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法國大革命

自由 平等 博愛。一場「法國大革命」風起雲湧,改變了法國及全歐洲。在這漫漫長路的革命期間,藝術家、音樂家也在作品中體現這三大精神。

Showing 1 to 12 of 12 (1 Pages)

人物:白遼士

張堯

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逝世150年紀念

埃克托·路易·白遼士(法語:Hector Louis 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又譯柏遼兹,法國作曲家,以1830年寫的〈幻想交響曲〉聞名。

白遼士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亦早年學醫,1821年赴巴黎入醫科學校,在他的自傳中曾有描寫,說自己看到醫學院中解剖課上和標本室裡的恐怖景象而放棄學醫。白遼士少年時曾學習長笛和豎笛,後來學習過吉他的最基本技術,但他卻從來沒有學習過鋼琴,這在著名作曲家中是非常少見的,他和另一位不善鋼琴的偉大作曲家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一樣擅長指揮以及配器。

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逝世150年紀念
♪ 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音樂的影響
♪ 蕭邦憤怒的革命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人物:貝多芬

張堯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是集古典主義大成,並一手開啟浪漫主義音樂的德意志作曲家,也是鋼琴演奏家。自1814年開始他的聽力急劇下降,於是放棄了鋼琴演奏和指揮,但卻堅持創作:被譽為最偉大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雙耳全聾時創作的。

貝多芬音樂的豐富戲劇性、慷慨激昂的情緒、高亢的音調、頑強的節奏等,皆與法國大革命音樂藝術相似,如《雷奧諾拉序曲》、《艾格蒙序曲》、《克里奧蘭序曲》等法國序曲風格,甚至是他聽聞拿破崙稱帝而在盛怒之下所撕毀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都顯示出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的影響。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中,而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產生的影響有:信仰共和制,熱愛「自由、平等、博愛」,推崇人民、鬥爭、勝利,以及把此種信念當成奮鬥目標。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向人們宣告:人是自身命運的主人,而人生奮鬥的過程則是如此,從絕望到鬥爭、從鬥爭到平靜、從平靜到勝利的凱旋與歡樂。這反映了貝多芬個人信念,以及那時代大多數人們的心聲。

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逝世150年紀念
♪ 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音樂的影響
蕭邦憤怒的革命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人物:蕭邦

張堯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蕭邦的故鄉,在1807年拿破崙橫掃歐洲時,曾由普魯士的手中解救華沙,創立了華沙公國,但當蕭邦5歲時,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慘敗,波蘭再度被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佔領,華沙也成為俄羅斯的一個城市。

1830年11月,蕭邦去維也納演出,但當時維也納流行是圓舞曲,對於蕭邦的音樂興趣缺缺。唯一可安慰的是,他到維也納後,傳來了華沙起義的消息。華沙起義者們把沙皇俄國統治者趕出了波蘭,成立起自己的政府。聽到這個消息,蕭邦恨不得馬上起程回國去參加戰鬥。在這種感情驅使下,他寫下了<B小調諧謔曲>。 蕭邦藉著這首鋼琴曲傾訴了他對祖國溫柔的懷念之情,傾注了他渴求戰鬥的激情。這首樂曲在蕭邦的作品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1831年7月,蕭邦離開維也納返回波蘭。他在德國斯圖加鎮途中,突然得到起義失敗,華沙淪陷的慘痛消息。蕭邦悲痛、憤怒,心也碎了...

精彩內容,請聽張堯的分享

♪ 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逝世150年紀念
♪ 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音樂的影響
♪ 蕭邦憤怒的革命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音樂: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EMMA

《馬賽曲》(法文:La Marseillaise)

詞曲皆由克洛德·約瑟夫·魯日·德·李爾創作,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國向奧地利宣戰,他在該日晚間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里希家中創作該曲,並題名為《萊茵軍團戰歌》(法語: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同年8月10日,來自馬賽的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此歌而得現名,亦因此風行全法國。1795年7月14日,國民公會宣布定此曲為國歌。

馬賽曲在拿破崙帝國時期失去了國歌地位(拿破崙並沒有禁唱馬賽曲),之後路易十八的波旁復辟時期更是被禁止。1830年七月革命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進行管弦樂編曲,此成為後來官方指定的管弦樂版本。之後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此曲又失去了國歌的地位,至1879年才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重新定為國歌。此後的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法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國歌。

 

《幻想交響曲》

1830年,白遼士 (Hector Berlioz, 1803-1869)創作了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幻想交響曲》,副標題是「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這是一部自傳性質的標題音樂作品,描寫了他對於1827年觀看莎士比亞戲劇時愛上的女主角扮演者哈里特·史密森小姐的愛情,以及隨之而來的甜蜜,沮喪,絕望,乃至類似於服用某些致幻藥物後產生的幻覺,曲中出現諸如巫魔會等場景。

幻想交響曲引入了「固定樂念」的概念,以一個音型來代表一個人物事物,被認為是華格納 (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主導動機」的先驅。

1830年,法國發生七月革命,推翻了保守的查理十世,擁戴自由主義份子奧爾良公爵當政,推行了一系列自由主義政策,法國社會風氣大變。

精彩內容,請聽EMMA的分享

♪ 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 蕭邦的革命練習曲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音樂: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EMMA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的第三交響曲《英雄》1803年開始譜寫時,已是打破常規的革命行為。無論是長度,還是表現力,《英雄》都是史無先例的。

法國大革命中企圖打破舊社會的矛盾與不合理,確立個人真正自主與自由。對於貝多芬而言,英雄不是獨裁專制的權力主義者,而是守護自由的鬥士,也因此原題獻給拿破崙的第三號交響曲,在他稱帝之時,貝多芬便將其除名,而題獻給他心中真正的英雄塑像。

精彩內容,請聽EMMA的分享

♪ 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 蕭邦的革命練習曲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音樂:革命練習曲

EMMA

革命練習曲

音樂家與大部份的人民一樣都是愛國的,音樂家用自己的專長及情感放入音樂中。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的革命練習曲就是一例,當他在德國知道華沙因革命而淪入俄國之手的消息, 使他頓然陷於茫然, 在悲痛之餘激發他寫出如此憤怒, 氣勢澎湃洶湧的練習曲。這首練習曲,是表現蕭邦對華沙革命失敗的內心感受。因此,被後人命名為《革命》練習曲。

1830年11月,正當蕭邦離開祖國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爆發了震動波蘭的華沙革命。蕭邦得知起義的消息之後,心情非常激動。他恨不得馬上起程回國,和祖國的人民一起參加戰鬥。

1831年9月,堅持了十個月的華沙革命,終於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當時,蕭邦正在赴西歐的途中。噩耗傳來時,他幾乎到來瘋狂的地步。他在日記中寫道:「啊!上帝,你還在麼?你存在,卻不給他們以報應!莫斯科的罪行你認為還不夠麼?或者你自己就是一個莫斯科鬼子!……我在這裡赤手空拳,絲毫不能出力,只是唉聲嘆氣,在鋼琴上吐露我的痛苦。」

蕭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樂中,寫出了這首著名的練習曲,這是一首單一形象的音樂作品。全曲自始至終貫穿在憤怒激越和悲痛欲絕的情緒之中...

精彩內容,請聽EMMA的分享

♪ 馬賽曲、幻想交響曲
♪ 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 蕭邦的革命練習曲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電影:悲慘世界

Corena

法國大革命時間軸

1789—法國大革命(著名的攻陷巴士底監獄與頒布人權宣言)
1793—法皇路易十六人頭落地
1793-1794—羅伯斯比爾「恐怖統治」時期
1795-1799—法國督政府統治時期
1804—拿破崙稱皇建立法蘭西帝國
1814—波旁王朝復辟,也就是路易十八登基
1830—法國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

《悲慘世界》故事中的革命是1832「巴黎共和黨人起義」或稱「六月暴動」,這場起義是由學生主導,雖然名義上是「共和黨」發起對於君主政體的反抗,但事實上實際在巴黎街頭浴血奮鬥的,卻是一群年齡都在十幾、二十歲的青年學生,他們懷抱著夢想與理念,渴望改變迂腐的政府,消弭社會上的貧富差距,並且推翻獨裁自大的君主體制。 

精彩內容,請聽Corana的分享

♪ 悲慘世界
♪ 凡爾賽敗金女
雙城記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電影:凡爾賽敗金女

Corena

瑪莉.安托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一般人熟悉的名字是「瑪莉皇后」,她是法國歷史上最知名、最傳奇的皇后。除了美麗的容顏與奢華糜爛的生活之外,使她名留青史的,是那句著名的:「沒麵包吃,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蛋糕?」為了這句兩百年來不受世人諒解的話語,蘇菲亞.柯波拉編導了電影《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讓我們重新認識瑪莉.安托瓦內特。

《凡爾賽拜金女》敘述瑪莉皇后的一生。1678年,十四歲的瑪莉離開家鄉奧地利,正式嫁給法國皇太子路易十六,從少不更事的太子妃到夜夜笙歌的皇后,從萬人景仰的優雅皇后再到人人喊打的赤字夫人,瑪莉皇后在金碧輝煌、歌舞昇平的凡爾賽宮渡過她的大半生,最後卻在法國大革命中,和她的丈夫法皇路易十六淪為階下囚、雙雙推上斷頭台,那年她才三十八歲。

精彩內容,請聽Corana的分享

♪ 悲慘世界
♪ 凡爾賽敗金女
♪ 雙城記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電影:雙城記

Corena

《雙城記》(英語:A Tale of Two Cities)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是世界文學經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奈特醫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

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以及隨後革命黨人對前貴族採取的殘暴行為...

精彩內容,請聽Corana的分享

♪ 悲慘世界
♪ 凡爾賽敗金女
♪ 雙城記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藝術: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葉欣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法語: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為紀念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作品。

德拉克洛瓦在1830年秋天創作了《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一作。他在寫給他兄弟的一封信中談到:「當我努力創作的時候,我的心情便好轉了……即使我沒有為了我的祖國戰鬥,我也可以用我的畫作來歌頌它。」這幅作品表現的是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當時的法國民眾以暴力抗爭的方式反對查理十世的統治。革命持續了三日(1830年7月的27、28、29日),最終以查理十世下台,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繼承王位告終。

精彩內容,請聽葉欣的分享

♪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 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大衛
♪ 批判拿破崙的藝術家-哥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藝術: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大衛

葉欣

《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法語: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或稱《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是雅克-路易·大衛繪製的五幅油畫的統稱。它們繪製的都是拿破侖·波拿巴在發動馬倫哥戰役前越過聖伯納隘道時的情景,委託人並不是拿破侖,而是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作品陸續完成於1801至1805年間。畫中的場景並不與現實完全相符,因爲實際上當時拿破侖騎著的是驢而不是馬,當時的天氣也並不糟糕。有專家解釋可能是驢耐力比較強,馬更適合衝鋒陷陣。因此不是拿破崙沒實力,應該是當時形勢的需要,作者把驢畫成馬,可能是想表現拿破崙威武、高大的形象。

拿破崙是浪漫時代的英雄神話,他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使法國大革命不久之後即陷入混亂局勢的法國增添希望,讓渴望改革的人看見願景實現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拿破崙的崇拜,使他們紛紛用畫筆記錄下拿破崙的一切,而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中,最有名的藝術家,就是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便是他的畫作。

精彩內容,請聽葉欣的分享

♪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 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大衛
♪ 批判拿破崙的藝術家-哥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藝術:批判拿破崙的藝術家-哥雅

葉欣

對拿破崙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批判角度的藝術家,就是西班牙的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

拿破崙的法軍1808年進駐西班牙,西班牙王室決定簽約割讓國家,但是馬德里的人民卻不願意,於1808年五月二日揭竿而起,大喊:「他們劫持我們的陛下,劫持王室全體成員,打死法國人!」

因此拿破崙失敗,對西班牙而言,卻是樂見其成的好事。1814年西班牙王權重新得到自主權,為紀念斐迪南七世登基,哥雅決定用畫筆把反抗歐洲暴君的光榮起義中,最著名、最英勇的場面、行為,載入史冊。於是他創作了兩幅大作:《五月二日》與《五月三日》。

 

精彩內容,請聽葉欣的分享

♪ 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 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大衛
♪ 批判拿破崙的藝術家-哥雅

 

※本文由古典音樂台整理編輯

自由 平等 博愛

一場「法國大革命」風起雲湧
一波接一波的革命浪潮
改變了法國及全歐洲
也改變了全世界

在這漫漫長路的革命期間
藝術家、音樂家也在作品中
體現這三大精神

3月5號到22號
3月節目特輯「法國大革命」
與古典音樂台
一同在「日出印象、梵谷向日葵、莫內的午後、舞蹈馬諦斯」聽見

白遼士逝世150週年紀念特別節目
感受藝術中的自由、平等、博愛

 


法國大革命時間軸

  • 1789—法國大革命(著名的攻陷巴士底監獄與頒布人權宣言)
  • 1793—法皇路易十六人頭落地
  • 1793-1794—羅伯斯比爾「恐怖統治」時期
  • 1795-1799—法國督政府統治時期
  • 1804—拿破崙稱皇建立法蘭西帝國
  • 1814—波旁王朝復辟,也就是路易十八登基
  • 1830—法國七月革命,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