Nova,法國最浪漫的電影配樂大師「法蘭西斯‧賴」為大銀幕添上了令人難忘入心的經典,與愛的旋律。
1932年,出生於法國尼斯,義大利籍的「法蘭西斯‧賴」父母都是園丁,但從小就對音樂相當著迷的他,以自學鋼琴和手風琴開啟音樂之路。20多歲加入交響樂團,之後來到巴黎發展,為法國香頌女王—伊迪絲‧琵雅芙等歌星伴奏、寫歌。直到1965年遇見了電影導演—克勞德‧雷路許,才真正讓他從法國走向世界。
愛是永不後悔的!就像「法蘭西斯‧賴」對音樂的執著!他的優雅、浪漫,為法國電影譜出跨世代的記億,承載美麗與哀愁的動人旋律,傳誦的雋永樂音,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深刻的愛與回憶。
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 1953-2015)
節目部張開雙臂,迎風航向過去曾留下的遺憾,與海洋之心一同回到深藍的大海底,尋找那段在夢之船上的20世紀。「詹姆斯‧霍納」的溫柔在鐵達尼號的樂句裡成為雋永,至今仍扣人心弦的牽動著你我的心。
1953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的「詹姆斯‧霍納」早年先是就讀倫敦皇家音樂學院,之後回到美國攻讀音樂學士學位,及碩博士學位。在眾多好萊塢配樂大師中,是屬於比較老派的配樂家,但他的音樂比起前輩的氣勢磅礡,總帶著深情、細緻又甜美的溫暖。以扎實的古典樂,揉合、創新並利用電子合成器,結合流行樂,跟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元素、新世紀音樂、凱爾特女聲合音、和弦等,拓展電影音樂表現力。
「詹姆斯‧霍納」的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佔有非常特殊的地位。配樂儘管通俗,卻在每段電影環節直達觀眾內心,在劇情與樂音間,刻下令人難忘的印記,每每迴響起那段我們最懷念的旋律。
馬文.漢墨利許(Marvin Hamlisch, 1944-2012)
節目部總在不期而遇間,我們望見了彼此,從當時的悸動,到平靜的問候、祝福,而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懷念著那些年的《往日情懷》。
1973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才29歲的「馬文‧漢墨利許」,已經在自己的人生寫下兩部傳世經典,一部正是此曲同名電影,另一部則是改編自已故音樂家史考特喬普林音樂的美國犯罪片《刺激》。
1944年,出生自美國紐約的「馬文‧漢墨利許」,從小就是個音樂神童,受到身為手風琴高手,也是樂隊領班的父親影響,往古典樂界發展。然而,強摘的果子是不會甜的,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練就兩年最紮實的古典樂訓練後,便前往另一個音樂世界,完成自己的夢想。
你聽過什麼是演藝圈的大滿貫嗎?簡稱EGOT,而「馬文‧漢墨利許」也就是曾獲得艾美獎、葛萊美獎、奧斯卡獎和東尼獎的少數得主,是美國”非古典”通俗音樂電影配樂大師,為人們留下無數動人情歌。
戴夫.葛魯辛 (Dave Grusin, 1934-)
節目部黑白琴鍵間,無須言語的言語,是人們彼此追尋情感的慰藉,還是夢想?跟著這位爵士樂壇的美國夢—「戴夫‧葛魯辛」,一同走進八九零年的美國,來《一曲相思情未了》,感受樂音的浪漫、情緒、波動。
1934年,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戴夫‧葛魯辛」,是拉脫維亞移民之子,父親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來自古典樂科班的他,在大學畢業後,就投入爵士音樂界。一次偶然的機會,「戴夫‧葛魯辛」與老牌歌手安迪威廉斯合作。直到32歲才開啟好萊塢配樂之路,不論任何電影,他總能將情緒的發展,駕馭得恰到好處。
1978年「戴夫‧葛魯辛」成立專門製作出版現代融合爵士而著名的GRP唱片公司。多重身分中,既是鋼琴手、爵士音樂家、電影配樂大師、音樂製作人,但時間彷彿不夠他創作更多的音樂藝術。至今快90歲的他仍在玩樂路上,雕琢每部經典,為人們留下美好樂音。
傑瑞.高史密斯(Jerry Goldsmith, 1929-2004)
節目部恐怖電影的出現與電影本身的歷史一樣古老。它的畫面及故事,除了讓人感到恐懼,配樂更是掀起人們不安、未知,和緊張的情緒張力。一步步逼近的危機,既陰森又黑暗,但卻有著神聖、莊嚴的懸疑感,直到1976年電影《天魔》的出現,這類型電影配樂,才在黑暗大師—傑瑞‧高史密斯的筆下,拿下奧斯卡金像獎原創音樂獎。
6歲開始彈琴,16歲因為電影《魔力歸來》受到啟發,而走向電影配樂之路,在加入好萊塢的電影配樂行列後,傑瑞‧高史密斯除了以氣勢恢宏的管弦樂,打造出磅礡憾人的場景與懸疑驚悚的氣氛,更在七零年代融入了電子樂,帶給樂迷耳目一新的配樂感受。
橫跨好萊塢兩個黃金配樂年代,將一生獻給音樂,這位有著多產多樣類型作品的配樂巨人—傑瑞‧高史密斯相信,即使是再黑暗、緊張的電影,仍有愛的旋律迴盪其中,猶如他對音樂,不朽的精神與信念。
安妮.杜德利(Anne Dudley, 1956-)
節目部以古典樂為基底,再融合電子樂,並加上一點人聲,讓大眾原本所想的噪音藝術,化為一部又一部的迷人故事!在電影配樂界,她是少見的女性配樂家,「安妮.杜德利」跨足了古典與流行,展現冒險、實驗的玩樂精神。
來自英國的她,原本是享譽樂壇《噪音藝術》的電子音樂樂團成員,過去在樂團的創新、改編、創作經驗,為她打下深厚的配樂功力。因為樂於和時間賽跑的挑戰,「安妮.杜德利」走進電影配樂殿堂,在她的樂音世界,古典旋律能穿越時空、歷史,讓愛超越生死;強而有力的流行節奏,是走過低潮,勇於突破的各種可能。
1997年,英國喜劇《一路到底:脫線舞男》為「安妮.杜德利」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自此便開啟更多樣的電影配樂創作,帶人們聽見女性電影配樂大師與電影配樂裡的多變與無限萬種風情。
喬治德勒希(Georges Delerue,1925-1992)
節目部二戰後法國電影工業的沉悶與千篇一律,讓受夠了老一輩過於保守、退縮的年輕導演決定拿起簡單器材,拍出自己想要的電影風格!於是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量崛起,衝擊著當時的好萊塢。然而,這系列電影的背後,也需要有個年輕又有天賦的電影配樂人才,而「喬治德勒希」正是在此時與這些新銳導演,為人們帶來突破與創新。
因為一場意外,讓當時十六歲才完成脊椎手術,躺在床上休養四個月的喬治德勒希,對音樂產生興趣,決定要當個作曲家!儘管中學時的學樂之路非常坎坷,但他仍不放棄考上巴黎音樂院,隨著老師米堯的腳步學習、前進,奪得羅馬大獎,畢業後更走進現場作曲精進自我。
喬治德勒希不受限的配樂創作、音樂彈性,常為導演帶來超出預期的驚喜,一生中近兩百部的作品,不論是舒暢度、旋律感,總令人印象深刻,被大眾認定是歐洲最受尊崇的電影配樂大師。
比爾康提(Bill Conti,1942-)
節目部一場令人意想不到的啟程,即將開始!
跟著電影主角洛基,一同奔向人們在七零年代下,所期待的美國夢!相信只要努力,就算跌倒了也要再站起來!
直至今日,這部影史上的經典及它的配樂,仍受到大家的喜愛且印象深刻,更因此在當時造就了電影配樂大師—「比爾康堤」一舉成名。
來自音樂世家的「比爾康提」,七歲開始學琴,中學時期,他的音樂才華展露頭角,精通各項樂器。在高中老師的幫助下,苦練巴松管,申請到獎學金,才得以繼續朝音樂的道路學習。畢業後,往作曲方向前進,之後更進入了茱麗亞音樂院,拿到音樂作曲碩士學位。
不過,這條音樂之路並不容易,從回到義大利羅馬五年,輾轉再來到英國、美國發展,累積作曲經驗、增進技法,才終於因為洛基的電影配樂契機,讓他往後的每部嘔心瀝血之作,被人們聽見,揚名立萬!
艾默伯恩斯坦(Elmer Bernstein,1922-2004)
節目部以爵士樂開啟先鋒,帶著大螢幕前的人們,一同在一九五零的芝加哥街頭行走。這位見證好萊塢半個世紀的電影配樂大師—「艾默‧伯恩斯坦」,以音樂為革命,在當時二戰後的電影配樂黃金時代,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
來自烏克蘭移民家庭的艾默‧伯恩斯坦,從小就多才多藝,9歲開始學琴以來,便打下深厚的古典樂基礎。二戰期間從軍進入電台,讓他練就一生受用不盡的配樂好本領。儘管踏入好萊塢後的人生起伏不定,但不受限的多樣創作,使他贏得好萊塢各類型導演的青睞、尊重。
經過了半個世紀的今天,不論是早期的B級電影、黑幫電影爵士配樂風潮、史詩級電影巨作,到後來的西部片、社會議題電影、喜劇、獨立電影等配樂作品,都隨著艾默‧伯恩斯坦的年紀越陳越香,當新一代的配樂家再提到這名字時,總銘記在心,成為重要的經典、指標。
柯瑞格里亞諾(John Corigliano,1938-)
節目部
路易斯巴卡洛夫(Luis Bacalov, 1993-2017)
節目部
約翰貝瑞(John Barry,1933-2011)
節目部說到這風靡影史的王牌特務—詹姆士‧龐德,就不能不提到《007》電影音樂的代名詞—「約翰‧貝瑞」。過去半個世紀,很少有作曲家能像他一樣,獲得五次奧斯卡獎、四次葛萊美獎,以及其他多項殊榮,並為不少經典電影進行配樂,廣受歡迎、影響全球。
1933年出生於英國約克的「約翰‧貝瑞」,因為父親是五家戲院的老闆、母親是鋼琴手,所以從小就在充滿聲光,視覺與聽覺的環境下成長,11歲學鋼琴,戰後愛上爵士樂,五零年代學吹小號、組樂團,1960年打開自己的電影配樂處女作《Beat Girl》後,直到1962年的《007》電影配樂,讓他成為各製片人要求負責配樂的第一人選。
因為懂得主角的心,音樂就能描摩電影角色的真摯情感、強烈性格,大螢幕上,唯美愛情、史詩鉅作、大地風情,都在「約翰‧貝瑞」的指尖化為情緒魔術,留下了永垂不朽的經典,深深牽動你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