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星光大道

爵士史上重要大師

序號
主持人
節目名稱
長度
分享
點播次數
Showing 1 to 50 of 94 (2 Pages)

庫特艾靈(Kurt Elling, 1967-)

節目部
二十世紀,有路易斯阿姆斯壯、法蘭克辛納屈、納京高、梅爾托美等,優秀的爵士男歌手,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爵士男歌手可說是少到近乎瀕臨絕種的境界。不過,在面對世代交替與優秀的前輩們,仍有這麼一位相當傑出的「庫特艾靈」,被稱作是這世紀中生代爵士男歌手的第一把交椅。
 
1967年出生自美國的「庫特艾靈」,在大學接觸了爵士樂後,放棄原本鑽研宗教哲學的志業,走上爵士歌手之路,喜歡不按牌理出牌,就算演唱爵士標準曲,也絕不重複以往的經典唱法,反而要在節奏、旋律、即興,甚至是歌詞上動點手腳,尤其在Scat Singing時,樂迷立刻就能感受到,非常有他個人色彩的「現代」爵士樂。
 
作為現代爵士男歌手代表「庫特艾靈」奇特的演唱方式,展現爵士樂史上從未出現的創意,為新世代的爵士男歌手點亮了未來的精采。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布藍佛馬沙利斯(Branford Marsalis,1960-)

節目部

爵士樂的發展,在不同時期,都有著幾位關鍵的人物、一群人,或是某個重要的音樂世家,改變當時的走向。來到八零年代,紐澳良爵士第一家庭—馬沙利斯家族,成為二十世紀末,引領爵士樂復興運動的火車頭。而身為大哥的—「布藍佛‧馬沙利斯」比起弟弟們,更跨足音樂、影視圈,影響力也擴展至全美音樂界的各角落。

1960年,出生自美國最有名的爵士音樂世家—「布藍佛‧馬沙利斯」,4歲開始學鋼琴,15歲才改吹薩克斯風。身為兄長的他,擁有一手非常成熟的演奏技巧,早年出道時,曾先後被Art Blakey以及Miles Davis賞識,分別加入他們的樂團。除了擅長傳統爵士、後咆勃爵士,也喜歡到不同領域涉獵,像是古典、流行、搖滾、融合、放克、嘻哈。

不同於一般傳統爵士樂手的「布藍佛‧馬沙利斯」,有著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冒險精神。儘管在多樣的音樂世界中行走,卻始終沒忘記自己音樂上的根,繼續為爵士樂,開創下一個嶄新的世紀與未來。

爵士信差 (The Jazz Messengers, 1956-1990)

節目部

提到亞特‧布雷基 (Art Blakey, 1919-1990),就不能不提到由他一手創立的爵士信差 (The Jazz Messengers, 1956-1990)樂團。

這個在五零年代所成立的樂團縱橫爵士樂界長達三十多年,在爵士樂 (Jazz)風格變化萬千、百家爭鳴的時期,爵士信差從一而終謹守硬咆勃 (Hard Bop)的音樂精髓。無論音樂風潮如何演變,由他們所演奏的硬咆勃音樂永遠是樂迷心中至高無上的經典。

有趣的是,爵士信差樂團並不如其他樂團有著固定的班底,許多青年樂手來到這兒吸收了硬咆勃的精髓,待羽翼漸豐後便離開樂團展翅高飛。爵士信差樂團就如同一所學校,在亞特‧布雷基的領軍下,春風化雨培養了後世無數的爵士好手。

許多偉大樂手在成名後,無不感念亞特‧布雷基與爵士信差樂團的提攜。而爵士信差樂團也名符其實的在世界各地繼續傳遞爵士樂美好的信息。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約翰史考菲(John Scofield,1951-)

節目部

綜觀19世紀發展至今的爵士音樂史,一代爵士大師邁爾士戴維斯的影響力,可說是譜寫了近代爵士發展。凡是畢業於「戴維斯大學」的校友們,都在現今爵士樂壇,佔有一席之地,且持續影響著後輩。而這位被讚譽為「當代爵士樂最傑出三大吉他手」之一的「約翰史考菲」正是邁爾士戴維斯樂團的最後一批畢業生。

1951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約翰史考菲」,從小就對音樂充滿興趣,11歲擁有第一把吉他後,就陸續接觸各種不同風格藍調音樂,直到遇見第一位吉他老師艾倫迪恩,才打開他的爵士大門,一起聆聽爵士吉他手派特馬堤諾的音樂,欣賞吉他大師吉姆霍爾的演出,讓他在15歲時立志,要成為一位真正的爵士吉他手。

融合多樣且不設限的音樂風格,從搖滾、自由爵士、咆勃爵士、節奏藍調到鄉村音樂,這位爵士傳奇的當代吉他之神「約翰史考菲」總能像夜裡的霓虹燈,令樂迷目眩神迷,沈浸在爵士樂的自由與美好。

傑可‧帕斯透瑞斯 (Jaco Pastorius, 1951-1987)

節目部

1970年的前衛 (Progressive Jazz)、自由 (Free Jazz)融合 (Jazz Fusion),那是個音樂人掌握音樂產業的年代,當時的一股音樂運動浪潮,讓每個音樂人都像科學家般玩著實驗音樂,而他正是這時代的天才樂手「貝斯之神」,傑可‧帕斯透瑞斯 (Jaco Pastorius, 1951-1987)將以往只是伴奏角色的「電貝斯」帶往一個全新境地。

傑可從12歲開始打鼓,原本只是鼓手的他,在16歲才轉為貝斯手,好的節奏感,加上生活經驗上的所見所聞跟勇於創新,讓他累積許多豐沛能量,才能開創「電貝斯」在演奏技法、音色表現、旋律行進上的無限可能,他甚至還能讓「電貝斯」成為任何曲風中的領導主奏,就像爵士樂 (Jazz)中的薩克斯風,搖滾樂裡的電吉他一樣引人注目。

一心只願在爵士樂界當他自稱的「我是世界上最強的貝斯手!」,傑可無與倫比的演奏才氣與超狂造詣不僅震驚音樂圈,更征服全球各界的樂手與樂迷,儘管只有36歲就英年早逝,但他的開創卻讓後世爵士、搖滾樂手全都站在他的肩膀上,繼續向前行。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奇斯‧傑瑞特 (Keith Jarrett, 1945-)

節目部

三歲學琴,六歲作曲,七歲公開發表並演奏自己的作品。他不是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卻是一位爵士 (Jazz)音樂天才-奇斯‧傑瑞特 (Keith Jarrett, 1945-)。

傑瑞特從古典音樂起家,然而十歲起便跟著爵士樂手一起在夜總會演出。在不到廿歲的年紀便被大師亞特‧布雷基 (Art Blakey, 1919-1990)相中,加入了爵士信差 (The Jazz Messengers, 1956-1990)大樂隊。如此顯赫的資歷讓傑瑞特年紀輕輕便在爵士樂壇闖出名號。

與一般鋼琴手不同,傑瑞特鮮少演奏電鋼琴,他總是用古典鋼琴的細膩觸鍵發展即興樂段,展現一種截然不同的優雅氣質。

歷經爵士樂大起大落的六零年代,傑瑞特退出了所有的重奏組合,僅以一架鋼琴向樂迷訴說他最簡單最純粹的爵士心情,如此特立獨行的表現為嘈雜的當代爵士注入一股清流,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倚靠他的琴音尋求內心的片刻平靜。

奇斯‧傑瑞特,廿一世紀爵士精神的守護者,讓爵士樂在下一個世代繼續發光發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佛蘿拉普林(Flora Purim,1942-)

節目部

猶如亞馬遜雨林,豐富且鮮豔的樂音色彩,歡迎一同走進上帝之城!感受白天與夜晚,不同的光影變化,參加一場停不下來的嘉年華派對,盡情狂歡!當夜幕低垂之時,請你慢下腳步,與愛人沉醉在這微醺的晚霞盛宴,輕輕搖擺。

「佛蘿拉‧普林」的熱情和感性,來自她的故鄉—巴西里約熱內盧。儘管父母都是古典音樂家,但受到喜歡爵士樂的媽媽影響,讓她愛上這即興跳動的節奏及旋律,像來自家鄉土地上的森巴,毫無違和感的相融在一起,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巴西爵士樂。

從1960年代,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然而為了遠離當時的巴西軍事政變,「佛蘿拉‧普林」將她的音樂帶到美國,進而成為風靡世界的一代巴西爵士樂女王。直至今日,她的歌聲仍吸引著不同世代的樂迷,聽見巴西裡有爵士,爵士裡有巴西。

約翰麥克勞夫倫 (John Mclaughlin, 1942-)

節目部

1960年代中期,是搖滾樂正逐漸興起的時期,而爵士樂卻在此時逐漸的沒落起來,為了收復失地,爵士音樂家掀起一場新的革命運動,讓「融合爵士」順應潮流誕生。憑著六絃之音,「約翰麥克勞夫倫」結合爵士、搖滾、古典、印度樂、佛朗明哥、藍調等各式音樂,成為這段爵士樂史上重要的先驅之一。

1942年,出生自英國的約翰麥克勞夫倫,小時候就受到音樂家庭的薰陶,學習鋼琴與小提琴,直到11歲才開始拿起吉他探索自學成師。從吉普賽爵士吉他手金格萊恩哈特,到現代芝加哥藍調之父穆迪瓦特斯,都是他的模仿學習對象。18歲就出道的他,常與當時的活躍份子合作,直到27歲才從英倫,來到當時的爵士樂共和國—美國發展。

在融合爵士的世界裡,「約翰麥克勞夫倫」與他的電吉他,以靈性表現自我,帶給人們驚喜,以及多元的聆聽感受,頓時讓這世界耳目一新,也承先啟後的影響許多後起之輩,改變當時的吉他演奏發展。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賽吉歐曼德斯(Sergio Mendes,1941-)

節目部

浪漫、優雅、慵懶,卻又迷人的熱帶風情,若要說起眾多爵士流派中最性感的風格,無疑是拉丁爵士的Bossa Nova!揉合這份特有的情調,巴西音樂教父—「賽吉歐‧曼德斯」,還加上流行、搖滾、森巴等曲風,帶人們聽見又南美又爵士的熱情巴西樂音。

1941年,出生自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賽吉歐‧曼德斯」,原本兒時的夢想是成為古典鋼琴家。不過,當Bossa Nova的熱浪從家鄉開始侵襲全世界時,他也決定一起投入其中。15歲展開個人演藝生涯,20歲組成樂團發行第一張自己的唱片,幾年後輾轉來到美國發展,在伙伴的建議下,除了唱葡萄牙文,也唱起英文歌,再搭上兩個女聲合唱,進而轉運,一炮而紅。

優雅中兼融複雜,熱情洋溢又見溫柔,「賽吉歐‧曼德斯」縱橫樂壇近一甲子歲月,穿梭流行、搖滾、爵士等跨界領域。至今仍活力依舊的四處巡迴演出,與樂迷在不同類型音樂,聽見他所愛的巴西。

奇克‧柯瑞亞 (Chick Corea, 1941-)

節目部

我們常說縱橫在各時代風格下、無往不利的人們是所謂的時代變色龍。然而在爵士樂界同樣有一位音樂變色龍,那正是鋼琴手奇克‧柯瑞亞 (Chick Corea, 1941-)。

從古典到爵士 (Jazz)、前衛 (Progressive Jazz)到融合 (Jazz Fusion),柯瑞亞無所不包。他如同一塊吸收各種音樂元素的海綿,在廣納各式風格後再釋放出另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在廿世紀後半葉的爵士新浪潮中永遠是站在浪頭上的先鋒。

而他所創作的爵士樂曲更是現代爵士鋼琴手的必學經典,不僅在即興語彙與創作格局上為爵士樂開發了新領域,樂迷也在他的演奏中經歷了爵士樂的蛻變與創新。

時至今日,柯瑞亞仍在爵士樂壇獨領風騷,穿梭世界各大爵士音樂節中。他是後輩崇敬的大師,也是樂迷爭相目睹的活傳奇。

新世紀爵士導師-奇克‧柯瑞亞,你一定要認識!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巴比哈卻森(Bobby Hutcherson, 1941-2016)

節目部

擁有豐沛情感、優美旋律,能獨奏又能伴奏,與其他樂器融為一體,使得鐵琴在爵士樂史上,逐漸展露頭角,帶來更不受限的節奏和旋律,尤其在百家爭鳴的六零年代裡,自由與前衛爵士四處奔放,讓「巴比哈卻森」比起他的前輩們,在演奏上更飛快、緊湊、即興。

1941年出生自美國的「巴比哈卻森」,因為家人的影響,開始接觸爵士樂,尤其在十二歲那年,聽到咆勃爵士顫音琴手米爾特傑克森與當時大師級樂手所合作的作品後,便決定了自己的志向,十五歲開始走向演藝之路,與姊姊推薦的樂團夥伴在夜總會演出,不斷累積實力,終於在最精采的六零年代,闖出自己的名號,一路走到九零年代。

把鐵琴帶進自由爵士這扇門裡的先驅樂手—「巴比哈卻森」不但擴大了鐵琴在演奏上的限制,同時還影響了其他自由派爵士樂的樂手,玩音樂時帶給他們啟發和挑戰,也帶給樂迷輕鬆與溫暖的美妙樂音。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法老王山德斯 (Pharoah Sanders, 1940-)

節目部

在六零到七零年代,前衛與自由的聲音正四處綻放時,是誰敢在爵士樂界,自稱法老王呢?1940年,出生自美國的「法老王山德斯」,是目前當代最受人尊敬與期待的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

身為家中獨生子且出身平凡的「法老王山德斯」,從小就在教堂演奏單簧管,後來到了中學才接觸薩克斯風,走入爵士樂的世界。十八歲畢業後,在俱樂部演出,正巧遇上當時的自由爵士先鋒—約翰柯川,亦師亦友間兩人彼此合作,一起探索爵士樂的各種形式與可能,經過這段日子的洗禮,讓他在後來的音樂中,多少承襲了這位爵士巨人的影子,而他也為自己的導師約翰柯川,在晚期創作上帶來重要影響。

曾嘗試過非洲音樂元素、R&B、調式爵士、硬式咆勃等,且繼續尋找不同文化的音樂,讓自己的作品更趨於完美,「法老王山德斯」已從當初和約翰柯川相遇的小夥子,成就了現在在爵士樂壇上的地位。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比利‧哈特 (Billy Hart, 1940-)

節目部

年近80不想退休,還經常四處巡迴表演,台上這位活寶,是美國傳奇鼓手比利‧哈特 (Billy Hart, 1940-)!從50年代爵士後咆勃 (Post Bop)時期闖蕩至今,雙手雙腳活靈活現,打起鼓比年輕小夥子更有勁!以道地美式爵士風味,讓樂迷享受不同層次精采演出。

比利‧哈特 (Billy Hart, 1940-),來自美國華盛頓,早期曾與許多靈魂樂的歌手表演,之後轉向往爵士樂 (Jazz)發展,這段期間他幫助爵士樂手-雪莉‧霍恩 (Shirley Horn, 1934-2005)東山再起,60年代更與爵士樂的大人物合作,像是賀比·漢考克 (Herbert Hancock, 1940-)、史坦.蓋茲 (Stan Getz, 1927-1991)以及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數十年來,不斷尋求新領域,琢磨自己的打擊技術,累積的經驗與嫻熟的技法,讓他在疾行時,手舞足蹈得好似整個人要彈跳而起,卻又從容不迫;緩慢之處,雙手的鼓棒如他的畫筆,行雲流水的揮毫在大小鼓面,展現一代大師大將之風。

之後,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為爵士樂創造新歷史,直至今日,比利哈特晉升為一代傳奇鼓手,每場演出不論與同台表演者的一來一往,或逗逗台下觀眾,挑戰他們的視覺、聽覺,無不讓人陶醉這優美聲響,盡情想像音符馳騁在旋律間。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賀比‧漢考克 (Herbie Hancock, 1940-)

節目部

創作音樂仿如做實驗,賀比漢考克就像一位音樂科學家,大膽融匯爵士 (Jazz)、電子、放克爵士 (Funk Jazz)等音樂類型,小心翼翼尋求音樂的新可能,總為樂迷帶來許多驚喜。

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賀比‧漢考克 (Herbie Hancock, 1940-),從小就是音樂神童,少年時期的賀比‧漢考克,在聽了爵士鋼琴巨匠奧斯卡·彼得森 (Oscar Peterson, 1925-2007),和喬治·謝林 (George Shearing, 1919-2011)的唱片後,便愛上爵士樂,開始自己摸索譜曲,進而學得其中的和聲與即興演奏靈感,也跟著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1926-1967)等當代的爵士大師學習,第一張專輯就在爵士樂壇掀起旋風,不但暢銷,更在流行樂壇獲得廣大迴響。

做為爵士樂壇最前端的鋼琴巨人,賀比‧漢考克把音樂當作自己一生的責任與功課,不斷思考如何創造人生的交響樂,為人們帶來更多啟發,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心防,就像他的音樂,為各類型曲風跨越藩籬,以出眾琴技、新穎構思,不斷自我挑戰,成為爵士後咆勃 (Post Bop)時代的先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艾絲特‧吉芭托 (Astrud Gilberto, 1940-)

節目部

經典名曲《來自依帕內瑪的女孩》是許多樂迷們的最愛。當年這首曲子不僅讓Bossa Nova音樂風靡全球,更為六零年代的拉丁爵士 (Latin Jazz)開啟一片天。然而你知道在這首歌曲中以充滿磁性的唱腔演唱的女歌手是誰嗎?她正是當時年僅廿三歲的艾絲特‧吉芭托 (Astrud Gilberto, 1940-)。

艾絲特‧吉芭托會踏入爵士樂壇純屬意外,當時的她其實是巴西著名Bossa Nova作曲家喬安.吉芭托 (Joao Gilberto, 1931-)的妻子。由於製作人史坦‧蓋茲 (Stan Getz, 1927-1991)的慧眼獨具,建議讓會說英語的艾絲特取代喬安來演唱這首新專輯中的主打歌,沒想到天生擁有一副輕柔嗓音的艾絲特一鳴驚人,這首曲子經由她的詮釋竟讓她一躍成為了全球知名的Bossa Nova天后;從此,Bossa Nova音樂也都如艾絲特所演唱的氛圍般,慵懶而優雅。

時至今日,艾絲特‧吉芭托仍是樂迷心中無可取代的依帕內瑪女孩,在她的歌聲中彷若能聽到一種未經雕琢的質樸美感,而看似漫不經心的演唱神韻更充滿著欲拒還迎的性感魅力。在眾多爵士女伶中,艾絲特‧吉芭托猶如一股清流,涓涓流過每個人的心中,為爵士樂 (Jazz)帶來一股透人心脾的沁涼。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李摩根 (Lee Morgan, 1938-1972)

節目部

以小號在爵士樂界闖蕩,曾被媲美是美國第二個傳奇爵士小號手克里夫布朗的「李摩根」,在50到60年代的硬式咆勃時期裡,以有條不紊的旋律凸顯個人特色,讓他在眾多樂手中總是一枝獨秀的,儘管英年早逝,卻在這33年的一生留下不少精采樂音。

1938年出生自美國的「李摩根」,從小就對音樂充滿熱情,尤其是對小號這項樂器,更是情有獨鍾,13歲生日那天姊姊送給他第一支小號,從此便開啟他以小號行走江湖的爵士人生,曾隨著克里夫布朗上過幾堂課,因為天賦、熱情與後天的努力,18歲就加入迪吉葛拉斯彼大樂隊,樂隊解散後,轉而加入了亞特布雷基的爵士信差,之後更進一步發揮身為獨奏家與作曲家的才能。

「李摩根」雖然只有短短不到20年的演藝生涯,但卻在整個60年代成為最出色的樂手,更是硬咆勃樂派中最偉大的小號手,豐美的音色和強勁的力道,加上不斷要求自己追求進步、創新,維持高品質與水準,讓他的獨特性在整個爵士樂界可說是實至名歸。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查理海登 (Charlie Haden, 1937-2014)

節目部

你也想改變世界嗎?用音樂為民主、和平、人權發聲,呼喊心中理想的美國夢。美國自由爵士先鋒貝斯手「查理海登」,以人道精神彈奏出「把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樂音」,期待與人們共同改變社會。

1937年出生自美國愛荷華州的查理海登,從小就與鄉村音樂、美國民歌為伍,和家人在廣播節目四處演唱。14歲曾因為聽過查理帕克、史坦肯頓的樂音風采,而對爵士樂產生興趣。儘管15歲時曾罹患了小兒麻痺,但在康復後,卻仍努力不懈的,以成為爵士貝斯音樂家為目標,前往洛杉磯。而在追隨自由爵士宗師—歐涅柯曼的歲月裡,更讓他體悟「不是『爵士樂該怎麼彈?』而是『想怎麼彈?』」

用音樂帶給人們歡樂、哭泣,但同時也使人們保持愉快的心情,查理海登以三十幾年的演奏歷練與實力,改變傳統爵士框架,更推己及人的透過音樂,為社會上的不公不義,發出不平之聲,成為樂迷心中永遠懷念的自由爵士勇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唐‧伽利 (Don Cherry, 1936-1995)

節目部

爵士樂 (Jazz)正要進入六零與七零年代的前衛 (Progressive Jazz)和自由 (Free Jazz)時期前,有一群來自各路的頂尖巨人們,正帶著大家一同在這世界玩樂、創新,啟發後輩創造更多無限的音樂想像空間,而唐‧伽利 (Don Cherry, 1936-1995)就是其中一位領路人。

一生致力於重建、探索黑人音樂文化的爵士名家唐‧伽利,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又能讓人立刻聯想到的,就是那支被他雙手握滿的袖珍小號。21歲那年他加入自由爵士 (Free Jazz)先鋒歐奈‧柯曼 (Ornette Coleman, 1930-2015)的樂團後,便受到注目,之後就跟著樂團來到紐約錄製三張專輯,而這過程也使他成為這時期的先驅份子,開始興風作浪的在爵士樂界帶著大家一起變革。

離開樂團後的唐‧伽利,曾與許多名人合作,留下許多經典與佳績。七零年代後的他,將大部分的時間投注在音樂教育上,在美國達特茅斯大學任職的過程中,他也未曾停下腳步,繼續在自己的創作上加入更多且多元的新元素,期待讓更多人聽見第三世界的樂音,為爵士樂界注入更不一樣的聲響和典範。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羅蘭‧柯克 (Rahsaan Roland Kirk, 1935-1977)

節目部

號角、喇叭、黑管、長、短笛、口琴等多種樂器,在他的雙手與口中隨心所欲變換,尤其是各種音色的薩克斯風。
羅蘭‧柯克 (Rahsaan Roland Kirk, 1935-1977)從早期的迪克西蘭 (Dixieland)爵士,到後來自由爵士 (Free Jazz)的演奏,都能掌握得來去自如,獨特的音色與創造性,深深影響了現代爵士的概念。

很難想像,多才多藝且身為多重樂器演奏樂手的羅蘭‧柯克,是位盲人。
來自美國俄懷俄州的他,在1936年誕生,但才出生沒多久就雙眼失明,羅蘭‧柯克
成長學習的日子裡,都在盲人學校就讀,他在校園自組樂隊、玩薩克斯風,16歲那一年,更因為一場夢,嘗試將不同音色的薩克斯風,同時放入口中吹奏,從此開啟他個人獨創的音樂之路,而爵士樂 (Jazz)也就成為他人生中的一盞明燈。

隨著爵士樂在六、七零年代的發展與創新,羅蘭‧柯克大膽加入實驗性的音樂元素和音效,也不斷提攜後輩,一同投身爵士改革和群眾運動,儘管羅蘭‧柯克已於1977年辭世,但他音樂中狂野與不屈服的精神,直至今日,仍讓樂迷耳目一新。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艾利斯‧馬沙利斯 (Ellis Marsalis, 1934-2020)

節目部

對樂迷來說,能一家人在舞台上玩音樂,是多麼幸福的事,伴著油然而生的即興節奏,出神入化於指掌之間,讓舞台的上下一起搖擺,如此景象,大概也只有馬沙利斯家族能夠做到了。

在紐奧良,馬沙利斯家族,可說是名聞遐邇的「爵士名門」,大當家便是美國爵士樂 (Jazz)樂界桃李滿天下的-艾利斯‧馬沙利斯 (Ellis Marsalis, 1934-2020),不論是藍調 (Blues)、傳統紐奧良爵士 (New Orleans Jazz)、咆勃 (Bebop)等,各式風格音樂語言,大師都能自在展現出層次分明、恰如其分的樂聲吞吐,尤其是在即興樂句,簡單卻充滿重點,從慢板的吟遊到咆勃式的快速奔騰,時而充滿力量,時而靜謐透明,動感旋律,實在讓人不搖擺也難!

馬沙利斯慣以哲學角度鼓勵學生,要在音樂裡做實驗,找到自己的聲音。他除了引領四位優秀的兒子在爵士樂界闖蕩,門下更是出了許多高徒。見證爵士樂史超過60年的馬沙利斯,熱情不減地獻出大半人生,不僅代代相傳,更期待與年輕人分享更多更美好的爵士樂 (Jazz)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雪莉史考特 (Shirley Scott, 1934-2002)

節目部

在爵士音樂史上,我們曾聽過許多精彩的女伶之聲,但卻很少聽到在演奏上可與男性平起平坐,又相當傑出的女樂手,所以更別說是幾乎寥寥無幾的爵士女風琴家,而「雪莉史考特」就是這麼一位在五零到六零年代,前衛與自由爵士時期百家爭鳴下的女性代表。

1934年出生自美國的「雪莉史考特」,有著小號跟鋼琴的演奏基礎,直到五零年代與電風琴相遇後,才開始有更不一樣的演奏旅程,同樣和爵士男風琴家—理查德霍姆斯一樣優秀,但她的演出總有一種特別的極簡風格,不論是為其他音樂家伴奏,或自己獨奏,都能以微妙的方式結合節奏、和弦、旋律,以及咆勃的複雜度,創造獨特樂音。

在融合複雜、多變的爵士之外,濃厚的藍調旋律與福音歌曲,及靈魂曲風,都讓「雪莉史考特」像是變色龍似的,風行在六零到七零年代的爵士樂壇上,成為爵士電風琴世界的女中豪傑。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韋恩蕭特 (Wayne Shorter, 1933-2023)

節目部

無須張揚,卻曖曖內含光,天生的樂音風采和才華,常常是藏不住的,這位爵士樂界的偉大音樂家「韋恩蕭特」,被譽為是當今世上碩果僅存的爵士作曲大師,也是最頂尖的即興演奏家。

1933年出生自美國新澤西,熱愛音樂的「韋恩蕭特」,在家人的鼓勵下,從拿起單簧管轉而吹奏薩克斯風,接著就以滿腹夢想的26歲年紀,加入了當時亞特布雷基最有名的爵士信差樂團,從一個優秀的樂團離開,就像是畢業於一家世界級的頂尖大學,任你不斷吸收學習,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到淋漓盡致,接著韋恩蕭特就與邁爾斯戴維斯合作,一同在爵士樂界創新,打破規則、與時俱進。

「世界很複雜,但答案很簡單。我們每個人生下來都有一個任務。」「韋恩蕭特」就像個印象派畫家,從音樂說故事,並且抱著這股信念一代接一代的傳承、推進,用音樂、藝術,跟自己的影響力,在每段爵士樂史上畫龍點睛,也為現今的社會創造世界和平。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妮娜西蒙(Nina Simone, 1933-2003)

節目部

一般人會覺得她是一位優秀的爵士女伶,但她自己卻不喜歡這樣被歸類,而她也不喜歡爵士這個詞,認為是白人強加在黑人音樂頭上的說法,所以她把自己的音樂稱作是「黑人的古典音樂」,這位充滿個性又特立獨行的人物,也就是樂壇上最重要的靈魂教母—「妮娜西蒙」。

1933年出生自美國的「妮娜西蒙」,從小就喜歡在教會唱歌,開始學鋼琴以後,更是展現了卓越的音樂天分,十七歲曾申請音樂學院,但面試時卻因膚色而被拒絕,之後為了貼補家用開始在酒館演出擔任歌手,兼具歌喉與高超琴藝,讓她的名聲迅速遠播。充滿磁性的嗓音,及情感豐沛的吶喊,並伴隨看似即興實則精巧細密的琮琮鋼琴樂音,讓所有聆聽者的生命與受傷的心靈都得到安慰和療癒。

一生從事黑人人權運動不遺餘力,更為此創作許多動人歌曲,「妮娜西蒙」用自己的聲音,讓更多人聽見音樂與種族平等的力量。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桑尼‧羅林斯 (Sonny Rollins, 1930-)

節目部

桑尼‧羅林斯 (Sonny Rollins, 1930-)活躍於硬咆勃 (Hard Bop)風行的五零年代,當時的他與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1926-1967)等薩克斯風大師一起為爵士樂 (Jazz)開宗立碑,開啟了爵士樂的狂飆時代。在那個時代許多爵士樂手的音樂都帶有一股憂鬱悲苦的特質,但羅林斯的音樂卻始終開朗陽光,彷彿為爵士樂的灰色情緒開啟了一道光。

羅林斯的演奏技巧高人一等,擅長將樂曲的旋律發展成綿延無盡的即興樂句,卻又讓樂迷不覺冗長繁複。他的演奏風格影響了如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1926-1967)等後輩高手,卻也從柯川的音樂中找到更新的靈感,大師間的創意不斷激盪出絢爛的火花,為爵士樂的革新注入了無窮盡的活力。

在眾多爵士樂大師中,桑尼‧羅林斯可說是最接近我們的一位。在這些大師相遠離我們的現代,羅林斯仍在樂壇屹立不搖。因為他,讓我們有幸體悟爵士樂的神髓精華;更因為他,讓我們得以與爵士樂最燦爛的黃金年代產生連結,讓爵士精神繼續傳承至下一世代。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穆霍爾理查德阿布拉姆斯 (Muhal Richard Abrams, 1930-2017)

節目部

八十八個黑白琴鍵,再加上一雙健康又靈巧的手,就能像變色龍一樣,隨時改變你喜歡的樂音色彩,尤其在自由爵士如火如荼蔓延的六零年代裡,「穆霍爾‧理查德‧阿布拉姆斯」就是芝加哥先鋒爵士的傳奇。

1930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阿布拉姆斯,是在幫派區長大的孩子,因為常打架、曠課、鬧事,被送往嚴格有紀律的學校,但其實小時候的他是個很喜歡音樂、藝術跟電影的孩子,只是繞了一圈,來到這所學校後才發現,那顆屬於自己的音樂種子。

一路上從體育走向音樂,在學期間與許多知名的爵士樂手老師相遇,直到16歲才決定開始學鋼琴,不過在音樂學校學沒多久他就退學了,反而從多聽、多看、多學的過程中,累積經驗、自學成才,成為六七零年代下,音樂革新運動的領袖之一。

阿布拉姆斯的音樂風格,巧妙的融合了傳統音樂元素,更致力於黑人音樂的尋根,他的成就統一了自由爵士的力量,並喚醒爵士樂中深藏的黑人底層意識,深深影響著歷代的爵士樂手和作曲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歐奈‧柯曼 (Ornette Coleman, 1930-2015)

節目部

屢敗屢戰、越挫越勇,這應該是樂評家送給自由爵士 (Free Jazz)大師歐奈‧柯曼 (Ornette Coleman, 1930-2015)早期演藝生涯的最佳註解。從十四歲初次拿到薩克斯風的那天起,柯曼註定要成為一位「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行俠。

從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也未獲大師指點的柯曼,演奏技術可說是無師自通。在廿幾歲之時便走出當時還蔚為主流的咆勃樂 (Bebop)風格,開創出更前衛的自由爵士 (Free Jazz)。然而在咆勃樂尚且被稱為曲高和寡的時代、更為先進的自由爵士簡直被視為洪水猛獸,不僅樂迷避之惟恐不及,就連許多爵士樂手都認為這樣的音樂毫無價值、荒誕無稽。此時的柯曼四處碰壁,整個爵士樂界無人願意與之合作。直到1958年,柯曼發行了經典專輯《Something Else》,才讓自由爵士在樂壇投下了震撼彈!


柯曼的音色乍聽下粗糙乾澀、因技巧失誤而走音的景況在他的即興演出中比比皆是。然而他所開創的即興理論卻影響了後世許多爵士樂手,縱使自由爵士在今日樂壇仍屬寡眾,然而柯曼所留下的創見與風範卻讓爵士樂 (Jazz)精神延續至廿一世紀,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派柏‧亞當斯 (Pepper Adams, 1930-1986)

節目部

一個人是如何將冷門的低音薩克斯風,推向與其他樂器平起平坐的位置?尤其在快速吹奏變化的硬咆勃 (Hard Bop)時期,派柏‧亞當斯 (Pepper Adams, 1930-1986)憑著乾淨又具穿透力的音色,為這項樂器創造了獨特的聲響,演奏時總是充滿自信的如此耐人尋味。

出生於1930年美國密西根州的派柏‧亞當斯,3歲開始學鋼琴,5歲則學著吹奏中音薩克斯風和單簧管,當時也因為常聽胖子華勒 (Fats Waller, 1904-1943)的廣播節目,或當時著名大樂隊的演出,而加深他對音樂的愛,因為家境辛苦只能加入學校樂隊借樂器演奏自學,才開啟他的音樂演奏之路。

這條路對派柏‧亞當斯來說其實並不好走,他曾為了音樂逃學,而幸運遇上指導他的老師,更透過多份打工,才存夠錢買到屬於自己的樂器,直到16歲那年,隨著樂團與樂手巡迴演出學習思考,才認定低音薩克斯風是他這一生最想演奏的樂器而轉型,30幾年的演奏生涯與多數爵士名人的合作到獲獎無數,最終讓他在爵士 (Jazz)樂界成為最佳的低音薩克斯風演奏明星。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查特‧貝克 (Chet Baker, 1929-1988)

節目部

在體育界,常會聽到所謂的「白人希望」,意指專業能力與黑人運動員並駕齊驅、甚至超越黑人的白人體育明星。然而在爵士樂界,也有一位樂手被喻為「偉大的白人希望」,那正是爵士樂史上最俊俏的明星-查特‧貝克 (Chet Baker, 1929-1988)。

當年在咆勃大師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的發掘下,貝克一夕爆紅。然而貝克卻未擁抱咆勃樂 (Bebop)的瘋狂,反而在西岸成立了無鋼琴伴奏的四重奏樂團,為酷派爵士 (Cool Jazz)掀起高潮。

查特‧貝克所吹奏的小號音色憂鬱浪漫,其演唱功力也不遑多讓。每當他那慵懶醉人的歌聲自舞台傳來,總能讓台下樂迷如痴如醉、彷若置身音樂溫柔鄉。

但縱使查特‧貝克擁有絕佳的音樂天賦與舞台魅力,毒品與酒精卻也害慘了他,最後甚至為此失去了生命。爵士樂 (Jazz)的白人希望竟落得如此下場,著實令人唏噓。如今再聽他所唱紅的經典名曲《My Funny Valentine》,歌聲中所透露的悲喜無常,更添感傷。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比爾‧艾文斯 (Bill Evans, 1929-1980)

節目部

比爾‧艾文斯 (Bill Evans, 1929-1980)是六零年代爵士樂 (Jazz)中的一股清流,在那百家爭鳴的時代裡,他並不急於展現鋒芒。相反的,他讓音樂自己說話,在琴音中充滿著內斂含蓄的氣氛,但人們卻往往能在這樣的內斂含蓄裡發現比爾‧艾文斯藏諸其中的細膩與深情。

一架鋼琴、形單影隻,偶爾加上一把貝斯與簡單的鼓組,這是比爾‧艾文斯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形象。有人說,他是爵士樂中的印象樂派,憑藉少許的音符與簡單的和弦就能讓空氣凝結、讓人彷若置身畫中,如夢似幻。

從《平靜小品》到《給黛比的華爾茲》,比爾‧艾文斯一次次用鋼琴深化爵士樂的內涵,誰都沒想到少了煙硝味的爵士,竟能如此恬適空靈。比爾‧艾文斯如同久居深山的隱士,為爵士樂展開一場寧靜卻又偉大的革命。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吉米‧史密斯 (Jimmy Smith, 1928-2005)

節目部

「電風琴」在1960年代可說是「靈魂爵士樂」中,非常性感的主角樂器,尤其在吉米‧史密斯 (Jimmy Smith, 1928-2005)立下標竿後,它那結合風琴的藍調 (Blues)樂音,跟強調爵士樂 (Jazz)中即興的特性,以及放克爵士 (Funk Jazz)與靈魂樂的要素,都讓後輩的樂手們創造了更多更加精彩的音樂。

雖然吉米‧史密斯的一生從未有任何響亮的名號,但要談起五零到六零年代流行至盛的靈魂爵士 (Soul Jazz),就讓人不得不提到這號人物。

六歲的吉米‧史密斯常隨著父親在歌舞俱樂部工作,一邊自學鋼琴,直到23歲才正式接受音樂教育,就在他買下第一部電風琴,跟參加一場俱樂部的比賽後,便開始走向精彩的演藝之路,成為當時最閃亮的爵士新星,並陸續與許多當代巨星合作。

因為對電風琴的熟悉、了解,他翻轉過去前輩們對這項樂器不適合在爵士樂中演奏的印象,反而展現了它在爵士樂的延展性,不論是從節奏與和弦的變化,或是到自由即興發揮、創新,總能讓人感受這樂器的潛力與魅力,令大家刮目相看、振奮人心。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加農砲艾德利 (Cannonball Adderley, 1928-1975)

節目部

用中音薩克斯風,發出像大口徑砲管的砲彈威力,具有強勁爆發力,這就是「加農砲艾德利」的演奏,尤其在溫暖又平衡的聲音裡,結合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流暢旋律及強烈風格,常帶給樂迷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更讓他被譽為是爵士咆勃大師—查理帕克最佳的接班人。

1928年出生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加農砲艾德利」,從中學才開始學樂器,在搬去紐約前就相當有名的他,因為一次怕薩克斯風被偷,而隨身帶上咖啡館,正好遇到奧斯卡比提福特樂團的薩克斯風手遲到,所以頂替了他,這偶然的機會,讓他僅在幾周就造成爵士樂界的轟動,演奏風格裡,帶有藍調味的咆勃爵士,連邁爾斯戴維士都找上了他。

後期在擺脫查理帕克的陰影後,「加農砲艾德利」與小喇叭手的弟弟共組樂團,走出自己的天地,演奏時的音符,像在細細地說著故事,儘管英年早逝,卻為接下來的六零年代爵士音樂史上畫下新開端。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艾爾文瓊斯(Elvin Jones,1927-2004)

節目部

在爵士樂界,瓊斯、希斯、蒙哥馬利、艾德利、馬沙利斯,都是相當厲害的家族,兄弟間所專精的樂器都不相同,也各自闖出一定的名號,偶爾還會湊在一起演出。而「艾爾文‧瓊斯」就是來自瓊斯三兄弟中最知名的一位偉大鼓手。

1927年出生自美國密西根州的「艾爾文‧瓊斯」,從小在充滿音樂的氛圍中成長,13歲決定成為一名鼓手以後,每天練習超過8到10小時,不論去到哪裡,就算不用鼓棒,也能隨時在任何物品敲出充滿韻律的節奏。五零年代以來,陸續與許多知名的爵士樂手合作,直到六零年代,遇見約翰柯川,一同將後咆勃爵士推向新的境界,也影響鼓樂在之後的爵士音樂史發展,成為演奏時一樣重要的搖擺聲響。

「音樂不是只是我晚上的工作,這也是我此生的職責。」作為二戰後最有影響力的爵士鼓手代表人物—「艾爾文‧瓊斯」,擊鼓時如撼動生命的強烈力道和豐富多重的節奏,絕對是當之無愧。

瑞德米契爾(Red Mitchell,1927-1992)

節目部

撥弦撫琴,每個音符猶如寫下他心底的一字一句,成為當時爵士樂界最獨特的詩歌、旋律。「瑞德‧米契爾」在四、五零年的酷派爵士,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音,可說是寥寥可數又頗負盛名的爵士貝斯手。

如何透過音樂裡的情緒,帶給人們感動?或許是因為喜歡詩、文學跟自然的母親,還有對音樂總是充滿熱忱的父親,影響了從小就愛音樂、玩音樂的「瑞德‧米契爾」。二十歲走入爵士樂界,陸續與許多著名的爵士樂手合作演出,日漸累積、強化他的創作演奏能力。六零年代,更打開歐洲市場展露頭角,受到大眾歡迎。

獨奏上的恰如其分,除了展現「瑞德‧米契爾」的個人特色外,伴奏時的漂亮和弦,更豐富整體樂音背景,沒有誇張的炫技、表情,但卻是他發自內心的靈魂樂音,享受與樂手、觀眾互動、對話,留下一曲又一曲,既是爵士又是生活的簡單及不簡單。

史坦‧蓋茲 (Stan Getz, 1927-1991)

節目部

十三歲初次接觸薩克斯風,十五歲站上職業演出舞台。這是史坦‧蓋茲 (Stan Getz, 1927-1991),一位能吹奏出世界上最美音色的薩克斯風樂手。

史坦‧蓋茲的音色甘醇豐潤,猶如情人耳邊的軟語呢喃。帥氣的外表、超凡的技巧與驚人的即興功力,再加上這絕美音色,使蓋茲成了爵士樂界的白馬王子。

1964年,一趟巴西之旅給蓋茲帶來了靈感。他將充滿陽光與活力的Bossa Nova與他擅長的爵士 (Jazz)即興結合在一起,發表了《來自依帕內瑪的女孩》,獨特的曲風立即風靡全球,不僅打破了當年披頭四的唱片銷售記錄,讓巴西的Bossa Nova音樂聞名世界,更為爵士樂開啟了另一片天。

時至今日,Bossa Nova早已成為最受世人所喜愛的音樂類型,而史坦‧蓋茲的成就更是所有爵士樂迷永遠津津樂道的依帕內瑪神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雷‧布朗 (Ray Brown, 1926-2002)

節目部

爵士樂 (Jazz)中,低音貝斯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在古往今來的眾多貝斯手中,雷‧布朗 (Ray Brown, 1926-2002)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一位大師。

凡是聽過雷‧布朗演奏的樂迷,皆對他溫暖、質樸的音色而印象深刻。具有良好鋼琴底子的雷‧布朗,將鋼琴的演奏技法融會貫通至貝斯中,讓貝斯在他的演奏下搖身一變成為舞台上隨著音樂起舞的美麗女伶,不再只是枯燥單調的伴奏樂器。

雷‧布朗擅長用貝斯即興獨奏炒熱舞台氣氛並將掌聲留給舞台上的主角,是許多大師指定搭配演出的首選,其中與法蘭克‧辛納屈 (Frank Sinatra, 1915-1998)長達廿年的合作關係更被喻為是樂壇佳話。

數十年來,雷‧布朗已然成為爵士樂貝斯手的代名詞,身後所留下的近萬張唱片錄音更打破了史上任何一位爵士樂手。然而雷‧布朗絕非只在舞台上發光發熱,其謙沖自牧的大師風範更留給樂迷無限的崇敬與懷念。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1926-1967)

節目部

阿姆斯壯 (Neil Armstrong)登陸月球的名言,讓許多人感動震撼。在爵士樂界,也有一位音樂家用他的薩克斯風達成了這樣的境界。他是約翰‧柯川 (John Coltrane, 1926-1967),爵士樂史上的巨人,廿世紀最偉大的薩克斯風手。

卅歲那年,柯川在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的提攜下展露頭角,他發展出著名的「紙片音樂」,以高超的技巧與瞬間變化的和弦,締造了爵士樂史上難以超越的障礙。

六零年代後,柯川接觸東方玄學思想,進而將這些觀念引入了音樂,不但開啟了自由爵士 (Free Jazz)的大門,更吸引了大批崇尚自由爵士樂風的信徒。

柯川像是一位懷抱宗教使命的音樂家,藉由音符向人們傳遞他的思想。雖然在四十一歲那年他的人生便劃下了休止符,但他對爵士樂 (Jazz)的影響力在他死後卻有增無減。樂迷追隨他,如同追隨巨人的腳步般,永難企及卻也樂此不疲。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上

節目部

廿世紀中期的爵士樂 (Jazz)百家爭鳴,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各據山頭,但若要在這些流派中尋找一個共通點,那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正是那最偉大的交集。

與爵士樂手多半身世淒涼的際遇不同,邁爾斯‧戴維斯出生自富裕之家,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音樂訓練。當戴維斯十八歲那年站上表演舞台時,爵士樂已不再是搖首擺尾的溫馴小貓,相反地是被灌注了瘋狂血液的咆勃 (Bebop)巨獸。

然而,當戴維斯發現自身的演奏技巧無法駕馭這頭猛獸時,他決定反其道而行,將速度放慢,用純淨的音色與細膩的編曲為爵士樂打開另一扇窗,酷派爵士 (Cool Jazz)於焉形成。緊接著,他再一次顛覆傳統調性,用貼近心靈的調式 (Modal Jazz)音樂作為即興素材,昇華了爵士樂的精神。

正所謂山不轉路轉,邁爾斯.戴維斯以音樂為依歸,讓爵士樂從喧囂中蛻變,直指人心成為洗滌心靈的經典。

♪ 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下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下

節目部

六零年代,爵士樂 (Jazz)不敵搖滾樂的浪潮,成了落伍保守的象徵。不服輸的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剛從毒癮陰霾中走出,意氣風發的他率領了一批樂手,為爵士樂插上了插頭通了電。在搖滾樂喧囂嘈雜的重節奏中加入了華麗炫爛的即興技巧,給搖滾小老弟一場難忘的震撼教育。不僅讓搖滾樂有了全新元素,更讓爵士樂搖滾出新能量。

咆勃 (Bebop)酷派 (Cool Jazz)、再從調式 (Modal Jazz)融合 (Jazz Fusion),邁爾斯‧戴維斯的音樂風格如同萬花筒般絢麗而多彩,不僅讓人目不轉睛,更是意猶未盡。引領風騷將近二十年的他對於爵士樂有著源源不絕的創意與熱情,不僅總是站在時代的浪頭上創新,受歡迎的程度更是屹立不搖直至今日。

「先聽再說」成了他最偉大的格言,他是爵士精神不死的實踐者,更是爵士樂偉大的先知。

♪ 邁爾斯‧戴維斯 (Miles Davis, 1926-1991)-上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比‧比‧金 (Riley Ben King, 1925-2015)

節目部

當流行樂的R&B與爵士樂 (Jazz)相遇,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五零年代,是爵士樂跟藍調音樂同為美國主流音樂的時期,B.B.King - 比‧比‧金 (Riley Ben King, 1925-2015)就是在此時開始走紅。他的愛人「Lucille(吉他)」,一路伴隨他如泣如訴,從密西西比州的棉花田,吟唱到世界各地舞台,更讓他被奉為美國樂壇的一代宗師,最偉大的「吉他之神」。

師承查理克里斯坦 (Charlie Christian, 1916-1942)、金格·萊恩哈特 (Django Reinhardt, 1910-1953)和李斯特‧楊 (Lester Young, 1909-1959)幾位爵士大師,及藍調 (Blues)音樂前輩,B. B. King練就以手指快速撥弦,便能做出連續顫音,跟大量推弦的技巧,這獨樹一格的彈奏方式,讓他的吉他音色非常突出且辨識度高,尤其當他開口歌唱時,那高亢、嘶啞且富彈性的嗓音,與Lucille融為一體,常常令樂迷醉心其中。

「來自比爾街的藍調男孩」現在已是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藍調之王」,B. B. King為往後的爵士樂、藍調音樂、搖滾樂、流行樂,開創不一樣的視野,以音樂的力量打破種族藩籬,為六零年代後的音樂發展史開闊更寬廣、多元的新風貌。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奧斯卡‧彼得森 (Oscar Peterson, 1925-2007)

節目部

1949年,一位從加拿大來的年輕小伙子應邀參加了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知名的JATP (Jazz at the Philharmonic)音樂會,生澀的外表掩蓋不住他驚人的琴藝,當晚的演出不僅震撼了全美各地的頂尖爵士高手,同時也為自己打開了長達五十年的爵士生涯。他正是爵士樂 (Jazz)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奧斯卡‧彼得森 (Oscar Peterson, 1925-2007)。

活躍於五零年代的奧斯卡‧彼得森,音樂風格遊走於搖擺 (Swing)咆勃 (Bebop)之間。有時用電光石火的即興技巧讓咆勃音樂熱力四射;有時又能用渾厚深沈的琴音調和搖擺時代的濃郁旋律。彼得森所籌組的三重奏團體可說是爵士樂史上最受歡迎的組合,許多當今爵士三重奏的演奏默契與編曲技法幾乎都是由他所開創,因此在樂壇也常有「爵士鋼琴百科全書」之封號。

如果覺得搖擺太落伍,咆勃太前衛,那不妨來聽聽奧斯卡‧彼得森吧,相信絕對會顛覆你對爵士樂 (Jazz)的既定印象。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梅爾托美 (Mel Torme, 1925-1999)

節目部

「祝你有個美好的聖誕節!」在這溫馨、快樂的十二月裡,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他那彷彿走進層層薄霧中的嗓音。音色低沉優美,有著完美主義個性的「梅爾托美」總是以緩和如絲絨般的歌聲演唱,為許多經典又偉大的爵士樂曲帶來新的意義。

1925年出生自美國芝加哥的「梅爾托美」,才4歲,就以神童之姿出道,直到從軍暫時離開娛樂圈,22歲退役又回到廣播、電視、電影、音樂的生活後,成為當時青少年的偶像,而他的爵士歌手之路,也在這段期間展開。逐漸累積經驗與實力的過程,讓他被稱作是唯一一個用黑人靈魂在歌唱的白人,也就此打開酷派爵士的大門。

歌唱、演戲、編曲、寫作,還打得一手好鼓,多才多藝的「梅爾托美」,在整個爵士史中,展現了蕩氣迴腸又令人難忘的獨特迷人魅力,儘管時代不斷變遷,直到73歲離世,歌聲聽起來仍是如此現代又創新。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亞特派伯(Art Pepper, 1925-1982)

節目部

正要聲名大噪之際,他的誤入歧途,讓自己走到了五十歲,才終於在第二人生好好過日子!這位重新活過的爵士薩克斯風大師「亞特派伯」在太太的幫助下走出陰霾,重拾音樂人生!而他在五零年代,可說是少數能脫離查理帕克影響,吹出個人風格的白人薩克斯風樂手。

1925年,出生自美國加州的「亞特派伯」,從小由祖母扶養長大,因為對音樂喜愛,充滿興趣,很早開始學吹黑管,後來改換演奏薩克斯風,天賦異稟的他,十三歲就展開演藝生涯,十七歲則加入了當時西岸最有名的史坦肯頓樂團,二戰服役結束後,回歸樂團,正要展開大好前程時,卻因一時的迷惑,在樂壇上消失快十五年之久。

音樂可以彌補消逝的歲月,重新開始並找回人生,「亞特派伯」就是在這樣的人生際遇,再次走上舞台,演奏屬於自己的聲音!直至今日,他仍是酷派爵士與咆勃樂派的重量級薩克斯風手,樂音長存人間。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路易貝爾森 (Louis Bellson, 1924-2009)

節目部

在節奏的世界,屏息聆聽!隨著神乎其技的打鼓速度,與創意無限的即興敲打,感受爵士樂最血脈噴張、意猶未盡的搖擺聲響,一同大呼過癮!這位偉大的白人爵士鼓手—「路易‧貝爾森」,不只有精湛的鼓藝,更見證鼓界的發展歷程,也開創新的演奏方式及格局。

1924年,出生自美國的「路易‧貝爾森」,3歲就展現打鼓天賦,15歲首創雙大鼓組合方式演奏,17歲參加吉恩‧克魯帕音樂比賽,在四萬多名鼓手中脫穎而出,受到白人搖擺樂之父Benny Goodman的賞識,加入他的樂團,開啟爵士樂之路!六十多年的樂音生涯裡,錄製超過兩百張爵士音樂專輯,更與不少重量級的爵士樂手合作。

看似隨性,實則是時間的淬鍊、累積,「路易‧貝爾森」獨一無二的技巧、品味、旋律,以及其原創性,讓多才多藝的他,不論是演奏、創作、寫作、出版、教育,都為美國爵士樂寫下歷史。

布拉森迪兒莉 (Blossom Dearie, 1924-2009)

節目部

小鳥般啁啾的歌聲,像一朵小花,在眾多美聲派中綻放開來!不論到了幾歲,爵士女伶—「布拉森‧迪兒莉」的陽光少女嗓音,猶如三月裡,四季如春的和煦太陽,帶給樂迷溫暖、希望、清香可人,因此也走出屬於自己,在爵士樂界的不同格局。

192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布拉森‧迪兒莉」,從小學習古典鋼琴,高中時興趣轉向爵士樂,畢業後則開啟她的爵士樂生涯,然而當時的五零年代裡,以黑人為主導的爵士樂界,對一個具有音樂天賦的白人女性樂手來說,實在難以佔有一席之地,於是她來到不分膚色、性別,人文薈萃的法國巴黎發展,在歐洲地區聲名大噪,紅回美國。

歌唱時,如一股清淡、幽遠的花香,聰慧、靈敏又帶著幽默感的表演創作方式,讓「布拉森‧迪兒莉」宛如親切的鄰家女孩,征服了樂迷與電視機前的觀眾,成為至今仍盪漾在大家心中,最愛的美國甜心。

麥斯‧羅區 (Maxwell Lemuel Roach, 1924-2007)

節目部

劃時代下的中流砥柱們,曾在40到50年代的咆勃樂 (Bebop)硬咆勃 (Hard Bop)中,帶來許多即興的打擊驚喜,而麥斯‧羅區 (Maxwell Lemuel Roach, 1924-2007)正是這時期重要的爵士鼓手及開拓者,他不只改變了爵士鼓在咆勃爵士樂中的角色,更在爵士樂 (Jazz)史上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1924年出生自美國卡羅萊納州的麥斯‧羅區,受到福音歌手媽媽的影響,從小就浸潤在充滿節奏與搖擺的樂音世界,隨著家人來到紐約布魯克林後,便加入樂隊打鼓,18歲一畢業就受邀到艾靈頓公爵 (Duke Ellington, 1899-1974)的樂隊演奏,儘管26歲才攻讀古典打擊樂的音樂學士學位,但深厚的基本功跟演出經驗,讓他在爵士樂界,打出了自己的創意跟名堂。

以咆勃爵士風格四處闖蕩的麥斯‧羅區,是一位道地的音樂探險家,常不設限的,任自己遨遊在各類型音樂與翹楚們合作,更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期間用音樂創作、發聲。83年的一生不斷為爵士樂界開拓新世界,引領樂迷發現不一樣的聆賞視野。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傑傑強生 (J.J. Johnson, 1924-2001)

節目部

只有靈活、快速、流暢,才能在四零年代的咆勃樂時期,與其他樂手相互競飆,創造不同驚喜。然而,比起上個時期,若要獨奏與即興時,「長號」會是一項稍嫌笨重,且較難發揮的樂器。但是,在當時唯有J.J.Johnson是第一位能把「長號」演奏得像在教一隻大象跳踢躂舞般,優雅、敏捷、細緻的演奏家。

1924年出生自美國的J.J.Johnson,從九歲開始學鋼琴,直到十四歲才開始接觸長號,他的演奏風格特出,尤其在激昂處時的清亮音色,簡直不遜於其他樂手,而他的長號加上弱音器後,陰柔、優美又超卓的技巧,更是令樂迷與評論家們為之傾倒。

身為爵士樂界巨匠級的長號演奏家,J.J.Johnson對後世來說,就像是神一樣的存在,更催生了後期的酷派爵士,出道六十年來,不論走到爵士樂史上的哪個時期,始終都能保持創新的能量與熱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莎拉‧沃恩 (Sarah Vaughan, 1924-1990)

節目部

西方歌劇界常有所謂的歌劇名伶,同樣的,在爵士樂 (Jazz)界也有三大名伶,那正是比莉‧哈樂黛 (Billie Holiday, 1915-1959)艾拉‧費茲潔羅 (Ella Jane Fitzgerald, 1917-1996)以及被樂迷讚嘆,稱其美聲為「上帝恩寵」的莎拉‧沃恩 (Sarah Vaughan, 1924-1990)。

從教堂的唱詩班起家,沃恩用得天獨厚的甜美嗓音與令人難以置信的三個八度寬廣音域在廿世紀中期征服了無數樂迷的心。而在長達四十年的演唱生涯中,沃恩的嗓音從未老化、甚至在歌唱生涯的晚期更發揮了高超的演唱技巧讓演唱音域擴展到了人類發聲極限的四個八度。

沃恩將爵士樂 (Jazz)特有的擬聲唱法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咆勃樂 (Bebop)興盛的四零年代,她是少數能與咆勃之神迪吉‧葛列斯彼 (Dizzy Gillespie, 1917-1993)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分庭抗禮的爵士樂手,只不過男人們用的是手上的樂器,而沃恩用的則是那無人能及的神奇嗓音。

莎拉‧沃恩從未暴殄上帝賜與她的天物,在四十年的演唱生涯中,她用歌聲感動無數人,聽她唱歌如同經歷一場美妙的人生之旅,所有的情緒經由她的歌聲放大,再緩緩昇華,成為難忘的回憶。

這就是莎拉‧沃恩,不僅用歌聲引領樂迷上窮碧落下黃泉,更是帶你走進爵士殿堂的美聲天使。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保羅‧戴斯蒙 (Paul Desmond, 1924-1977)

節目部

當熟悉的前奏、旋律響起,這首爵士名曲「Take Five」,讓你第一個想到會是誰?是戴夫‧布魯貝克 (Dave Brubeck, 1920-2012)?又或是這曲子背後的創作者?

保羅‧戴斯蒙 (Paul Desmond, 1924-1977)被稱作是薩克斯風的桂冠詩人,因為這首經典曾引領布魯貝克四重奏 (Dave Brubeck Quartet)寫下輝煌新頁,還為戴夫‧布魯貝克青史留名,更開創爵士樂的嶄新時代。

這位酷派爵士 (Cool Jazz)的傳奇人物保羅‧戴斯蒙以中音薩克斯風聞名於世,有著優雅又流暢的演奏風格,展現了透明的音質,跟輕鬆的曲調,尤其是那擺盪又漂流的音樂風格,再搭上獨奏時的創造力,常常為當時的爵士樂帶來更為緩慢、簡單的純淨。清淨、恬淡,平滑又柔順的樂音,讓爵士樂變得與大眾更加親近,鋪成令人再三回味的美麗音網。

從「Take Five」,到後來多了一倍的「Take Ten」,保羅‧戴斯蒙自由奔放,又有趣的沈思演奏風格,總是一首接一首,緩緩道出最富情感跟永遠為人們所記憶的美妙樂音。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巴德‧鮑威爾 (Bud Powell, 1924-1966)

節目部

相信樂迷們都知道,爵士樂 (Jazz)史上的咆勃 (Bebop)時代是由薩克斯風大師查理‧帕克 (Charlie Parker, 1920-1955)所一手打造。但若要從鋼琴樂手中同樣選出一位開創咆勃時代的大師,那絕非巴德‧鮑威爾 (Bud Powell, 1924-1966)莫屬。

廿二歲那年,已在樂壇闖出一片天的鮑威爾獲得查理‧帕克欽點一同灌錄新唱片,為剛開啟的咆勃時代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但造化弄人,從小就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的鮑威爾,在不到卅歲的年紀便多次進出療養院接受治療,種族歧視的壓力更讓他染上酗酒惡習。四十四歲那年,鮑威爾告別了人生舞台,留下全美各地悵然若失的樂迷。

鮑威爾的技法影響了所有五零年代之後出道的爵士鋼琴手,每個人都想挑戰他,但最後卻都只能模仿他。雖然只活了短短四十四歲,然而巴德‧鮑威爾留給後人的卻是難以超越的影響與成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提托‧普提 (Tito Puente, 1923-2000)

節目部

1950年代,拉丁的曼波 (Mambo)、恰恰 (cha-cha-cha)等元素,開始融入爵士樂 (Jazz),讓拉丁爵士樂的能量與熱力持續流竄、大放異彩。身兼樂隊領班與打擊樂器演奏者的頂尖高手-提托‧普提 (Tito Puente, 1923-2000),在整個拉丁爵士 (Latin Jazz )樂派發展的關鍵時期,有著重量級的影響與表現。

1923年出生自紐約曼哈頓的提托‧普提,從小就是個精力旺盛又活潑好動的孩子,常被鄰居抱怨三不五時傳來敲打門窗或鍋碗瓢盆的噪音,後來被媽媽送去上鋼琴課,才開啟了他的音樂大門,並在10歲開始學習打擊樂。

自入伍從軍,再到茱莉亞音樂學院,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後,他才真正走向音樂演藝之路,整個50年代,他將非洲、古巴、加勒比海的音樂元素帶入爵士樂界,樂風常被人誤會他是個古巴人。而他的音樂也與百老匯、電影、電視節目有著相當淵源。

自成一格的提托‧普提,是整個拉丁爵士樂派發展下,作品產出最多的音樂家,除了與無數一流演奏家合作之外,也發掘許多年輕人才與樂手,被稱作是拉丁爵士樂界教父級的大人物。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撰寫編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