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Bon Appétit 法式-印象

紀念德布西逝世100週年 | 給你一系列只用耳朵細細品嘗,就能身心豐盛的「法式饗宴」。

Showing 1 to 12 of 12 (1 Pages)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

葉欣

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創作,受到印象畫派影響,德布西將這類型文學與繪畫的新潮,帶進音樂王國,放棄外在客觀事實面,捕捉藝術創作者對事物主觀、隨時變化的印象感受,再用音色調配表達出來,使音樂效果成為一個朦朧、夢幻、暗示性、飄忽不定的綜合印象。

關於印象畫派,是在普法戰爭後,法國巴黎一群作風較新的畫家,在當時官辦的「沙龍展」落選,但這些畫家為了展示他們在繪畫上的新觀念,便在1874年4月自行籌組展覽會,展出自己的作品。

在展覽會場有一幅莫內的作品,題名為《印象:日出》,卻被一位記者戲稱這一群畫家是「印象派」;這些畫家對這個帶有諷刺性的稱呼,並沒有加以反駁,而是承接這個說法,在往後的畫展使用「印象派」一詞,之後被人沿用至今。

更多內容,請聽葉欣的精采介紹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先驅:莫內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與日本風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先驅:莫內

葉欣

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

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都有其推廣。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曾長期探索實驗色彩與光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維基)

更多介紹,請聽葉欣分享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先驅:莫內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與日本風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與日本風

葉欣

法國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受到了文學、印象畫派影響,尤其是日本浮世繪一系列的經典作品,透過〈神奈川沖浪裡〉這畫作影響,以音樂表現海洋動態與形象,而創做出大海/La Mer,這是是德布西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作品。

據聞從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名畫〈神奈川沖浪裡〉得到靈感,由三部不同樂章內容組成 但三者之間又有內在聯繫,它表現大海的景色與動態性格,並通過整個樂隊不同音區,強烈表現出大海中各種畫面景象,樂曲在時間與空間上給人完整海的印象與海的幻想。

更多介紹,請聽葉欣分享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先驅:莫內
♪ 法式‧印象 | 印象畫派與日本風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德布西

EMMA

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出生於1862年。1872年10月,11歲的德布西考進巴黎音樂院就讀,成為馬蒙泰(Antoine François Marmontel, 1816-1898) 的鋼琴學生,同時跟隨埃米爾.杜蘭(Emile Durand, 1830-1903) 學習和聲,與法朗克 (César Franck, 1822-1890)學習管風琴演奏。

1880年代的法國席捲了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熱潮,當時德布西也對華格納的歌劇醉心不已,他也以一些文學家、詩人、畫家,等藝術家的作品來譜曲。他對所有音樂之外的其他藝術,都有著極強烈的好奇心,這是歷來音樂家少見的。

一般大眾習慣將德布西稱為「印象主義者」,因為他的作品,就如畫家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一樣,更關注於情緒與氣氛,而不重結構。不過德布西自己並不喜歡被冠上這稱號...

更多內容,請聽EMMA的精采介紹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德布西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拉威爾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受影響的後輩音樂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拉威爾

EMMA

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是與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早年的拉威爾,追求著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和德布西有著密切的交往,德布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爾初期的創作中。

到了後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拉威爾更傾向於明確的音樂語言,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和德布西一樣是印象派作曲家,但拉威爾的音樂整體來說與前者迥然不同。德布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像。而拉威爾的作品節奏鮮明。他的作品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但樂思自由奔放...

更多內容,請聽EMMA的精采介紹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德布西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拉威爾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受影響的後輩音樂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受影響的後輩音樂家

EMMA

西班牙

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9歲就接觸鋼琴,1890年左右開始在馬德里學習鋼琴及作曲。法雅對西班牙的民族音樂很感興趣,尤其是他故鄉安達盧西亞的弗拉明戈,這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出來。另外,從1907年到1914年,法利亞住在巴黎,與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等印象樂派作曲家的交往,也使他的音樂有印象派特點。

屠林納 (Joaquin Turina, 1882-1949)
西班牙作曲家。早年在巴黎學習,師從丹第並結識了德布西和拉威爾。1914年回國,1931年出任馬德里音樂學院教授。屠林納的作品受到安達盧西亞民間音樂的強烈影響,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印象主義音樂特點,作品富於民族特色和多變的色彩。

 

法國

杜卡 (Paul Dukas, 1865-1935)
杜卡早年創作風格受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影響,以配器色彩豐富見稱,1897年以《魔法師的弟子》一舉成名。這部管弦樂曲日後由於成為迪士尼經典動畫片《幻想曲》的核心片斷而變得十分著名。
他的作品數量不多,但精品比例很大,其中包括芭蕾《仙女》和歌劇《阿里安娜與藍鬍子》。

卡普列 (André Caplet, 1878-1925)
出生於從勒阿弗爾到翁弗勒爾的一艘船上,是一名音樂神童。1901年他獲得羅馬大獎,名列拉威爾之前。後來他成為德布西的好友和助手,為德布西的許多樂曲做了配器工作(如《塞巴斯蒂安的殉難》,《兒童園地》等)。
1910年到波士頓歌劇院任職,一戰爆發後參軍入伍,在戰鬥中受到毒氣攻擊,留下後遺症,1925年死於胸膜炎。卡普列的作品是典型的印象主義風格,受德布西影響很大。他最出色的作品是藝術歌曲。

塞伍拉克 (Déodat de Sévrac, 1872-1921)
出生於法國南部朗格多克地區的一個小鎮,到聖樂學校師從丹第學習。後來他結識了阿爾班尼士 (Isaac Albeniz, 1860-1909)成為他的助手,並在他死後續寫了他的一些未完成作品。晚年居住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地區。
塞伍拉克的音樂體現了普羅旺斯和加泰羅尼亞民間文化的深刻影響,作品中大量採用民間元素,並結合運用印象派的寫作手法,音樂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史密特(Florent Schmitt, 1870-1985)
早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00年獲得羅馬大獎而成名。後來曾擔任音樂評論家,對新音樂持反對態度。他壽命很長,作品也多,生前曾十分著名,但現在作品已不再流行。
他的風格是較為傳統的,常有宏大的結構和複雜的音響,有時接近於華格納。目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作於1907年的啞劇配樂《莎樂美的悲劇》

盧賽爾(Albert Roussel, 1869-1937
盧賽爾出生在法國北部,他最初的興趣是數學。1889年,盧賽爾參加海軍,1894年退伍後,開始專心學習音樂,直到1908年。一戰爆發後,他在軍中擔任救護車駕駛員。戰爭結束後,他移居諾曼第,並在那裡去世。
盧賽爾的作品音響厚重,織體較為複雜,和聲具一定的現代性。他的音樂初聽並不容易理解,這也許是他的知名度遠遠不如同時代人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主要原因。

 

英國

戴流士 (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
戴流士對自然景物極為敏銳,善於描寫大海,春天和田園風光。作品常用緩慢速度,形式不拘一格,和聲清澈優美,配器富於特色,情調近似印象主義,但音樂語言較為保守,因受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影響而多有浪漫主義與民族樂派的因素。
戴流士的音樂最初在歐洲大陸非常流行,但在英國的聲譽很晚才得以建立。著名指揮家比徹姆 (Thomas Beecham, 1879-1961) 一直致力於推廣戴流士的作品。

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
英國作曲家。他亦是英國民歌的收集者。 為拉威爾唯一的門徒。他的音樂創作成就很晚,直到30歲他的一首名叫《Linden Lea》歌曲才成為他的第一個發表作品。他把很多精力用於收集民歌。
 
史高特(Cyril Scott, 1879-1970)
英國作曲家、詩人、作家。史高特雖然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20世紀,但是是一名典型的晚期浪漫派作曲家,並且受到了比較深的印象派音樂的影響,他音樂作品中的和聲富有異國風格。
雖然他的早期作品大部分過於甜美,但是他的中期及後期作品則顯得個性化,並且變化多端。 

 

更多內容,請聽EMMA的精采介紹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德布西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拉威爾
♪ 法式‧印象 | 印象樂派:受影響的後輩音樂家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印象派電影

Corena

印象主義

影響許多藝文創作,像是文學、音樂、藝術,創造許多印象畫派大師,像是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馬奈 (Édouard Manet, 1832-1883)、秀拉 (Georges Seurat, 1859-1891)、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等,還影響了象徵文學,像是象徵主義文學先驅,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 (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和美國詩人 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還有影響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魏爾倫 (Paul Verlaine, 1844-1896)。影響德布西後來創作《牧神的午後》跟《月光》,而有了印象樂派,當然就連被稱為第八藝術的「電影」也不例外。

更多印象派電影的流變,請聽Corena的精采介紹

♪ 法式‧印象 | 印象派電影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十大經典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跟著法國電影吃喝玩樂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十大經典

Corena

儘管電影的發源地是法國,而法國電影也曾是世界重要電影工廠,不過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在好萊塢電影的包圍下,聲勢一度下滑,但自2000年後,法國電影聲勢逐漸回溫。

法國電影的強項,多是電影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探討,以及場景配置、人物服裝設計等各種細節都十分講究的法式品味。題材看似簡單日常,卻能帶出獨特風味,以有別於好萊塢的文化美學,走出一條平凡卻不平凡的路。

逆轉人生
《逆轉人生》改編自真人真事,在法國上映後掀起全民運動,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看過。這對黑白老少配從互不理解、衝突,到最後建立起真摯友誼的感人故事,加上兩位雙雙封帝的演員纖細而溫暖的演出,帶給無數觀眾笑中帶淚的感動。

終極追殺令
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尚雷諾Jean Reno主演,是盧貝松首部好萊塢電影。故事藉由殺手里昂來解剖現代邊緣人,保留了法國片特有的表現手法,雖是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但因其高度的藝術感而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法國女孩艾蜜莉從來就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從小被斷定她有心臟病的她只能在家休養,任由想像力無拘無束地馳騁來打發日子。1997年黛安娜王妃的去世讓艾蜜莉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她決定開始幫助身邊的人,為他們帶來歡樂。法式浪漫情節接連上演,艾蜜莉開啟了修復別人生活的偉大理想,也展開了一場搞怪的愛情故事和另類計劃。

蝴蝶
8歲的莉薩與蒐集各種美麗花蝴蝶的爺爺偶然相遇,因為要尋找全歐洲最稀有、一隻名叫「伊莎貝拉」的蝴蝶而開啟他倆不期而遇的旅程。全片不僅將法國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景致拍得令人神往,導演更將隱含在人生中的哲理、心靈課題,以深入淺出的「兒童邏輯」方式讓大人們在會心微笑之餘思考學習。

巴黎我愛你
18個故事。每一部短片都呈現巴黎的一些場景,故事內容相當多樣化:不同信仰的情侶、美國觀光客的巴黎地鐵驚魂計,令人心碎的紅外套、遇見愛情的吸血鬼…,毎ㄧ部短片也都若有似無地出現在自己的生命中。整部電影以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卻貼近觀眾的經驗,敘述著每個人以不同的形式、自己的方式,逐漸找到「愛」的過程,無怪人們說:「來到巴黎,才真正學會說『我愛你』」。

為瑪格利特朗讀
這部電影敘述一個粗魯的中年男子傑曼與知識淵博的老奶奶瑪格利特的忘年之交。在ㄧ場公園的偶遇,瑪格利特為傑曼開啟那扇通向文字背後的浩瀚世界之門,與瑪格利特的邂逅改變了兩人往後的日子,溫暖而真摯的情誼,在一行行文字流轉間,拯救了兩個各有所需的靈魂。

碧海藍天
《碧海藍天》曾被法國奉為「最能代表年輕人心聲」的電影,把導演盧貝松捧為法國青少年甚至全球影迷的偶像。該片描述主角從小酷愛潛水,以大海為家、與海豚為友,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又或者說,他或在大海的世界裡而不是人類社會裡。無論是摯友或愛人都無法減弱主角對深海的執著。

刺蝟的優雅
電影改編自同名法國小說《刺蝟的優雅》,讓同檔期的其他電影都黯然失色。巴黎高級住宅區內的門房太太荷妮,和十一歲的天才少女芭洛瑪,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人,卻共享著不被看見的孤獨。電影在幽默、諷刺和溫情的層層鋪疊中,為觀眾帶來哲學式的啟發和反思。

情人
電影改編自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說《情人》,由珍瑪奇Jane March和梁家輝主演,描述在1929年的法國殖民地越南,一個法國少女和富有的中國男子之間禁忌的愛情故事。

玫瑰人生
影片敘述法國1930年代至1960年代法國國寶級歌手愛迪琵雅芙Edith Piaf的戲劇人生。影片以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介紹她的童年趣事、中年事業與愛情生活,每個場景也都呼應著這位傳奇女歌手的經典歌曲。

請聽Corena的分享,10大不可錯過的經典法國電影。

♪ 法式‧印象 | 印象派電影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十大經典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跟著法國電影吃喝玩樂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跟著法國電影吃喝玩樂

Corena

法式料理與電影

芭貝特的盛宴
劇情描述丹麥北部的小村莊有一對姐妹花,因為宗教而不惜犧牲愛情。她們家有一位從法國避亂而來的女傭,原來是名廚,她在中了彩券大獎之後,要求在兩姐妹的父親忌辰祭時親自掌廚,招待教區中的老教友享受一席正宗法國盛宴。

美味關係
影片中講述兩個女人平凡的生活因為誘人的法式美食而變得徹底不同。影片在茱莉與茱莉亞之間來回穿插。

巴黎御膳房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名超有性格的女大廚在法國總統的住所愛麗舍宮擔任主廚的故事。

料理鼠王
影片講述一隻原本註定在垃圾堆度過平淡一生的小老鼠Rémy,夢想成為站在世界之巔的美味大廚的故事。

美味不設限
電影講述在印度土生土長的男孩Hassan,移居法國後遇見法國名廚Madame Mallory,兩人從最初的摩擦,到後來的Madame Mallory收Hassan為徒並領他進入巴黎美食界。這是一部在影片中可以同時感受到來自兩個不同國度的美食熏陶!法式大餐的精細考究,印度料理的濃郁芬芳。 

 

 

法國景點與電影

全面啟動 (必訪場景:比爾阿克姆橋)

惡棍特工 (必訪場景:Bistrot La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小酒館)

達文西密碼 (必訪場景:羅浮宮、聖叙爾比斯教堂)

穿著PRADA的惡魔 (必訪場景:協和廣場噴泉、協和廣場、巴黎時尚博物館、小巷)

精疲力盡 (必訪場景:香榭麗舍大道、La Rotonde法式餐館)

我就要你好好的 (必訪場景:新橋旁的太子廣場Caveau Du Palais咖啡廳)

機密邂逅/色遇 (必訪場景:咖啡廳 Le Nemours)

 

請聽Corena的分享,跟著法國電影吃喝玩樂。

♪ 法式‧印象 | 印象派電影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十大經典
♪ 法式‧印象 | 法國電影:跟著法國電影吃喝玩樂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象徵文學對德布西的影響

張堯

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者在題材上側重描寫個人幻影和內心感受,極少涉及廣闊的社會題材;在藝術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辭和生硬的說教,強調用有質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的方法來創作。此外,象徵主義文學作品多重視音樂性和韻律感,在戲劇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說到象徵主義文學跟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相關性,德布西著名作品中的《貝加馬斯克》第3曲《月光》就是受到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 (Paul Verlaine, 1844-1896)的影響,作品名稱「貝加馬斯克」指的是「十八世紀宮廷的事物」,原詩描寫了戴著面具的舞者,在月光下歡唱舞蹈,德布西以簡單純淨的旋律,傳遞這動人的一幕。

另一首著名的管弦作品《牧神的午後》,則是受到另一位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 (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的影響,馬拉美這首廣為人知的作品,除了影響德布西後來的創作外,也影響啟發許多藝術家的創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象徵文學對德布西的影響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德布西的歌劇與芭蕾音樂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法國文學改編電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德布西的歌劇與芭蕾音樂

張堯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Pelléas et Mélisande)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是德布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完成的唯一歌劇 (Opera),一部五幕十二場的歌劇。劇本幾乎直接使用比利時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戲劇作家,也是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莫里斯‧梅特林克 (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於1892年在布魯塞爾出版的同名戲劇。這齣戲劇以法語書寫,於1893年在巴黎首演。不少同時代的作曲家以此劇為題材譜曲。

 

芭蕾音樂《遊戲》

當時的巴黎樂壇,從1909年左右開始,戴亞吉列夫 (Серге́й Па́влович Дя́гилев)組了俄國芭蕾舞團,企圖將俄國的藝術介紹到歐洲,並選定在法國舉行首度公演。而芭蕾早在法國路易王朝時代,就是項重要的傳統藝術,因此當這個俄國芭蕾舞團開始在法國活躍後,就很快引起當地作曲家、舞台藝術家跟作家的注目,燃起他們對芭蕾劇本、作曲、演出與服裝等劇場上所有的創作意願。當時在巴黎活躍的作曲家都受到新芭蕾音樂的寫作委託,紛紛以新鮮的心情投入創作,為了做芭蕾音樂,他們也經常把做好的鋼琴曲,或是其他器樂曲改編成芭蕾音樂。《遊戲》是德布西晚年圓熟時期的作品。

 

芭蕾音樂《卡瑪》

《卡瑪》是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布西50歲時的作品,這部作品是受加拿大人的芭蕾舞蹈家摩德‧阿蘭小姐委託,阿蘭小姐希望根據埃及的傳說故事寫成芭蕾音樂。

 

芭蕾音樂《玩具箱》

這是德布西晚年為可愛的孩子們寫作的芭蕾音樂。這部《玩具箱》是他思念愛女,而將思念轉到兒童身上所創作的。這部作品最初是根據著名的兒童插畫家安德烈‧艾勒的可愛繪畫與劇本所寫成的鋼琴曲,後來才編成管絃樂曲。

 

更多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象徵文學對德布西的影響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德布西的歌劇與芭蕾音樂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法國文學改編電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法國文學改編電影

張堯

小王子

《小王子》(法語:Le Petit Prince、英語:The Little Prince),是法國貴族作家、詩人、飛行員先驅-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 創作最著名的小說,發表於1943年。作為法國幾個最高文學獎的得主與二戰起始時的預備役飛行員,聖埃克蘇佩里在法國淪陷,自己流亡美國時完成了本書的手稿。其大半的著名作品都是其時在感情劇變和健康惡化的狀況下寫出的,這之中就包括那個關於一個跑到地球來的小王子的有關孤獨、友情與得到而又失去的愛的感人小故事。

 

刺蝟的優雅

由法國小說家、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撰寫的小說。這本書講述了一位看門人蕾妮米歇爾(Renée Michel)的生活故事,寓意為在陌生的城市裡,每個人都不自覺地偽裝,卻同樣渴望被了解。

 

小淘氣尼古拉

小淘氣尼古拉(法語:Le petit Nicolas)是由勒內‧戈西尼創作,讓雅克桑貝配畫的系列漫畫故事。劇情圍繞小男孩尼古拉而展開,大部分以1950年代的巴黎為背景,揉和了幽默與孩童的溫情。通過作者戈西尼創造的孩童語言,讀者得以充分領會到各個角色的內心想法。

 

更多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象徵文學對德布西的影響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德布西的歌劇與芭蕾音樂
♪ 法式‧印象 | 象徵主義文學:法國文學改編電影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紀念德布西逝世100週年

古典音樂台要來上菜囉!
上什麼菜呢?

『法式料理!!!』

 

交流時刻

在上菜前,先來點餐前酒吧!
餐前酒除了開胃,也是情感交流、資訊分享的歡樂時光。進入「法式印象」前,先來點的小小交流吧!

  • 關於德布西的幾件小事,你知道多少?而且德布西還是個叛逆型的天才喔!
  • 關於影響德布西創作的「印象畫派」,他們的出現是偶然還是意外?!
  • 印象主義不只影響藝術、文學跟音樂的創作,還有電影,尤其是法國的電影,在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獨佔下,有人知道世界第一部電影來自法國嗎?

從印象畫派,到象徵主義文學。
再進入印象樂派,最後來到第八藝術的電影世界...
如濃湯,到冷盤,再進入主餐,最後來到甜點!

這就是古典音樂台要給你的,法式新體驗!!!

 

印象畫派

濃濃印象主義色彩的畫作,仿如濃郁湯品,蔓延在您所聞所見與感受。
這就是「印象畫派」,不只是風景畫的言外之意。

每週二「舞蹈馬諦斯」,聽主持人葉欣怎麼說

 

象徵主義文學

冷冷滿是文字的文學,雖然像冷盤,但在細細品嘗之餘,總有新的窺視角度。
是冷冷暗示,不同於一般文學作品的滋味。

每週三「莫內的午後」,讓主持人張堯與你分享

 

印象樂派

法式料理的主餐,總是特殊且別出心裁的精緻。
今年是德布西逝世100週年紀念,與你分享,以「德布西」為先驅的「印象樂派」

每週四在「日出印象」,聽主持人Emma帶你一同進入印象的樂音世界

 

印象派電影

點綴生活娛樂的甜品,不同層次體驗。主餐後還有一個胃,為甜點做準備。
法國各式類型與劇情的電影,不用聲光的炫麗,總令人印象深刻。

每週五聽「梵谷向日葵」主持人Corena,與你分享「印象派電影&法國電影」
在電影中享受法式的浪漫,展現第八藝術的精緻美

 


Bon Appétit 法式-印象
 

3/13到3/30,每周二到五

請鎖定
日出印象、梵谷向日葵、
莫內的午後、舞蹈馬諦斯

等你一同享用法式聽覺饗宴win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