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樂團發展史】
「orchestra」這個字早在希臘時代,就被用來指表演舞台前面的半圓形空間;而真正被稱作為管弦樂團,則是17世紀之後的事情。一開始,樂團是由不同尺寸的提琴編制而成,到了18世紀,木管及銅管樂器開始陸續加入編制當中,而定音鼓也在樂曲需要時被擺上。
進入19世紀,浪漫樂派當道,大部分的作曲家著重管弦樂團整體音色的豐富度,樂團編制一下子迅速擴張。此時,古典樂派時期的「二管編制」已不敷使用,「三管編制」成為作曲家的最愛。到了20世紀,已達飽和的管弦樂團,樂器發展的焦點從管弦樂轉移到打擊樂,甚至一些原來想像不到的聲音效果,也會因著特定曲目的需要而登場。
到了20世紀,木管及銅管樂器開始陸續加入編制當中,而定音鼓也在樂曲需要時被擺上。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編輯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