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台灣女力記事

20世紀初,婦女運動掀起,漸漸地女性的聲音也逐漸被聽見, 不論在社會上任何職位、地位,也為這世界帶來許多貢獻, 那麼台灣有哪些偉大的女性呢?

Showing 1 to 8 of 8 (1 Pages)

08.藝術界女力代表

EMMA

藝術界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1907-1998)

作品多次入選臺展、府展、日本帝展、新文展,在日治時期其藝術成就叱吒東亞畫壇的臺灣首位女畫家陳進,對藝術的追求有著「巾幗不讓鬚眉」的執著與熱忱。陳進,1907年出生於新竹香山庄牛埔。就讀臺北第三高女時,繪畫天分即受到矚目,畢業後,於1925年負笈東瀛,成為臺灣第一位到日本學畫的女性。在東京女子美術專門學校就讀時,陳進選擇學習中國失傳已久的唐宋工筆膠彩畫法,從此發揚工筆膠彩畫成為陳進一生努力不懈的志業。

 

臺灣現代舞的先驅─蔡瑞月(1921-2005)

「我又沒有要革命,我只是跳舞!」當蔡瑞月還是個小女孩時,總愛躺在屋頂上,幻想舞蹈的模樣。就讀臺南第二女高時,在「宮古座」(當時府城最好的戲院)看到石井漠舞團演出後,內心更加嚮往。1937年,她隻身赴日投入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的門下,沉浸於「舞踊詩」運動中,習得芭蕾舞、現代舞基礎,以及舞法創作。為了更接近編舞情境,從而加入石井綠舞蹈研究社,專心師事石井綠,直至1946年。二戰結束,蔡瑞月滿懷為故鄉奉獻的憧憬回臺。之後,她開設「蔡瑞月舞踊藝術研究所」。巡迴全臺演出時,結識詩人雷石榆,兩人陷入熱戀、結婚,並於隔年生子。蔡瑞月也教授舞蹈課程,和從事文化、戲劇推展活動,將現代舞紮根臺灣各個角落。

07.音樂界女力代表

張堯

音樂界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Helen Quach)(1940-2013

漫畫改編的日劇「交響情人夢」,自2006年開播以來,不但在日本、臺灣等地掀起了一股古典音樂熱潮,也讓許多觀眾瞭解到指揮家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除了要能充分掌握樂曲精髓,身為樂團指揮,還要懂得與人溝通、協調的技巧,才能掌控全局,所以往往指揮家必須具備強勢的性格,也因此在指揮這個充滿陽剛氣質的領域中,女指揮家可以說是少數中的異數。提到女指揮家,就不得不介紹郭美貞,她是亞洲第一位享譽國際的女指揮家,在以男性為主的指揮界,她不僅是一位女指揮家,而且是一位風格強烈的女指揮家。

臺灣女性鋼琴演奏先驅─高錦花(1906-1988

在基督教的家庭中,除了子女受洗為教徒外,在詩歌禮拜的耳濡目染下,音樂的種子也悄悄地在孩子們心中埋下。臺灣女性鋼琴演奏家高錦花,就是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下長大,日後也才讓臺灣音樂界洋溢著美妙的樂章。她不僅在音樂上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對於倡導音樂藝術、發掘音樂人才更是不遺餘力。除了參與社會各界音樂活動外,大部分的時間仍著重於南部鋼琴音樂人才的培養。高錦花動人的琴聲,以及對於音樂教育的傳播,無疑是臺灣音樂界中女性鋼琴演奏者的先驅。

06.文化傳承女力代表

Corena

文化傳承女力代表

大甲草帽的催生者─洪鴦(1853-1941

大甲草帽很有名,但原產地可不是大甲。它的發明者,其實來自苑裡的洪鴦。洪鴦出生於咸豐3年,通宵鎮白沙屯人,因為家中貧困,未曾上學,但是卻有一身刺繡好本領。長大後的洪鴦,嫁與苑裡鎮人高治,不幸的是,先生在37歲時便過世,留下她獨自一人將小孩撫養成人。由於當地時常與平埔族日南社婦女有所往來,某一天,洪鴦發現她們使用一種特殊的草編制物品,一問之下才知道是苑裡隨處可見的藺草,由於手工精巧又不吝於傳藝,受到地方民眾的尊敬。昭和15年,台灣總督府為肯定洪鴦對於草帽產業的貢獻,特別頒發綠綬褒章給她,隔年她以89歲高齡離開人間。

排灣族女頭目─包春琴(1921-2001

十四歲,對許多人來說還是作夢的年紀,但是十四歲大的包春琴,早已扛起部落大事,成為排灣族頭目。她不僅是原住民中少數的女頭目,還是排灣族裡「頭目中的頭目」。包春琴,排灣族名字Tauan,1921年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吐哇巴樂(Tuabale)社,即今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十四歲時繼位為巴佳力努克(Patjalinuk)家頭目,掌管大谷、土樓、土坂三方的排灣族部落。除了是排灣族裡的大頭目、助產士,包春琴還擔任過第二屆達仁鄉鄉民代表(1948-1950),是達仁鄉第一位女民意代表。但是,包春琴的光榮事績不僅如此,至今最為人樂道的,還是她對保存排灣族文化、傳統舞蹈的卓著貢獻。

05.企業界女力代表

葉欣

企業界女力代表

艋舺傳奇女企業家─黃阿祿嫂(清‧道光年間-1900年左右)

來到臺北,萬華(艋舺)黃氏家廟是許多遊客駐足流連的地方。這座位於臺北市廣州街的四合院建築,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其坐東向西的格局、古色古香的窗櫺、壁飾,在在顯示昔日宅第的氣派非凡。出資建造這座大宅院的,是一位女性,她就是萬華耆老口中「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悄哥」,這首清朝艋舺俗諺提到的「黃阿祿嫂」,可是百年前在蠻荒淡水河邊,為黃家打下製材江山的女企業家。

臺灣企業界的女龍頭─吳舜文(1912-2008

臺灣汽車界的龍頭,裕隆創始人嚴慶齡曾告訴記者:「如果沒有我太太,裕隆就不會有今天!」1981年,嚴慶齡甫逝,便有人向吳舜文勸說,要她把裕隆賣掉,因為「一個婦道人家,怎麼可能扛得起這麼龐大的產業」。這年吳舜文68歲,正值享受含飴弄孫、天倫之樂之際,面對這一挑釁,她決定要讓所有質疑的眼光轉為激賞。不到5年,第一輛由國人自行研發的「飛羚」在1986年誕生。

04.第一推手女力代表

EMMA

第一推手女力代表

臺灣女界菁英的推手─江學珠(1901-1988)

什麼樣的人堪稱教育家?像孔子一樣因材施教、誨人不倦?還是獻身杏壇,桃李馥郁?在臺灣,有一位女性未直接涉入教學現場,卻沒有人否認她是臺灣戰後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她是曾經擔任北一女校長22年、畢生從事教育工作長達48年的江學珠。提到北一女,往往令人聯想到江學珠校長。1949年6月,江學珠隨著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當時的北一女在政局動盪之際,人事異動頻仍,校務無法推展。這所日治時期豪門仕宦千金所鍾愛的貴族學校,命運究竟會如何,已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這時以善於辦學著稱的江學珠來臺,無疑地為教育局解決了一大難題。

中華美食大使─傅培梅(1931-2004)

1960、1970年代,只要接近下午四點,許多婆婆媽媽一定準時打開電視,收看5分鐘的迷你節目「傅培梅時間」,看看今天教什麼菜,當天晚上就「依樣畫葫蘆」地端上桌。在臺灣,「傅培梅」三個字,幾乎等同「中華美食」。因為她的烹飪節目,自1960年在臺視開播以來,共播出39年之久,電視中她示範過四千多道的佳餚,是許多人對「中國菜」的最初記憶。不是名廚之後,也非餐飲業的經營者,會走上「烹飪教學」,全因為她不服輸的個性。1931年出生在大連的傅培梅,因為家境不錯,平時鮮少下廚,婚後的她,曾經是一個連餃子都包不好的新嫁娘。為了讓家人對她廚藝另眼相看,傅培梅到處拜師學藝,就這樣「無心插柳柳成蔭」,造就了一位名聞遐邇的烹飪大師。

03.首位的女力代表

張堯

首位的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張金蘭(1917-1975)

張金蘭,生於1917年,山東省高密縣人,1975年病逝於台北。1937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濟南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後,於北平朝陽大學攻讀法律,中日戰爭期間轉入國立西北大學繼續就讀,1940年以全系唯一女性及第一名之身分畢業於該校法律系。後受聘於陝西省立城固西鄉師範學校,成為該校唯一女教師。執教期間通過司法官高考,亦為當年唯一受試女性。此後陸續擔任陝西西荊警備司令部軍法處主任、鳳翔地院推事(即法官)等職。中日戰爭結束後,擔任首都南京的地院推事一職。1948年,渡海來台擔任台灣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推事,旋即升任同院刑事法庭庭長,是第一位任二審法院庭長的女性。1956年4月,升任最高法院推事,成為第一位擔任中華民國終審法官一職的女性。

臺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1921-2011)

「我們的人生短暫,……人非得美麗地做夢、美麗地活、美麗地死去不可。」1940年,寫下這句話的楊千鶴,剛畢業於臺北女子高等學院,青春年華,卻値日本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催化下,感悟生命有如白駒過隙,非得轟轟烈烈地過它不可。人生要活得精彩,勇氣與膽識必然不可或缺,畢業一年後,以洞見的文筆,應徵由日本人經營的臺灣最大報──《臺灣日日新報》,竟向當時文藝版主編西川滿提出「薪資必須與日本人一樣」的要求,好在西川滿也不以為忤地接受,意外成了臺灣第一位女記者,負責「家庭婦女版」採訪與撰寫。

02.醫界的女力代表

Corena

醫界的女力代表

萬綠叢中第一紅─臺灣女醫師蔡阿信(1899-1990)

2005年,民視耗資8000萬精製的年度大戲「浪淘沙」,劇中女演員葉歡演活了寶島第一位女醫師,不畏萬難、闖出一片天的傳奇故事,使得「丘雅信」的名字深入人心。然而這齣以作家東方白同名小說改拍的電視劇,並非杜撰,而是真有其人,但女主角不叫丘雅信,而是「蔡阿信」。1899年,出生於臺北的阿信,五歲喪父後家境日窘,原本是母親要送人的養女,日後卻在繼父栽培下,天資聰穎加上力爭上游,一路從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堂畢業,考上日本唯一的「東京女子醫專」,在男性獨占的醫界脫穎而出,成為第一位臺籍女醫師。

南臺灣第一位婦產科女醫師──柯明點(1901-1993)

臺灣俚語:「生得過雞酒香,生袂過四塊枋。」說的是往昔醫學技術不發達,婦女每一次生產,如同鬼門關前走一遭。若順產,則可享用坐月子時的麻油雞酒香;若難產,嚴重者將失去性命(四塊板,代稱棺材)。在西方醫學進入臺灣社會之前,產婦多由鄰里間有生產經驗的女性,或是「產婆(穩婆)」(又稱「先生媽」)來接生,但因缺乏專業的醫療知識與衛生觀念,使得生產致死的案例在婦女死亡率中佔比居高不下。說起臺灣婦產科的濫觴,許多人想到的是臺灣第一位台籍婦產科女醫師──蔡阿信,以及她所創立的「清信醫院」。但同樣在日治時期,南臺灣也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柯明點。

01.打破印象的女力代表

葉欣

打破印象的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1925-2016)

戰後的台灣百廢待興,建築師成為了當時不可或缺的一群專業工作者;而修澤蘭女士,除了是當時名聞遐邇的建築師外,更是在當時的建築師中少見的女性。她的建築作品具有強烈的表現性,蘊含現代主義,更有雕塑作品的性質藏於期中;其作品類型多元,囊括火車站、學校建物、教堂與住宅,更有中山樓等代表性建築,為台灣建築史開創了嶄新的一頁。

1930年代臺灣體壇女傑─林月雲(1915-1992)

日治初期將「體操」列入正規課程後,柔弱就再也不能和女性劃上等號。事實證明,廚房以外的田徑場,也可以是女性展現自我能力的場域。無論是1970年代「飛躍的羚羊」紀政,或近年在世界體壇上發光發熱的網球、跆拳道等女性選手,都一再向世界證明臺灣女性的體育實力,不容小覷。如果再往前追溯,早在1930年代,臺灣已經有位揚名島內外的體壇女將。且她在成為媒體追逐的「臺灣之光」時,還只是一位彰化高等女學校的學生。

這世界因為有她們的貢獻,為女性發聲
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女力一一掀起
也成為現代女性們的楷模

不論是醫生、企業家、大法官、建築師、運動員、科學家等
在身為母親、祖母、阿姨、女兒、姊姊等之外的身分
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溫柔又細膩的力量

她們是來自台灣的女力,你也認識她們嗎?

3月8號到18號」讓古典音樂台
與你一同在「台灣女力記事
聽見3月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


第一週

這些領域不是只有”他”們,”她”們也很行

enlightened打破印象的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建築師—修澤蘭(1925-2016)
1930年代臺灣體壇女傑─林月雲(1915-1992)

聽主持人葉欣,在舞蹈馬諦斯與你分享

將醫生痌瘝在抱的精神發揮盡致

enlightened醫界的女力代表

萬綠叢中第一紅─臺灣女醫師蔡阿信(1899-1990)
南臺灣第一位婦產科女醫師──柯明點(1901-1993)

聽主持人Corena,在梵谷向日葵與你分享

成為第一個,展現理性、勇氣與膽識

enlightened首位的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張金蘭(1917-1975)
臺灣首位女記者─楊千鶴(1921-2011)

聽主持人張堯,在莫內的午後與你分享

獻身專業領域,成為當中的領頭羊

enlightened第一推手女力代表

臺灣女界菁英的推手─江學珠(1901-1988)
中華美食大使─傅培梅(1931-2004)

聽主持人Emma,在日出印象與你分享


第二週

商場上,巾幗不讓鬚眉,撐起一片天

enlightened企業界女力代表

艋舺傳奇女企業家─黃阿祿嫂(清‧道光年間-1900年左右)
臺灣企業界的女龍頭─吳舜文(1912-2008)

聽主持人葉欣,在舞蹈馬諦斯與你分享

默默讓傳統、人文、歷史繼續走下去

enlightened文化傳承女力代表

大甲草帽的催生者─洪鴦(1853-1941)
排灣族女頭目─包春琴(1921-2001)

聽主持人Corena,在梵谷向日葵與你分享

在音樂的世界有感性、理性、溫柔、強勢

enlightened音樂界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指揮家─郭美貞(Helen Quach)(1940-2013)
臺灣女性鋼琴演奏先驅─高錦花(1906-1988)

聽主持人張堯,在莫內的午後與你分享

對美的追求、堅持、執著與熱忱

enlightened藝術界女力代表

臺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1907-1998)
臺灣現代舞的先驅─蔡瑞月(1921-2005)

聽主持人Emma,在日出印象與你分享


3月8號到18號,每周一到四
與古典音樂台一同聽見「台灣女力記事
敬請鎖定3月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

分享